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然
摘 要:20世紀50年代以前,朱鹮曾廣泛分布于中,朝,韓,日及西伯利亞等地。而由于人類生產活動的愈發劇烈導致朱鹮棲息地遭受嚴重破壞,朱鹮數量自20世紀50年代后驟降,曾一度被認為滅絕,直至1981年全世界唯一的朱鹮極小種群--7只野生朱鹮被重新發現于陜西洋縣。三十余年的朱鹮保護使得朱鹮種群增殖至2000余只。本文將論述總結朱鹮保護過程成功原因及其對瀕危,極危野生動物保護的引導與啟示。關鍵詞:朱鹮;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朱鹮Nipponia nippon,,鸛形目鹮科朱鹮屬又名鹮、朱鷺、紅鶴、朱臉鹮鷺、日本鳳頭鹮[1],是兼具形美與神美的“東方鳥類明珠”,且被大眾廣泛認為是吉祥喜慶的象征,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及美學價值。朱鹮最后的棲息地——陜西洋縣姚家溝具備朱鹮生存的優良條件,洋縣年平均氣溫12-14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毫米,無霜期138天,森林覆蓋率60%以上[2],是適宜朱鹮生存的絕佳環境。而朱鹮最后的發現地姚家溝處于距本就偏僻的洋縣縣城60多km處,此溝民風淳厚,生產方式仍以手工耕種為主,交通、通訊相對閉塞,人類對森林改造程度低,人類活動也并不劇烈。從而使野生朱鹮最后一安身之所沒有被破壞殆盡。1.朱鹮種群發展朱鹮種群由原先的姚家溝7只發展到如今全球朱鹮種群數量突破2000只[3] 。1.1朱鹮種群數量增長歷程中國科學所1981年5月于姚家溝發現極小朱鹮種群7只,同年7月成立朱鹮保護小組,1983年3月“朱鹮保護觀察站”于洋縣成立。198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陜西朱鹮自然保護區”,2002年“朱鹮自然保護區”被批為省級。2005年7月,國務院成立了“陜西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隨著國家對朱鹮保護的愈加重視,民眾野生動物保護觀念愈來愈強,以及國內外專業人士對于朱鹮的保護愈發周全,朱鹮等級于2001年由極危(Critical)下調至瀕危(Endangered)([4]BirdLife International)??芍^成就斐然。1.2原因探求朱鹮衰亡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棲息地遭到破壞,朱鹮可營巢樹種破壞嚴重,其次則是農藥化肥在現代農業使用率愈來愈高,朱鹮作為較高營養級生物,食物來源主要是一些水生生物,從而導致毒性在朱鹮體內富集。且朱鹮受精率低,幼雛成活率低,繁殖期警戒性低,護崽能力弱等,加之人類的活動干擾,使本就生存狀況堪憂的朱鹮直接走向滅亡邊緣[5]。自然方面建立朱鹮國家自然保護區使得朱鹮棲息地得以保證,野生朱鹮數量逐步遞增,保護區十分有成效。而洋縣政府為朱鹮保護所下達的硬性規定如禁止在朱鹮棲息地附近農田施用農藥化肥,限制狩獵,限制砍伐林木與開荒為田,嚴禁于朱鹮棲息地附近設廠等,富有決策力與執行力。農戶農藥施用率顯著下降,自然情況得到很大程度改善,為朱鹮生存營造更適宜的環境。朱鹮的繁殖地數量有所提升,僅以2013年為例,在城固、西鄉、留壩、南鄭、佛坪、洋縣,朱鹮筑巢25個,其中城固10個巢,繁殖雛鳥12只,西鄉10個巢,繁殖雛鳥21只,留壩1個巢,繁殖雛鳥3只,洋縣4個巢,繁殖雛鳥3只。在游蕩期于城固、西鄉、留壩、南鄭、漢臺、洋縣即發現朱鹮66只[6]。而在科研方面,隨著科研水平不斷進步,朱鹮寄生蟲疫病與傳染病如李氏桿菌、新城疫等的侵染情況得以改善,幼雛成活率顯著提升。且在2002年后人工朱鹮自然育雛取得成功,技術成功后兩年即得到全面應用,使幼雛數量增長率再上一個新臺階。以城固縣為例,每年均有朱鹮營巢,且出飛幼鳥數總體呈增長趨勢。2.朱鹮保護結果2.1問題朱鹮保護在數量上已取得極大成功,但仍存在問題。朱鹮保護同時付出經濟代價極高,每年洋縣財政收入至少損失560萬元[7]。陜南部分地區朱鹮數量接近環境容納量,造成死亡率升高。隨野外朱鹮數量不斷攀升,繁殖范圍愈來愈大,為管理保護工作帶來困難。由于朱鹮最初為7只極小種群而近親繁殖,遺傳病發病幾率增加。2.2關于朱鹮保護長遠發展的意見1)積極開展種群調查以及朱鹮棲息地監測,實時掌握數量、種群的分布現狀有利于為朱鹮保護提供指導性意見,使得保護工作開展更有針對性,同時也可為朱鹮生存營造良好棲息條件,避免過度種內斗爭。 2)政府推廣使用低毒高效能農藥,推進低成本、無毒或低毒、高效農藥的開發與研制,是解決朱鹮體內毒性富集的根本性舉措。3)上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為朱鹮保護撥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損失。4)通過各種媒介宣傳朱鹮保護,加強朱鹮保護在民眾心中的地位,號召民眾積極參與朱鹮保護事業。5)制定并完善野生動物保護相應的法律法規,依法懲處違法行為,為朱鹮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6)對于朱鹮以及其他野生動物的保護需要制定長久可持續性的發展方略,建議加強國際間專家學者交流,為朱鹮及其他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提供新思路,新對策。3.其它頻危野生動物保護及共性3.1大鯢大鯢屬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主要分布于長江、珠江地區上游間流中。而由于大鯢經濟價值十分可觀,人類過度捕獵,以及人類活動的日益劇烈,導致大鯢的棲息地嚴重破壞等,大鯢已被《瀕臨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CIIES)附錄Ⅰ列為極危物種。 大鯢保護工作在人們重視下日益有序開展。面對過度捕獵問題,張家界市建立大鯢馴養繁殖場,實現人工增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資源數量。但由于目前人工養殖主要是商業目的,政府支持政策少,致使人工養殖仍缺乏系統性、秩序性,且人工放流規模小,缺乏后期管理。張家界市大鯢保護在采用積極宣傳,建立救護站方式也取得一定成效([8])。3.2秦嶺羚牛保護秦嶺羚牛又稱金毛扭角羚(學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是羚牛四個亞種之一,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VCN)所公布紅皮書(Red Data Book)列為珍貴稀有級(Rare)。 羚牛種群生存被威脅的主要原因有生態環境破碎化、棲息地面積縮小及人為活動干擾([9])。秦嶺羚牛于20世紀60年代遭人類大捕殺,數量急劇下降,且至今種群數量一直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秦嶺羚牛保護自1965年正式開展,截止2004年,在陜西地區共建立17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近4000Km2。由此使大多數野生羚牛得到保護。羚牛保護最重要措施即為棲息地保護,而資源監測、立法與宣傳等方式對羚牛保護也至關重要,3.3共性無論朱鹮保護、羚牛保護抑或是大鯢保護,總結共性,棲息地保護都是最為關鍵的,解決人地關系的矛盾才是解決野生動物保護問題的根源所在。而通過立法與加大宣傳,以及完善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方式可以對野生動物保護起到一定作用。參考文獻:[1] 史東仇. 中國朱鹮[M].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1.[2] 陜西洋縣農業區劃辦公室1986 陜西洋縣.[3] 張校峰.從7到2000:朱鹮的奇跡[N].漢中日報,2016.06.04(001版)[4] Rasmussen P C. Threatened Birds of Asia: The BirdLifeInternational Red Data Book, by Nigel J. Collar[J]. Auk, 2001, 121(Apr 2004):619-622.[5] 史東仇, 王開鋒, 于曉平. 朱鹮的保護研究現狀及建議[C]// '99國際朱鹮保護研討會. 1999.[6] 張海斌, 毛治彥, 顏文博,等. 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朱鹮調查[J]. 四川動物, 2016, 35(2):307-310.[7] 高岳芳. 瀕危物種朱鹮的保護研究[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0.[8]羅慶華,劉英,張立云.張家界市大鯢資源保護增殖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9):9023-9025.[9]麻應太,王西峰.秦嶺羚牛資源現狀與保護[J].陜西林業科技,2008,(2):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