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民法上一項重要的基本制度,合同解除制度在維系市場經濟秩序,確保交易公平與安全第一章 合同解除概述第一節 合同解除的概念與特征一、合同解除的概念針對合同解除的概念,我國理論界認識不同,學界中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不同學者對此有著不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1、合同解除,是指合同在有效成立后,沒有履行或完全履行前,約定的或法定的解除條件具備時,因享有解除權一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關系溯及地消滅。 2、合同解除,是在經濟合同有效成立后,依當事人雙方的協議,或者當法定或約定的解除條件具備時,依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關系自始消滅或向將來消滅的行為。【1】3、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因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使合同關系溯及或不溯及地消滅,未履行的部分不必繼續履行,已履行的部分依具體情形進行清算的制度,它是合同特有的消滅原因。筆者認為合同解除的定義應當分為廣義和狹義,在本文中筆者贊同狹義的合同解除,即意定解除與法定解除。二、合同解除的法律特征(一)、合同解除適用于成立生效的合同是否所有的合同都可以成為合同解除的對象呢?我們從合同解除的概念可以看出,合同解除只是針對已經成立生效的合同而言,無效合同自始無效,根本無從談及解除問題。(二)、合同解除權的行使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合同解除制度的設立目的之一是保障合同解除的合法性,禁止當事人任意地使用“解除權”這把法律鑰匙,從而損害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所以合同解除必須具備法定的解除條件,以免濫施合同解除權而影響社會經濟流轉秩序。【2】各國對適用合同解除的法定情形均作出限制,我國現行《合同法》第94條也規定了法定解除條件。(三)、合同解除使合同關系自始消滅合同解除時,如果合同尚未開始履行,合同所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自然歸于消滅。如果合同部分履行,已履行部分因合同解除溯及力而自始不生效,當事人受領的給付沒有法律根據,因而受領人產生恢復原狀的義務。第二章 合同解除與相關制度的比較一、合同解除與合同終止的比較合同終止,在大陸法系通常被稱為合同消滅,它與合同解除的關系非常密切。大陸法系傳統的觀點認為,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適用范圍上,合同解除一般只是適用于當事人違約的情況下;而合同終止不僅可以適用于當事人違約的情況,而且更多的是適用在非違約的情況中。特別是某些合同不能適用合同解除制度但可適用合同終止。其次,在效力上,合同解除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使合同自其成立之日起失去效力;而合同終止則無溯及既往的效力,合同終止的效力僅指向將來,合同不發生溯及既往的效果。【3】二、合同解除與合同撤銷的比較合同解除和合同撤銷在法律效果上都可以使合同產生溯及力從而消滅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但兩者亦有很大的區別:第一,發生原因不同。合同撤銷只能依據法律的規定而產生,而不能由當事人約定;而合同解除中兩者都可以。另外合同撤銷與合同解除原因產生的時間亦不同,前者一般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前;后者一般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后。【4】第二,適用范圍不同。合同解除的適用范圍較窄,通常僅適用于合同關系中;合同撤銷的適用范圍相比而言比較廣泛,不僅適用于合同關系,而且還適用于有瑕疵的意思表示。第三章 合同解除事由以及合同解除法律后果一 、合同解除事由分為意定解除與法定解除。意定解除事由: 按照合同自由原則,可以依據當事的的意思進行約定解除事由。我國《合同法》確認的協議解除,實質上是當事人放棄原來的舊協議,達成新的協議來否定原合同,形成新的合同。約定解除是指合同雙方在制定合同中某一事件發生、行為出現時,既可以是雙方當事人的法律行為,也可以是一方當事人和第三人的法律行為,也可以是事實等,發生合同中約定的情形時,一方或雙方可以主張解除合同。約定解除條件和協議解除都是由雙方當事人意思決定的,屬意定解除的范圍。法定解除事由:目前,我國《合同法》規定的合同解除事由比較充分,主要在第68條、69條、93條、94條、108條以及其他具體合同條文中。法定解除的標準的一方當事人根本違約,具體的事由包括不可抗力、情勢變更、遲延履行、預期違約、不安抗辯權等,在具體條文中還確定了對方當事人瑕疵履行的,非違約方可以行使解除權。二、合同解除后果損害賠償是使用最多的補救措施。關于損害賠償的范圍,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合同約定賠償數額的,在一方違約的情況下,另一方可直接獲得預先約定的賠償數額以彌補損失。第二種是期待利益,也可以稱之為履行利益,【6】是將當事人置于合同得到履行的狀態下,使當事人獲得的賠償等同于合同利益。第三種是信賴利益,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一方違約,而另一方因為信賴合同的履行而已為合同履行所做的投入。第四章 我國合同解除制度的完善建議一、約定解除條款與協議解除條款的分離我國合同法規定的合同解除的條件包括約定解除、協議解除和法定解除。我國《合同法》將約定解除和協議解除規定在同一個合同條款中,但是兩者的差別卻是極大的。協議解除的實質是通過新的要約與承諾簽訂新的合同來解除原合同,其適用的規定應當是合同的訂立規范。【5】約定解除的規范是通過合同中約定的事由的出現導致合同的解除。將兩者完全不同原理的解除方式放在一個條款中,缺乏邏輯嚴謹性。筆者建議在制定民法總則的過程中,將此條款分成兩個單獨的條款,分別對約定解除和協議解除予以規制,避免將兩者混為一體的做法。二、明確合同解除溯及力為了更好地保障合同當事人的利益,從合同解除的價值定位出發,合同解除原則上應具有溯及力,同時還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合同解除的溯及力是有限制的,一是在內容方面的限制,合同成立生效后,合同的效力表現為合同履行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按照法律規定的風險分擔等多方面。合同解除直接對抗的是履行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等合同效力依然有效。二是適用范圍的限制。并不是所有有效合同都具有溯及力,英國將合同分為繼續性合同和非繼續性合同以甄別合同解除效力的做法值得借鑒。【6】在非繼續性合同的場合,合同一次履行完畢,合同解除后必須發生合同解除的溯及力,才能實現恢復原狀。在繼續性合同場合,按照合同履行的時間段來劃分,合同解除不發生溯及力,己經履行的部分作為對待給付而互相抵消,不能因合同解除而導致以前合格履行的部分解除;合同解除后只向將來消滅,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參考文獻:[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2]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3]王利明.《合同法新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4]崔建遠.《基本原則及制度本質乃解釋的基點》,《求是學刊》,2017年第1期.[5]靳羽.《合同解除效果:<合同法>第97條的解釋論》,《中南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6]孫良國.《違約方的合同解除權及其界限》,《當代法學》,2016年第5期.作者簡介:張麗媛,(1993-08-14),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人,法學碩士在讀,就讀于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