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燁
摘 要: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國家不斷進步的基本前提,更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謀求新形勢下的監察體制,是具有時代意義的重要突破,對黨、對人民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關鍵詞:監察體制改革;反腐法治化;路徑依賴 2016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紀委七次全會上講話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加強統籌協調,做好政策把握和工作銜接”。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監察體制的改革則是關系國家前途命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深入研究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必要性及其路徑選擇對完善我國的監察體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一、監察體制的歷史傳承發達的監察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特色。自秦漢時期,中央建立了糾察百官的監察組織機構,并且給予極大地重視,監察機構的長官御史大夫地位僅僅次于丞相,并與丞相、掌管軍事的太尉并列“三公”,至隋唐時期成立了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獨立監察機構——御史臺,御史臺發展到元朝時,更是一躍成為了與中書省、樞密院平行的機構,明清時期,演變成為都察院。古代監察制度的長期發展下,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司法體系,這些成文法律也進一步的約束了監察機構的設置以及監察官員的職能。漢朝的《監御史九條》、《刺史六條問事》,唐朝的《監察六條》,宋朝的《諸路監司互查法》,最后清朝的《欽定臺規》,成為了我國古代最完備、最嚴密的監察法規。漫長的監察制度的傳承,更是向我們揭示了監察的重要性,盡管是在封建的君主專制統治下,可能這種監察制度對統治者的約束力較小,但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整頓吏治,遏制腐敗卻起著重要作用和積極影響,這其中的寶貴經驗仍然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近代革命家孫中山先生,傳承古代的監察制度的同時,不斷地吸收西方“民主共和”、“三權分立”的思想,從而形成了“五權憲法”,特別強調監察權、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考試權并立。二、我國監察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大力開展反腐敗斗爭,進行了地毯式的搜尋和調查,對敗露的大小“老虎”“蒼蠅”采取了嚴格打壓政策。然而,盡管反腐敗斗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實踐運作中其仍存在缺乏獨立性、權威性、制約性和透明性等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反腐敗斗爭進一步深入開展的瓶頸,亟待加以改善。首先我國的反腐敗機構力量分散、職能交叉。盡管我國的反腐敗機構很多,如黨的紀檢機關、監察機關、檢察院與預防腐敗等部門,并隸屬于不同的系統(黨、政、司法),這些部門相互獨立,各自為政,之間的咬合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反腐力度。需要建立起一個名正言順、有權威、能夠獨立行使職權,并真正起到統攬作用的綜合性的專職反腐敗機構,并賦予其廣泛的權力,集中力量投入反腐工作之中。其次,我國的反腐敗機構的監督體制也不完善。監督人往往被控于被監督人,監察體制不夠透明,如監察難以在同級之間、下級對上級進行,這樣的監察過程便也失去了其本質意義。同時,我國現階段的監察體制類型較為單一,它的作用和影響力也比較微弱,盡管在某一時刻這種監察體制會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但是這種作用也是一時,并不具備長效性。最后,在監察方面,人民不掌握主動權,沒有意識去主動監督腐敗行為,只是以聆聽者的身份去聽取各種報告,國家沒有人民做砝碼、做約束,那么社會的穩定性就很容易失衡。綜上,我國監察體制并不完善,應該積極地進行改革和創新。三、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國家的發展重在與時俱進、不斷地改革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浮現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問題本著積極地態度、堅定地決心、永恒的信心去解決問題才是大國重器。隨著腐敗問題的展露,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帶領的國家各級領導集體對于反腐倡廉的強烈信念、必勝的決心,監察體制改革迫在眉睫,這項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對于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具有里程碑意義。第一,這體現了中央嚴厲持續打擊貪污腐敗犯罪的決心。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歷史變革時期,在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部分官員的信仰缺失、道德淪喪、私欲膨脹會集中體現,加大反腐力度,大力推進監察制度改革,有利于維持政黨穩定、保持社會和諧,同時也會大大加深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二,監察體制改革的進行有益于整合反腐資源。針對我國現階段分散的監察體制,改革的有效推進更利于各個體系之間的磨合和相互促進,從而使分散的監察體制聚在一起,才能發揮出完整有效的監察作用,這樣不僅對反腐工作更有效力,同時也使監察工作更系統、更完善。汪玉凱指出,“這是針對中國在監督公權力方面存在的短板而進行的重大改革,是走向制度反腐的重大標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中國反腐敗機構的“頂層設計”,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關鍵的時間節點,它的推進有著歷史傳承的必然性。四、制度變遷視角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要想真正的落實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首先要從改變國民意識開始,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抱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新形勢下的意識觀念是一切改革的基礎。其次還要積極地組織整合機構,推行職業化、專業化,在行政執法方面做到嚴格、系統,這樣才能盡可能的提高預防違法犯罪的效能。與此同時,還需盡快落實包括監督權、調查權、處置權等基本職能。有這三大基本權力的嚴格執行,對社會風氣進行有效的約束,更加有利于對政府反腐敗的監察政策改革。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新課題,紀檢監察體制機制改革是其中的核心和關鍵。而監察體制改革的路徑則是重中之重,在路徑的選擇上必須反復推敲而后持著堅定地信念一路走下去。五、總結監察體制是一個國家不斷進步,走向更好的未來的基本前提條件。面對新形勢新時期政治體制改革的新任務新挑戰,拒絕改革沒有道理,拖延改革沒有出路,激進式改革只會帶來混亂,漸進式改革仍然是我們最佳選擇!參考文獻:[1]陳光中,邵俊。《我國監察體制改革若干問題思考》。[2]牛余慶,牛家駒。《制度變遷視角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 動因分析、路徑依賴與進路選擇》。[3]吳健雄,劉峰。《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價值、邏輯與路徑》。[4]吳國斌。《紀檢監察體制機制:現狀、樣板和改革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