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存云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城市化的發展,建筑業在我國的發展也愈加迅速,在建筑施工過程,會涉及到基坑的開挖,設計,支護等許多方面,因此在基坑施工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較多的困難,本文以各種支護設計為例,詳細說明了各種不同的支護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相適應的改善措施,為今后基坑施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基坑工程;支護設計;支護方式;
1引言
基坑支護類型繁多,并且根據不同工程的特殊性以及建筑的嚴謹性的要求,對于基坑方式的的選擇是需要較強的經驗性和專業性做參考的,在現如今的社會發展中,基坑深度越來越大,很多時候需要多種支護方式相結合進行施工,為了保證建筑整體穩定性,有時候需要對某些支護類型進行改進和創新,因此,我們就當今社會的發展情況,分析現如今的各種支護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可實現的改進方式。
2現階段基坑支護施工中的普遍問題
我國對于基坑支護的施工理念,已經相對較為成熟,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時候還會遇到一些不可抗困難,基本列舉如下。
2.1邊坡設計不完全符合規范要求
在進行基坑開挖之前,通常會先畫出圖紙設計計算土方量,確定出挖土量,但是在現場開挖過程中,可能會由于施工人員欠缺,或者機器操作不當等出現許多誤差,具體表現為超挖或者少挖,這樣就會導致最終開挖出來的基坑表面平整度欠佳,有時候也會導致順直度不符合規范要求,后期需要人工修理,但是由于基坑地質條件原因,人工修理只能起到很小的改善作用,修理深度不能太深,就造成了基坑支護的超挖現象【1】。
2.2實際施工過程不符合設計要求
基坑的開挖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施工計劃進行施工的,有時候會由于現場條件或者人員素質等原因,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沒有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施工計劃開挖,這樣所設計的工程就不符合規范規定,在后期的建設中會遇到更多的問題,比如在使用灌注樁支護方式進行支護的時候,所灌注的混凝土成分比例需要事先計算好,如果在灌注的時候,灌入的水泥量過少,導致混凝土強度設計不符合要求,進而影響到最終的支護作用,如果加入水量過少,就可能使水泥后期產生裂縫。考慮到種種誤差,甚至是偷工減料的影響,我國對于基坑施工的挖土量制定出了相關的規定規范,從而控制基坑支護的變形量,并且需要根據施工完成后的工程做出圖紙,以證明施工達標。不過,極少人按照規定進行施工,大多由于追趕施工進度,爭取局部效益等問題,忽略了規范要求,仍然會出現偷工減料問題。另外,基坑的開挖是一個三維過程,而規定規范是根據二維圖紙設計的,因此將其運用在實際工程中的時候需要將二維轉化為三維分析,對某些支護過程進行改造設計 ,這樣才能合理運用規范要求施工,因此,這其實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漏洞【2】。
2.3 基坑支護不適應邊坡狀態
基坑開挖過程中所需要運用到的技術較為簡單,因此對其組織管理要求較低,可選用支護類型廣泛,但是邊坡類型復雜,對其的支護要求需要按照實際情況分析和選擇,對其支護要求也普遍過高,組織管理也應該符合規范要求,基于兩者的差異性,需要選取符合基坑狀態的支護的同時,也應該符合邊坡的條件狀態,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對于一般的大型工程,需要專業團隊進行設計,比較分析以后,選取最合適的支護類型,這樣就會有很大幾率選取到適宜的支護類型,不過后期的組織管理就會更加困難了。許多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沒有按照國家規定進行施工,為了趕進度或者為了節省原料等,忽視了支護工作應該預留的工作面,這樣就給支護設計單位增加很多困難,工作面不完整就可能會拖延工期,最終設計的支護類型可能還不太符合規定。此外,基坑開挖過程可能會涉及到巖土項目的處理,在現場管理不嚴格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外包現象,造成巨大利潤損失,有時候,施工單位可能會由于難度大或者成本高的問題,對工程設計私自修改,這樣所建設出來的工程的安全度沒有任何保證。還有些工程的組織管理設計不到位,建筑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等等。種種這些問題都說明了施工的信息化和動態化特性,對整個建筑工程都存在很大的影響。
3針對基坑支護問題的改善策略
3.1改善基坑支護規范限制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基坑支護設計的施工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具備較為成熟的現場施工經驗。在基坑施工過程中,巖土開挖設計和邊坡支護受力研究一直是基坑開挖的重點,不過我國已經積累較多的工作經驗, 并且根據之前的現場施工要求設計出新的支護方法,
在基坑支護工程中,已經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是對于復雜的支護設計,以及現場對應性施工方法等方面,還有所欠缺,具體表現為設計理論過于陳舊,計算方式單一,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差異過大,建筑的整體安全性降低,并且不符合經濟要求,因此,為避免這一現象繼續發生,我們需要調整現場施工要求,改善相關規范規定,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出符合現階段支護發展需要的新理念【3】。
3.2重視變形問題
基坑支護過程中的變形問題一直都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引起變形的因素可能存在于方方面面,所以對于控制變形的問題上還是比較復雜的,不過還是找到一個簡單方法,在施工之前,對現場條件進行詳細評測,搜集相關數據,分析和考察,整理出一份數據表,把握施工過程的實際發展,根據可能出現的意外進行估測,分析其影響。另外,根據數據表中的顯示,找出與規范相差較大的數據值,甚至是所調查的設計參數,重新設計或者取樣分析,做出適當的調整,從根本上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為了保證這個方法能夠順利實施,需要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還要對變形結構的數據及時做到獲取,因此,就需要首先設計出一個觀測方案,保證其合理性和適宜性。在觀測目標數據時可能會出現一系列意外,可能會導致現場條件發生變化,應該立即采取補救措施,防止惡化。有時候由于現場條件惡劣,在測變形數據的時候,邊坡可能會發生較大變形,甚至滑坡現象,此時,應該進行臨場調查,分析原因,臨時設計出施工方案,這就要求評測人員具備專業的勘察素質,才能保證邊坡得到更好的加固,目前我國若能采用此方法,必須安排專業施工人員進行評測,并且事先的評測方法要經過專家論證后方能使用,這樣既能保證施工整體的安全性,還能降低支護設計的造價【4】。
3.3整體控制基坑施工質量
其實基坑最終情況還是要看控制力度,因為基坑的施工過程中,任何一個步驟都有可能出現差錯,并且這些差錯如果在后期補救就會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相當不好調整,因此,最好在施工當時就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和改進,根據施工現場情況搜集的數據一一對應檢驗,必要時候查閱相關地質資料,設計圖紙等,對環境認真辨認,保證降水和排水的設計能夠順利工作。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質量控制或者施工的過程中,不要任意修改錨桿情況,錨桿的位置,數量和型號都是事先根據現場情況設計好的,還有放坡系數,這些輕微的改變可能會影響到工程的整體情況,如果某些施工條件確實有必要修改,此時需要報給專家評審團,經專業評估后,再確定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如何修改等。在整個建筑過程中,基坑的開挖與支護設計緊密聯系,需要嚴格控制和有序進行。在基坑開挖的時候,需要減少對土體可能造成的影響,發生意外時候,立即停止施工過程,并且分析問題原因,應用相應措施解決以后方可繼續施工。
參考文獻:
[1]王鐵夢,工程結構裂縫控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鞠麗艷,混凝土裂縫抑制措施的研宄進展[J],混凝土,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