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林
摘 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本文認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模式主要有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農業功能擴展模式、新技術滲透模式、多業態復合模式及產城融合模式,五種典型模式互相聯系,互有區別。關鍵詞:產業融合產業鏈鄉村振興一、簡述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模式,對于進一步認識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大有裨益。從產業鏈維度來理解,可以分為農產品加工銷售型、產加銷綜合型、休閑體驗型、農產品直銷型;從主體維度來理解,可以分為農業生產者向后延伸型、龍頭企業引領型、企業集群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型;從產業的相對低位和組合方式來理解,可以分為按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化集群型融合、農業功能擴展型融合和服務業引領型融合。本文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模式應當從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具體實踐中去總結,結合地方區位優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功能擴展為特征,以新技術滲透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多業態復合和產城融合發展為結果,在資源要素融合互動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激發新的市場需求及其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帶動農村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從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具體實踐來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模式主要有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農業功能擴展模式、新技術滲透模式、多業態復合模式及產城融合模式。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典型模式(一)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前后之間存在價值交換,后環節向前環節提供產品或服務,前環節通過市場作用將供需信息反饋給后環節。農業產業鏈延伸,是指以農業生產為核心,以農產品加工為引領,在農業生產者的主導下向前延伸產業鏈,或在農業經營主體的推動下向后延伸產業鏈,將農業原材料與農業生產連接起來,將農產品生產、加工、交換、銷售環節完全融合在一起,實現農業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深入挖掘農業附加值,使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在農業產業鏈延伸過程中享受增值收益。1農業產業鏈向前延伸模式農業產業鏈向前延伸模式,是以農業生產為起點,向農業加工、物流服務、銷售等環節進行融合,形成半產業鏈或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農業生產者占據產業鏈優勢,資源要素向前融合互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參與其中。2農業產業鏈向后延伸模式農業產業鏈向后延伸模式,是以農業加工或流通為起點,向農產品及其原料生產環節進行融合,形成綠色、高效、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應基地的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流通主體比如零售商直接對接市場主體,能夠將有效信息直接反饋給農業生產者,推動農業產業化由生產導向到消費導向的轉型。(二)農業功能擴展模式理解農業功能擴展模式,需要提及農業傳統功能與現代化功能的區分概念。農業傳統功能以自給自足為目的,農業現代化功能則體現為引入新技術,融入新思想,形成新模式。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可稱為傳統農業。傳統農業模式中,農民使用有限的人力或畜力等生產方式,采用較為簡單的生產工具,土地上的產出基本只能滿足個人或家庭在一段時間內的生存需要。即便對于地主或農場主或整個國家而言,由于尚不存在高度發達的商業貿易,農業所體現的功能則主要為解決人民基本溫飽,此即為農業傳統功能。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理解農業,農業的功能不應局限于傳統功能。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農業本身具有的空間廣泛性、生態多樣性、文化深厚性被激發出來,農業的旅游、休閑、教育、文化等現代化功能逐步呈現,這也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開發農業功能多樣性,充分有效利用農業資源,是農業功能擴展模式的核心要義,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方式。(三)新技術滲透模式農業具有天然高風險、長周期、低回報等特點,對單一農業的技術研究或技術輸入顯得動力不足。所謂新技術滲透模式,即對此空白進行有效補充,合理引入第二、三產業新興技術,創造性地滲透第一產業并為其服務,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率與農民積極性,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新技術滲透模式的實質是,第二、三產業先進技術要素對第一產業的滲透性帶動性融合,從而改變農業產業鏈,催生農業新產品和新業態,具體表現為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加工處理的變革、營銷模式的創新等。(四)多業態復合模式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直接結果,就是通過不同行業之間的生產技術相互交叉作用和產品、服務功能的相互滲透,從而催生出新型的行業業態。新業態的區分基礎在于技術投入、資源配置不同,在功能屬性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滋生的新業態與傳統業態互補,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新時代消費結構升級背景下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是物質層面的,也是精神層面的。因此,通過催生新型的行業業態,能夠促使原有的行業體系得到不斷拓展與轉型提升。(五)產城融合模式所謂產城融合模式,是指產業融合或產業集聚區域化,形成產業園區或專業特色小鎮,目的在于帶動農村產業融合與新型城鎮化共同發展。產城融合模式強調以農業產業化集群或產業群為依托,農業產業化集群逐步形成以一個或數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發展格局,農業產業化產業區則以農產品加工、流通、涉農服務企業集聚區為核心,逐步提高集約化程度,加強對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和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比較與分析根據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體實踐的梳理,并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五種,即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農業功能擴展模式、新技術滲透模式、多業態復合模式、產城融合模式。上述“五位一體”的典型模式為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互相聯系,互有區別。(一)聯系五種典型模式為產業融合理論在我國農村發展實踐的具體化,是經驗上的總結和技術上的分類,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并不能嚴格區分開來,五種典型模式互有交叉,只是側重點不同,這是由農村產業融合的目的所決定的。無論哪一種典型模式,只要有利于農村振興、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都應當深入推進,這是推進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遵循。(二)區別類比經濟學微觀、中觀、宏觀三分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其一,微觀模式,包含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農業功能擴展模式、新技術滲透模式,這三種典型模式分別從產業鏈、功能、技術要素角度進行了總結;其二,中觀模式,即多業態復合模式,微觀模式的必然結果是產生新產品或新業態,多業態模式屬于過渡階段,邊界相對模糊;其三,宏觀模式,即產城融合模式,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成熟模式,是城鄉一體化實現的重要路徑,是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具體要求。參考文獻:[1].王樂君,寇廣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17,(06):82-88.[2].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和著力點[J].中州學刊,2016,(05):43-49.[3].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4.[4].譚明交.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5].梁立華.農村地區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發展模式及實施策略[J].改革與戰略,2016,(08):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