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是新時期賦予山西的歷史性任務,增強山西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推動山西資源型城市轉型跨越發展的有力支撐。長期以來,山西省作為我國第一產煤輸煤大省及煤炭重工業基地,但也導致了山西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礦難頻發、腐敗滋生等社會問題,迫切需要進行產業轉型。因此,為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研究出富有建設性的戰略和對策,這對于我國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資源轉型,煤炭,立法完善
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理論分析
1.產業轉型。
宏觀地來講產業轉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根據外部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內部經濟、科技的發展趨勢,以專門的產業、財政金融等政策措施,直接或間接的調整目前產業結構的各個領域,這樣看來,產業轉型是一個包括了產業在結構、組織和技術等多方面的轉型綜合性的過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目的是使城市發展不僅僅依賴于原資源型產業,而是轉向其他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從而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性。轉型的過程中主要涉及資源結構如何調整、主導產業如何被更替、該選擇什么樣的接替產業、市場走向的調整問題、生態環境的修復以及勞動力的安置與轉移等等。其中核心內容是選擇什么樣的接替產業。
資源型城市是一場由產業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引起的全方位社會變革,其本質是創新。在轉型中,資源型產業逐漸退出主導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接續主導產業的形成,也就是對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延伸產業鏈并提高其附加值。這個過程也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生態可持續地發展。在思維領域,是人的思維觀念不斷提升,文化素質不斷豐富的過程;是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互相融合、互相協調的過程。
總之,產業轉型首先需要思想上的轉變,然后需要結構上的重組使資源到達最優配置,最后是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理論為山西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2.可持續發展理論。它是一種考慮未來發展模式的理念。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的自身利益,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具體內容方面,可持續發展圍繞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提出了經濟的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強大,可持續發展追求的經濟增長不能夠因為保護生態環境而取消;圍繞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提出了在追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充分考慮到自然的承載能力;在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明確了公平正義的重要性,指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是可持續發展實現的根本所在。
資源型產業都有其固定的生命周期,資源的生命周期到了一定程度時,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面臨著不可持續的問題。自然資源大量減少、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社會分配不公現象屢發,這些問題的產生都是與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與自然資源密切相關有關,由于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與資源環境密切相關,資源型城市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進行產業轉型。
二、山西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的問題
主體產業衰退 接續產業發展乏力。一方面,資源開發強度大,但資源回收率卻很低。資源性產品也缺乏延伸,這導致了長期以來的重開采和輕加工;另一方面,開采過后不注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資源開發利用的不合理狀況。
政策的支持是推動資源型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只有在發展戰略、服務功能和管理創新中完成職能的根本轉型,才能有效地落實科學發展觀。資源型企業的轉型發展缺乏統一的政策支持,具體表現在:(1) 資金利用不充分。資源型城市轉型,要對傳統產業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要對國有企業的運營機制進行改造,要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改造,還要重點培育新產業的誕生和擴張現有的非煤產業,這一切都需要資本金的投入。(2)企業轉型發展缺乏連續性。政府是宏觀經濟的調控者,因而也是經濟轉型的主體。沒有政府的強有力推進,要在一個大的區域范圍內實現經濟轉型是不可能的。經濟轉型由于要調控和改變十幾年幾十年形成的宏觀經濟結構,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以貫之、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樣就需要對經濟轉型進行地方立法,形成對主體的制約。對于經濟轉型的中長期規劃要一屆接著一屆往下干,一棒接著一棒往下傳,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直至實現經濟轉型的最終目標。
三、完善立法保障體系,嚴格加大執法力度
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需要大力發揮法制的作用,要從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各個環節進行調整。
1.完善立法保障體系。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經出臺,因為每年的政策都在變化,所以具體的實施方案有待研究,立法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政府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符合當地實際的地方性法規,把握時代特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吸納民情民意,注重民生領域,并且由于法規的經常變更,要注重常態化清理。
2.嚴格加大執法力度。有些地方沒有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執法部門只看到眼前利益,對一些資源消耗大和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或減小規模或依法取締,導致城市在轉型過程中“雷聲大、雨點小”,形不成良好的整治效果。故在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要加大執法力度,堅持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能因私廢公。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讓群眾監督相關執法行為,提升其透明度。
3.積極的司法保障。沒有司法救濟,立法和執法效果可能就不會明顯,對一些高耗能的企業,不能簡單地給以行政處罰,應該把它放在司法領域進行合理追究,不然只會助長那類企業的行為,令其死灰復燃。所以司法機關對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堅決予以打擊。
4.全面推行普法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其普及范圍之大、力度之廣才能漸收效果。加大對普法的宣傳力度,一些相關部門要定期召開對工作人員的普法培訓,個人也要從各個方面學習新的知識,使普法教育深入人心,從而推進資源型城市相關法規的貫徹落實。
參考文獻:
[1]黃溶冰,國外礦業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2] 孫文盛,資源型地區的持續發展與戰略創新[J],2000
[3] 田霍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2000
作者簡介:
楊華(1993—),女,山西孝義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法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注:基金項目: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立法權研究(項目編號:2014041004-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