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負擔是指納稅人或負稅人,因政府征稅而承受的福利損失或經濟利益的犧牲。政府向納稅人征稅,對政府來說是稅收收入,對納稅人而言則構成稅收負擔。稅收負擔從全體納稅人的角度來觀察,稱為宏觀稅收負擔;若從個別納稅人的角度來分析,稱為微觀稅收負擔。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宏觀稅收負擔問題。宏觀稅負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稅收負擔總水平,表現為國家和納稅人之間的一種分配關系,是納稅人納稅能力與實際納稅額之間用相對量表示的稅收量的規定性,國際上,通常用政府稅收總數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宏觀稅收負擔水平。一、我省宏觀稅收負擔的現狀我國目前的收入主要有三塊:一是中央財政預算內的稅收;二是各級政府部門帶有稅收性質的規范性收費;三是各種制度外收費項目。由此,對宏觀稅負水平的衡量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統計口徑,我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稱為小口徑宏觀稅收負擔,將上述三塊的政府收入加總后占GDP的比重稱為大口徑宏觀稅收負擔。本文采用小口徑來分析我省宏觀稅負程度。 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1. 宏觀稅負程度總體平穩。根據對我省2011-2016年間小口徑宏觀稅收負擔水平進行的統計分析(見表一),結果顯示:這一期間我省的小口徑宏觀稅收負擔基本上維持在8%左右。從宏觀稅負的國家總體水平上比較上看,我省宏觀稅負與國家整體水平保持基本一致。2. 先上升后漸減小。這與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密不可分,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來看,中國GDP增速從2014年起開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二、影響我省宏觀稅負水平的因素一個國家在制訂稅收政策,確定總體稅收負擔時,必須綜合考慮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并根據不同的經濟調控需要來制定稅收負擔政策。一般來看,影響稅收負擔水平的主要因素有:1.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可以通過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兩個綜合指標來反映。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越大,總體負擔能力越高。特別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能反映國民的稅收負擔能力。一般而言,在人均國民收入高的國家,社會經濟的稅負承受力較強。世界銀行的調查資料也表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的國家,其稅收負擔率也較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的國家,其稅收負擔率也較低。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較低,屬于發展中國家。國家通過稅收能夠積累多少資金,社會總體稅收負擔應如何確定,不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愿望,也不能只考慮國家的需要,必須首先考慮社會經濟體系和納稅人承受能力。只有稅收負擔適應本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納稅人的承受能力,稅收才能在取得所需的財政收入的同時,刺激經濟增長,同時提高社會未來的稅負承受力。如果稅收負擔超出了經濟發展水平,勢必會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2. 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任何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必須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法律以及行政手段,來強化宏觀調控體系。國家會根據不同的經濟情況,而采取不同的稅收負擔政策。如在經濟發展速度過快、過熱時,需要適當提高社會總體稅負,以使國家集中較多的收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存量,抑制需求的膨脹,使之與社會供給總量相適應。此外,還要根據經濟情況的發展變化,在征收中實行某些必要的傾斜政策和區別對待辦法,以利于優化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三、優化宏觀稅負水平的對策結合我國國情,優化地方宏觀稅負水平,具體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有:1. 通過調整稅費,規范政府收入形式。要集中財力、振興財政、減輕納稅義務主體負擔,就要理順政府內部財力分配關系,解決政府收入形式不規范的問題。一是由政府支配的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內管理,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二是把需要保留的收費項目,國家通過法律法規予以規范;三是把具有稅收性質的基金和收費,通過擴大現有稅種、稅基或設置新稅種的方式實施“費改稅”。2. 優化稅制結構,深化稅制改革,完善稅制。降低流轉稅的比重,提高非流轉稅的比重,即通過非流轉稅的大幅增收來逐步降低流轉稅的比重。稅制改革的原則應遵循:統一稅法、簡化稅制、公平稅負、調整結構、規范稅制、強化征管、提高素質。首先,要廢除不符合宏觀稅負的稅種和稅收政策。例如:暫停征收土地增值稅,起到鼓勵投資的作用;廢除屠宰稅、筵席稅等。其次,全面深化流轉稅、所得稅的改革。流轉稅的改革重點是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并擴大征稅范圍,調整進出口征退稅和中間環節優惠政策;所得稅的改革重點是統一內外資所得稅和完善個人所得稅,使得統一后的內外資所得稅法體現高度的嚴密性、統一性和完整性,使得完善后的個人所得稅更好地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2. 依法治稅,強化稅收征收管理,減少稅收流失。稅收征管是稅收收入得以實現的保證,沒有良好的稅收征管秩序,再好的稅制也難以實現既定的目標。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和完善稅收征管工作。作者簡介:楊佳(1991-),女,山西晉中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 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