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華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的一項重要管理制度,企業法律顧問工作已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企業法律顧問作為企業的管理人員在企業依法決策、依法經營管理和依法維護合法權益方面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并成為我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法律力量。關鍵詞: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完善一、企業法律顧問制度概況企業法律顧問制度,是指規范企業法律顧問的執業資格、執業機構、執業中的權力義務和法律責任以及企業法律顧問中介組織、企業總法律顧問制度等的一系列法規、規章、制度和政策的總和。企業配備的具有執業資格專門從事法律事務工作的人員就是企業法律顧問,企業法律顧問是企業“內部法律工作者”。二、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當前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國企業法律顧問制度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多種原因,這一制度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認識上的誤區一是“花瓶論”。認為企業法律顧問猶如“花瓶”一樣,是一種擺設,企業法律事務工作可有可無。“別的公司有法律事務機構或聘請了法律顧問,我也設立一個機構或聘用一個法律顧問,擺擺樣子,充充門面。”根本沒有把法律顧問工作真正當回事。二是“雨傘論”。企業有事了,你也有用了,把法律顧問視為一把雨傘,只有下雨天才想到用到它,天晴了就束之高閣。這些企業實際上把法律顧問當成滅火器,企業發生了糾紛才知道要用其去滅火,平常把法律顧問當成一件備用的工具。三是“降低效率論”。認為企業法律顧問工作不僅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反而使公司管理環節與流程變得復雜、繁瑣,增加了公司管理費用,降低了公司運作效率,進而認為實行企業內部法律顧問制度是自找苦吃,多此一舉。如有的法律顧問在參與企業重大經濟活動中提出不同的法律意見時,則往往不是被指責為“故意設卡”,就是不予采納,讓法律顧問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四是“唯訴訟論”。此種觀點認為,企業法律顧問無外乎“打幾個官司”而已,只要在企業有官司時能夠保證打贏即可,至于如何吸取本企業的訴訟教訓,如何借鑒其他企業應對或預防訴訟的經驗,充分運用法律規定,化解乃至避免官司的出現,并未在考慮之列。五是“社會律師會念經論”。此種觀點認為:社會律師有能耐,盡管有時他們言過其實,又不負責,但他們敢說會說,企業領導聽了高興,花錢值得。因此,即使企業有取得律師資格和法律顧問資格的法律事務工作人員,也只是把他們當作普通職工一樣看待。這種企業的負責人寧愿花大錢請社會律師“打官司”,也不愿聽從企業法律顧問的一些好的建議,注重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規范化、法制化管理。(二)管理體制上的束縛一是存在多頭管理與管理不到位。我國現行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由國家三部委聯合管理:人事部負責管理企業法律顧問資格考試,責執照年檢培訓(2003年,國家經貿委已經被取消,具體工作由國資委接管),司法部作為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發起單位之一且參與了有關企業法律顧問的文件簽發,顯然對這一制度是認可的。然而,司法部從2002年開始在北京、2003年在湖南、內蒙古等部分省市自治區的一些企業又另搞起了“公司律師”試點。這樣一來,企業法律顧問就真正面臨“無所適從”的局面。這種幾家管、幾家都管不到位的現象,已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二是主體地位難以體現。把企業法律顧問當作一般干部管理,是法律顧問無法體現其在企業內部主體地位的重要原因。多年來,我國一直把企業法律顧問等同于企業的一般干部,在選拔錄用、管理考核等方面完全采用企業行政管理模式,影響了企業法律顧問的職業化進程。(三)工作中的矛盾一是人員組成的矛盾。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法律顧問人員主要是出身“科班”和由企業內部培養,而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在群體適用上存在優劣的困惑。接受法律專業教育的“科班”人員,進入企業一般能夠很快熟悉法律業務,在未來的發展中面臨諸如資格、職稱等瓶頸相對較少。但是這部分人對企業的期望值過高,而且常常會將自己的收入與律師相比,所以會利用在企業所獲得的經驗,找到一個收入更高的企業或者“下海當律師”,因此,這部分人穩定性較弱。二是與外聘律師的矛盾。企業法律顧問與外聘律師在職能上的重合比與其它職能的重合更大,這使得他們無論是利益沖突還是利益一致時,均存在突出矛盾。相比而言,外聘律師與企業法律顧問各有優勢,外聘律師的優勢主要有: 1、法律專業知識較廣。雖然二種資格的取得都要通過全國統考,但一般而言,外聘律師要通過的司法(或律師資格)考試,難度要大于企業法律顧問資格考試。且律師事務所又經常開展新法律、法規業務學習、討論,而企業法律顧問中雖也有部分人通過了司法(或律師資格)考試,但未取得律師資格者普遍存在。并且,即使是獲取了律師資格,其參加培訓的機會遠遠小于外聘律師。因此,外聘律師的整體法律專業知識要廣于企業法律顧問,這是毋庸置疑的。2、群體優勢大。律師事務所通常有一定數量的執業律師,其成員各有所長,這使得律師事務所在許多方面都擁有專家,從整體上形成互補。而企業法律顧問機構一般人數較少,而且專長都限制在與企業日常事務相關的領域,這使得他們發揮作用的領域較窄。3、機制相對靈活。外聘律師不是企業內部人員,他們不受企業的規章制度約束,且由于實行有償服務,其勞動付出回報較高,機制相對來說較為靈活。而企業法律顧問作為企業內部工作人員,不但要受各種條條框框約束,而且其勞動報酬也與企業其他一般管理人員一樣,其機制相對來說較為僵化。三、加強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建設的建議1、各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搞好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建設。由于企業法律顧問涉及不同行業和產業,涉及不同所有制,可以由經濟行政主管部門或司法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各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搞好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工作。2、明確并清晰企業法律顧問的權責、職能。對于企業法律顧問的職責,可以通過部門規章或發布企業內部法律顧問制度示范文本等文件的具體方式,來對企業法律顧問行使職權的方式、內容、程序加以規范。3、建立完善的行業組織,從而協調、管理、監督各成員的活動,完成與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相關的配套工作。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建立全國性的企業法律顧問協會,擴大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的影響,為企業法律顧問提供活動的空間和平臺。4、加強企業領導對企業法律顧問工作的認識,使其擺脫“救生員”的角色,從而真正成為企業在運營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職能部門。提高企業負責人對企業法制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他們的法制教育,強化法律意識和依法經營管理的能力,就成了當務之急。以上是筆者對我國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的簡要分析和建議,以拋磚引玉,加強對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的研究和探討,從而促進我國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的發展。參考文獻:[1]劉韋. 淺析我國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J]. 知識經濟, 2013(10):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