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195 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代表通過了《巴黎協定》,要把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 2℃之內,并努力控制在 1.5℃之內[1]。《巴黎協定》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規劃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和實施重的公眾參與,是我國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利用環境資源,形成完善的氣候法律體系,維護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巴黎協定;環境立法
1 中國氣候變化立法存在的問題
我國政府一貫積極響應條約要求實施節能減排,是減排量最多的國家。不過,國際條約或協定的遵守或履行最終還是要轉化為各國的國內立法,節能減排的目標、措施等都要以國內立法的形式加以規定。因此,國內立法變得尤為重要。另外,國際氣候治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動態發展過程,這一過程依然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人類必須立即采取行動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緊迫事項。除了積極履行公約義務外,中國還應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通過市場規制手段等多種形式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制定了諸多實體法。如《清潔生產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等,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法》的起草和征求意見工作也在進行中。盡管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體系,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
1.1 專項法律欠缺
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氣象法》、《節約能源法》等法律,但是相比于國外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進國家來說,我國現有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總體上還是偏少。而且這些法律部分內容規定模糊籠統,缺乏具體的實施措施,可操作性差。一些法律制定時間跨度大,不能順應新形勢的要求。在立法觀念上,我國立法部門對立法工作分別起草,使得指導思想不統一,沒有總體思路和全局意識,會出現立法相互重疊現象,難以在氣候領域形成完整的立法體系。
1.2 相關實踐機制不完善
在探索國家和地方立法的同時,我國也應重視運用市場機制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雖然我國在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方面確立了相關制度,但在一些領域相關配套實施機制顯得還不成熟,比如碳排放交易機制,我國剛剛借鑒歐盟碳排放交易計劃的成功經驗,該碳排放交易機制仍處于全國試點當中,缺乏系統設計,需進一步完善和規定。現有的應對氣候變化的配套機制不完善,難以保證實現我國在《巴黎協議》中承諾的減排目標,這是我國氣候變化立法工作需關注的重點。
1.3 法律責任缺乏保障機制
近年來,我國重大環境違法案件屢見報端,此類案件有環境污染重、破壞力強等特點,但在追責過程中,往往出現部門執法不協調、處罰力度輕等現象,折射出我國在保護生態環境法律責任設置、機構職責分工方面存在缺位,缺乏機制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犧牲環境資源換取經濟的快速發展的模式,造成目前資源能源消耗過快,生態系統脆弱,環境承載能力差。如果對于破壞環境、資源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不加大打擊、處罰力度,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無法得到法律保障,自然資源也將加速枯竭。
2 中國面對《巴黎協定》的立法完善
2.1 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項法律
雖然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制定修改了許多法律法規,但由于立法目的局限性,各法針對的領域各不相同,法律體系缺乏系統性、全局性。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先進技術、成熟經驗為我國提供了借鑒可能。我國正在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法》,并計劃將其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首部綜合性立法。其主要內容包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則、和監督管理、減緩和適用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以期用法律規范溫室氣體排放權利和減排義務。另外,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修訂通過了《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將溫室氣體納入污染物來管理。此外,我國其他省級地方立法也在積極探索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制定相關地方立法。在核電、風能等專業領域應加快制定專項法律,我國尚沒有全面規范核能利用的專門法律,應當盡快制定 《原子能法》 ,合理利用低碳能源,促進能源結構優化。按這一趨勢可以預見未來在《巴黎協議》正式實施以前,我國可以通過一些立法或規劃對協議確定的制度提早消化,一方面是為了積極推動和落實《巴黎協議》,另一方面樹立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分散了我國自主承諾減排的壓力。
2.2 提高公眾參與意識,加強公眾參與制度
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我國已經認識到了公眾參與的不足,在2014年修改的《環境保護法》中增設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的專章對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加以規定。而且在《應對氣候變化法》中也明確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公眾參與與政府行動的關系,即一方面政府對氣候變化制定法律法規加以引導,另一方面法律的實施離不開個人生活方式和企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及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這些趨勢說明我國無論從政策上還是立法上都越來越重視現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公眾參與,但要將公眾參與原則落到實處,還需要加強公眾參與制度的建設。從主體建設、能力建設、環境建設等方面予以努力。在主體建設上,《巴黎協議》生效后我國可以通過對社會組織的培養來促進公眾參與,發揮社會組織專業性強,針對性大,便于政府有序管理的優點。而且《巴黎協議》規定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因此可以見到未來也會有更多國際組織參與到中國的應對氣候變化之中。
2.3 完善配套實施機制
我國正在全國試點碳排放交易機制,探索低碳發展模式。將于2017年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預計2020年之后將逐步與其他國家的碳交易市場連接起來,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碳交易體系。碳排放交易既有優勢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優勢就是碳減排的目標確定,但存在碳排放的成本不確定,市場風險大的缺點。因此我國在試點的同時也要積極探索另一個重要的市場工具——碳稅,與碳排放交易相比,碳稅有確定碳排放成本的優勢,而且其簡單易行,不需要設立新的監管機構和復雜的交易體系。因此,積極研究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碳稅立法,對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進行制定修改,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的發展,落實低碳產品優惠政策,建立低碳標準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艷芳.論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的建立[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
[2]李濤.論《巴黎協議》法律效力及對我國立法的影響[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6
[3]曹明德.氣候變化的法律應對[J].政法論壇,2009
[4] 曹明德.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J].中國法學 2016.01
作者簡介:
丁靜茹(1993-),女,山西長治,山西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