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衡 楊欣奕 王家紹 楊迪
摘 要:本文對清代太醫院建制進行了考證,從史學角度對清代太醫院編制、太醫院的醫官的級別、太醫院職掌幾個方面對清代太醫院進行了初探,為探索、研究清代太醫院的建制提供了文獻學資料。關鍵詞:清代;太醫院;考證清代太醫院基本承襲于明代,隸屬于禮部。太醫院是醫療機構,同時也是行政衙署,還負責醫書修撰。明朝遷都北京之始就有太醫院設置,不過院署一直是利用元朝的舊有官舍,直到正統七年(1442年)才開始在大明門兩側新建衙署,太醫院也在其中。大明門是皇城的外南門,清朝時候改叫大清門。太醫院就在大明門東側,大約就是現在歷史博物館西南角的位置。太醫院三座大門,面向西,即面向今天安門廣場方向。清軍入京,接管延續使用了明留下來的官坊衙署。太醫院原地未動,依然襲用。一、太醫院編制鴉片戰爭之前,清代的醫事制度基本沿襲明代,太醫院發揮著全國的最高醫療衛生機構的作用。據《大清會典》記載:太醫院官職,有院使(正院長)1名,院判(副院長)2名(分左院判和右院判)。下設御醫20人左右,負責皇親貴胄醫療保健事宜。再下有吏目20余人,負責一般人員醫事。再下有醫士20人,恩糧生約30人,肄業生10人左右。雖然太醫院設有編制,但實際上太醫院的人員編制沒有固定的名額,在不同的時期各有增減。凡初進太醫院之醫生,仍取太醫官保結。由首領官查明,需粗知醫書,且通曉京語者,加結呈堂,考試合格者準其入院,聽候肄業,挨名傳其到院肄業者曰肄業生。三年期滿,經禮部考試取中者曰醫士,不取者仍照常肄業,以待再考。順治九年始,凡肄業一年以上,且季考三次一等者,遇有糧生缺出,籤掣申明禮部充補。雍正八年,改糧生為恩糧生,從此凡遇醫士缺出,由院籤掣申禮部補充,不再考取。清代太醫院隸屬于禮部,但乾隆九年(1744),特派滿洲大臣一員為管院大臣,從此本院的各項公務都可以自行辦理,不必再向禮部申明[1]。二、太醫院醫官級別清初各官品級滿漢有異,直到康熙九年(1670)改歸劃一。太醫院院使為正五品,院判為正六品,御醫為正八品,吏目從九品。雍正七年奉旨御醫定為正七品,六品冠帶,并準其服用貂皮,掛數珠。宣統元年十二月欽奉諭旨,太醫院院使定為四品,院判改為五品,御醫改為六品,吏目改為七品或八品,醫士為九品。此外,醫術高明,侍奉有功者,常蒙皇上殊恩,加銜加俸,不受此限。如康熙十七年(1678)十二月二十五日奉上諭,皇太子出痘痊愈后,醫官甄國鼐因侍奉調理小心勤慎,備受獎賞。順治年間,蒙賞內府珍物者甚眾。康熙、雍正年間,以得賜御筆屏聯為最榮。乾隆時醫官吳謙(太醫院判吳謙總修而成的《醫宗金鑒》一書,自乾隆時作為醫學教科書以后,一直到清末沿用了160多年,這對于醫學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升列卿,擢任部堂。嘉慶、道光以后,由院使院判特加卿、貳卿銜者尤多。同治年間,院判李德立曾以三品京堂候補。光緒年間,院使莊守和以花翎二品并蒙予御書匾額。宣統元年,將太醫院院使改為正四品,院判為正五品,御醫正六品,吏目、醫士為從七、從八、從九品。癸亥八月,院使趙文魁奉旨賞給花翎頭品頂戴,總管太醫院,兼管御藥房、御藥庫事務[2]。三、太醫院職掌明清太醫院既要負責宮廷醫療保健,醫書修撰,又要管理全國醫政,具有多重職責。清代太醫院一依明朝體制,不分滿漢,職掌皆同,其宗室一律任用。清初,太醫院仿明朝在臨床方面共分十一科:大方脈、小方脈、傷寒科、婦人科、瘡瘍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痘疹科。嘉慶二年,把痘疹科并人小方脈,咽喉科與口齒科合并,共為九科制[3]。后來又將正骨科劃歸上駟院,太醫院不管正骨人員、道光二年奉旨“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從此以后針灸只能在民間奉君則不可。參考文獻:[1] 段乃粲. 明清太醫院醫官培養制度研究[C].山東師范大學,2017(05):9-13.[2] 王培潔.明清太醫院[J].前進論壇,2003(08):39-40.[3] 趙紹琴.趙紹琴醫學全集[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