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璇 劉澤華
摘 要:專利權質押作為一種全新的融資方式,不僅能解決中小企業尤其科技型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滿足其資金需求,還能推動我國專利技術的產業化。專利權質押融資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近年來得到政府、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在本篇論文中,筆者試圖通過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對專利權質押融資問題進行系統的法經濟學分析,目的在于通過深入辨析專利權質押融資中存在的供需、質物能力和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問題,探索質押融資的法律制度約束和經濟成本影響,從而針對性地提出通過創新制度約束、質權處置機制,建立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中心,嘗試解決知識產權質押的融資難問題,并為知識產權服務業提出意見和建議。關鍵詞:專利權質押;質押融資;法律問題;法經濟學;從法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出發,專利權質押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內在矛盾主要有以下四點:一、供給—需求矛盾對于供給方來說,高新技術企業所擁有的專利權數量較為豐富,僅2013年全年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就超過了20萬件,去除垃圾專利以及專利聯盟的影響,專利權的供給無論從數量上抑或質量上均滿足專利權質押融資要求。相比之下,在需求方的商業銀行則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貸款熱情。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2006年-2012年我國專利累計不到4000 件,涉及融資金額僅超過300 億元,這與我國龐大的專利授權量極不相稱。在我國,作為需求方的商業銀行更多是在政府的引導甚至壓力下達成相關的融資協議,而并非真正從自身經營發展角度出發開展專利權質押融資業務。就目前而言,隨著市場利率的進一步放開以及經濟結構下行的趨勢下,商業銀行業逐漸意識到開展專利權質押融資業務的潛在收益,但是如果不能解決質押融資自身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政府要想達到預期目標則較為困難。二、成本—能力矛盾專利權質押融資在成本和能力上同樣存在內在矛盾。從成本上而言,由于專利權質押融資所涉及到的中介服務機構較多,在資產評估、信用擔保、法律服務、融資費用等多種費用均造成高新技術企業在融資成本上的較大壓力,僅舉上海模式為例,高新技術企業所承擔的貸款實際利率超過國家基準利率的50%,盡管目前而言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企,商業銀行在貸款方面優惠力度和實際利率較低,然而過高的貸款融資成本使得正在成長初期的高新技術企業存在較大的財務壓力。相比而言,專利權質押融資能力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舉筆者所在的商業銀行為例,授信額度占專利權評估價值的30%左右,同時還需捆綁個人信用和企業主個人財產等,使得整個專利權質押融資市場呈現一種“高費用—低能力”的格局,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專利權質押融資工作的開展。與我國不同的是,發達國家如日本則給予專利權質押融資較高的融資率,基本達到50%以上,這與日本自身較高的專利評估能力和靈活的專利交易市場具有較大關系。三、風險—收益矛盾在金融學領域,風險與收益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也就是高風險才能帶來高收益。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經營風險的主體,在風險偏好方面更多地強調風險補償和擔保機制,這與商業銀行自身對于流動性的要求密切相關。相比與有形資產,專利權質押融資存在較高的風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專利權價值波動的風險。由于專利權存在逆向工程、圍繞設計等潛在威脅,使得權利本身具有價值的不穩定性,它收到技術環境、市場環境、維護情況等多方面的影響,且與其存續周期具有較小關系。如果專利權所有人與他人存在專利權的權屬糾紛,就更加大了專利權被宣告無效、被撤銷風險,從而使得專利權的經濟效益急劇下降,威脅到債權人自身利益。2、專利權變現的風險。商業銀行作為對流動性要求頗高的金融實體,對質押物的變現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出現專利權價值波動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及時將專利權變現,則會導致商業銀行計提撥備覆蓋潛在風險,這將直接影響其利潤和經濟增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從另一方面而言,我國專利權交易市場仍處在初期探索階段,無論是交易活躍程度、交易金額、交易方式均處于低級水平,在出現專利權變現風險時商業銀行作為質押權人不能及時將手上專利權變現補償貸款損失,也即風險緩釋措施不到位,大大影響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3、專利權所有人的道德風險。如果專利權出現價值波動,作為專利權所有人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否會做出不利于專利權價值的活動,如研發改進型專利、進行擅自許可等。盡管法律要求專利權質押進行登記,然而存在有企業不履行法律義務而有損債權人的道德風險。四、政策—市場矛盾目前來說,專利權質押融資陷入到一種政策化的怪圈,使得在我國各省市地區開展的試點工作呈現出了“剃頭的擔子一頭熱”的局面: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貫徹國家的知識產權政策,一廂情愿地要求商業銀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另一方面企業也并未得到較多的好處,過高的融資門檻、短期的融資周期以及高昂的融資費用將意圖享受貸款實惠的高新技術企業擋在門外,這都不利于專利權質押融資這個新興的融資渠道的順利開展。有的地方政府親自上陣,集評估、擔保、融資各項職能于一體,竭力地將銀企雙方拉到一起,這未免帶有“強買強賣”之嫌。如前文所述,“間接質押融資”模式更多地具有政策化融資的特征,而“直接質押融資”模式則帶有市場化融資的特點。由于沒有充足的數據樣本支撐,短期內我們無法從中看出孰優孰劣,但是從長遠來看,市場經濟下的資源配置效率遠遠高于政府主導下的融資效率,同時也為銀企雙方提供更多的創造專利權質押融資新模式的空間。 作者簡介:張宇璇(1992—),女,山西太谷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法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