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中,法人分類方式是一個重要議題,它關系到法人制度的設置。"特別法人"是民法總則最引人注目的內容,但是對于特別法人的分類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特殊企業一般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事業,存在的領域也很特殊,因此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特別法人 特殊企業
一、特別法人的問題研究
法人分類是民法總則的重要制度之一,它既涉及法人制度的體系安排,還關系到民法總則與各民事單行法(如公司法)的協調與適用,直接決定著民法典法人制度立法設計的成敗,是我國民法典編纂過程中迄今引起學術界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2017年3月15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自2017年10月1日施行。在民法總則中法人的分類新增加了特別法人的規定。對特別法人,總則規定了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機關法人。機關設立的目的是履行公共管理等職能,這與其他法人組織存在明顯差別。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賦予其法人地位符合黨中央有關改革精神,有利于完善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三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設立、變更和終止以及行使職能和責任承擔上都有其特殊性。四是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這類合作經濟組織對內具有共益性或者互益性,對外也可以從事經營活動,依照法律的規定取得法人資格后,作為特別法人。對上述這些法人,單獨設立一種法人類別,有利于其更好地參與民事生活,也有利于保護其成員和與其進行民事活動的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對此,主流觀點給予了高度評價,如王利明教授認為,“這樣的規定可以進一步規范基層組織的治理結構,保障農民的成員權,也就是作為集體一員的權力。將來處理相關問題,就有法律依據了。”孫憲忠教授認為,“這個規定對這些機構組織設立、變更、終止以及進一步開展民事活動建立了良好基礎,對整個法治國家的推進有著重大意義。”一般認為,從規范分析法學的角度衡量,科學立法應以合理性、合法性與合邏輯性為其核心標準。但問題在于,“特別法人”的設立是否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合法性、邏輯性。
首先,從規范內容上講,由于本節僅主要規定了各類特別法人的主體資格及其特別法律適用引致條款,未對法人的治理結構、權責利等方面做出規定,加之能否參照適用營利法人或者非營利法人的相關規定也沒有明確。
其次,它只封閉性地列舉了四種特別法人類型,不僅逃逸了對特別法人概念的立法界定,還鎖閉了特別法人的外延,使得其他大量既不屬于營利法人也不屬于非營利法人的組織體無法納入其中,缺乏立法應有的前瞻性和開放性。
再次,四種特別法人的列舉規定,由于本身缺乏內在邏輯性,因而導致本節關于特別法人的規定,根本無法抽象出統一的特別法人規律性條款,進而使得本節規定的法律規范意義和引領意義都受到限制。從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的概念來看,“三分法”掩蓋了公法人與私法人的實質差異。特別法人所包含的機關法人實則屬于公法人范疇,從邏輯層面講,公法人應當與私法人相對應,而不是與私法人的再分類相對應。
最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也頗值探討。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取得法人資格應當是一般性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法人,那么其就應有對立的財產的。但是根據我國憲法和土地法的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所有的財產及其經營和管理均有明確規定。另一方面,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化還意味著其將以獨立的財產承擔責任。在目前中國農村基層組織的組織、運作、人員、監督等條件下,如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資格并以集體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將有造成集體財產流失、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利益的極大風險。
二、特殊企業的現狀及發展
1.特殊企業的概念解析
金澤良雄教授在《經濟法概論》中認為,對于不適于私人企業經營或私人難以經營的事業領域,國家通過獨立的企業的方式介入經濟,把這種事業,成為特殊企業。根據特定的法律設置的具有法人人格的,叫“特殊法人”,或采用股份公司形態時一般可稱為“特殊公司”。符啟林教授在《經濟法學》一書認為特殊企業是依特別法、專門法規或行政命令而設立和運營,相對于一般企業、公司等普通企業而言,采取特殊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的企業、以專門法設立和調整的企業。潘靜成、劉文華教授在《經濟法》一書中,特殊企業是指依特別法、專門法規或行政命令而設立和運作的企業。
史際春教授在他的《經濟法》一書中談到,西方學者一般把國有企業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政府及其部門控制的沒有獨立人格的企業,其財務在一定程度上與政府預算由直接聯系;第二種是公法人企業,系指依據專門的法律設立和經營的國有企業;前兩種就是特殊企業,總的來說是非競爭性或政策性經營的企業。國內學者張華在《我國特殊企業形態的法律規制》一文中,將特殊企業定義為國家基于社會公共利益,出于調節產業結構,促進生產力水平提高和宏觀經濟平衡發展等目的而設立的企業形態。
2、特殊企業存在的領域
特殊企業存在的領域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法定或由政府授權的一定政策性職能或管理職能是特殊企業的共性。
(1)政策性經營或在經營中承擔一定的政府或公共管理職能的領域。如政策性銀行、國有投資公司或控股公司。
(2)非競爭性的合法壟斷領域。石油開采和管線運輸等。
(3)競爭性領域和公用事業單位的特許經營。為了公眾利益而實行有控制的競爭,政府對企業的經營方式價格等直接規制。
(4)具有社區性、地域性、政權組織性的某些經營領域。
特殊企業的組織特點。除了國外的私有私營的特殊企業外,由國家出資或控股的特殊企業在組織上與政權體系通常是直接連接的。
3、特殊企業的經營管理
(1)營業規制。包括對企業營業網點、營業方式和內容、不得拒絕客戶的要約、營業時間等要求和監督。
(2)價格控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自主性主要體現在價格方面。他們可以根據市場價格信號來安排生產經營、自主定價,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政府除了以宏觀政策和對市場的適當參與來調控物價總水平外,對價格的直接控制和管制只剩下公用事業和少數關系國計民生的產品和服務領域,這些通常涉及特殊企業經營范圍。
(3)經營決策和特別的財會制度。特殊企業要貫徹執行國家政策和考慮公共利益,政府往往對其經營決策施加不同程度的控制,實行特別的財會制度。
通過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關于特別法人和特殊企業的一些概念、組織形式、存在領域以及它們的一些區別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我國的法人制度和企業有更深的了解。
參考文獻:
[1]譚啟平 應建均.“特別法人”問題追問*——以《民法總則(草案)》(三次審議稿)為研究對象[J].社會科學,2017(3):82-91
[2]張晶.特殊企業概念解析[J].法商,2008(7):207
[3]張闈祺.我國民法總則中的法人分類方式探析[J].法學研究,2017(2):61-63
作者簡介:
王穎慧(1992),女,山西晉城人,山西財經大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