摘 要:當前,水泥工業新的增長需求明顯減緩,產能嚴重過剩和新的高端的需求不足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由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水泥行業控制雷同技術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開發新的需求,調整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的必須舉措。本文從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視角探索水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實施對策。
關鍵詞:水泥行業;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
引言
“十三五”期間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建材工業“創新提升、超越引領”戰略實施的第二個五年規劃期,更是趕超和引領世界建材工業先進水平夯實基礎的重要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水泥市場需求和水泥工業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的新變化和業態發展的新變化,為水泥工業新的發展既帶來良好機遇,又帶來嚴峻的挑戰。水泥行業屬于典型的投資驅動型行業,受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投資驅動型行業普遍出現增速放緩、產品價格下降、效益降低、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等情況,但與此同時,部分適應生產消費升級的產品卻供應不足,產能嚴重過剩和新的高端的需求不足已經成為主要矛盾,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去產能、補短板、調結構、增效益”是行業發展和調整的主旋律。水泥行業如何從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轉變,有效加快行業結構調整步伐,仍然任重道遠。
一、水泥行業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水泥行業在2015年產品產量、主營業務收入、經濟效益大幅下滑的基礎上,2016年各項指標均低位強勢反彈,截止2016年11月份,全國水泥產量220328.0萬噸,水泥價格較年初累計上漲29.1%,已實現銷售利潤423億元,遠超2015年度329.7億元的全年度利潤總額。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定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經濟運行環境,將成為水泥行業保持平穩運行的基礎保證。根據田剛的分析,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繼續發力以及房地產建設市場將在維持穩定中有所回落,2017年水泥的需求仍然有支撐,不會有較大幅度的波動,水泥產量大體上將和2016年總產量相當。水泥行業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提升創新能力,促進水泥行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二、供給側改革下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總體過剩與區域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
水泥行業產能總體過剩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水泥業具有典型的區域特征,受區域內房地產投資、基礎建設投資以及水泥供應能力和消費結構的影響,區域內水泥行業的表現差異明顯。
2016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文件(以下簡稱34號文),要求在2020年底前,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新項目;2017年底前,暫停實際控制不同的企業間水泥熟料產能置換。這為全國水泥行業下一階段發展劃定了一條紅線。因此在產能總體過剩的情況下,各級各地行業主管部門如何組織協調、有效引導,切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確定性作用,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壓減過剩產能,將考驗管理者的能力。
(二)淘汰落后產能與增加有效供給之間的矛盾
引起產能過剩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產能擴張速度過快,當經濟增速放緩時就導致產能過剩;二是落后產能退出存在壁壘,產能不能及時淘汰。產能擴張速度過快,各省均有多條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違規生產線,取不了生產許可證。如何依據34號文“淘汰落后產能”一節中的原則,從環保、能耗、安全、質量與無證生產等方面對不符合要求的產能依法關停退出,在市場主導的框架下,使產能置換工作有實質性的推進,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三)水泥生產同質化和企業轉型升級之間的矛盾
同質化嚴重也是導致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一個原因。不僅是產品同質化,技術、規模、產業鏈也存在明顯的同質化現象。水泥本身屬于剛性需求,同時水泥還是標準化的產品,很難建立較高的客戶忠誠度,在競爭中具有成本優勢的企業更容易取得勝利。依據波特的三種企業競爭戰略,總成本領先戰略、差別化戰略和專一化戰略,絕大部分水泥企業采取總成本領先的企業戰略。
(四)市場主導與地方政府主導產業建設之間的矛盾
若采用市場化的手段完成該項產能置換,新增加的數億元投資卻是地方政府或一個企業所不能承受的。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兼具裁判員和運動員雙重身份,使得責任主體不清、風險意識薄弱,扯皮推諉、懸而不決,最終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
三、供給側改革下加快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對策
(一)嚴格執法保證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
水泥行業結構調整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淘汰落后產能。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涉及水泥行業的環保和能耗指標標準也越來越嚴格,希望通過制定嚴格的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標準,促使落后產能有序關停退出。此時如果地方政府在生態環保、能耗測評方面網開一面,甚至協助銀行信貸支持其維持運營,落后產能的退出就更為困難。因此必須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自由競爭、公平交易的市場環境,嚴格執法,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理順水泥企業退出機制,為加快水泥行業的升級換代提供可能。
(二)加強市場導向推進全國水泥產能置換信息平臺建設
全國水泥行業區域發展不平衡,這就產生了產能從嚴重過剩地區向仍有產能需要的地區流動的動能。企業若要新增產能,必須考慮購買產能指標而新增投資成本,提高了進入行業的門檻,必將迫使企業更加謹慎決策。在此過程中,政府必須嚴格控制好全國水泥總量,從落實完善市場準入、環保監督、能耗監察、質量監督、安全監管、信貸融資、差別電價、稅收調節、生產許可、土地管理等方面履行好監管職責,而把經濟決策權歸還給市場主體,擺脫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尷尬局面。
(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切實推進水泥行業綠色制造行動
在供給側改革下,經濟從數量型增長向效率型增長轉變。這也是水泥行業從資源型和能源型產業向環境友好型綠色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必須尊重創新規律,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水泥行業應該抓住時機,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創新體制機制,提高技術水平,切實推進水泥行業綠色制造行動。
結語
在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繼續清理涉企收費。”水泥行業是一個充分市場化了的行業,各級政府和企業更是要領會“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深刻含義,在供給側改革下,加快推進水泥行業結構調整,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譚桂蓉,萬曉祥.經濟新常態下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建材發展導向,2017,15(04):19-22.
[2]孔祥忠.充分認清水泥行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關鍵[J].中國水泥,2016(11):12-15.
[3]孔祥忠. 水泥行業轉型升級的六大路徑[N]. 中國建材報,2015-07-23(001).
[4]何暉, 高琦, 劉帷韜. 清遠市傳統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析——以水泥和陶瓷行業為例[J]. 特區經濟, 2017(11):38-43.
作者簡介:
淡麗(1972年12月25日),女,漢族,陜西人,本科,
新疆巴州天山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內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