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衡 楊欣奕 馬光宇 楊迪
摘 要:本文對清代太醫院招生考試制度行了考證,從史學角度對清代太醫院招生、教學、考試制度進行了初探。為探索、研究清代太醫院的建制提供了文獻學資料。關鍵詞:清代;太醫院;考試;制度一、太醫院的招生制度(一)醫家世襲醫職的世襲,古來有之,所謂“方伎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1]。先秦時期,醫學便由王朝委任的官吏掌握,傳說中的苗父、巫彭、巫咸等人,就是掌握醫學知識的官吏。蒙元入主中原后,將所有行醫之人編為醫戶,要求醫戶子弟世代承襲,不得叛籍。明代沿襲元代的行戶世襲制度,實行軍民異籍,并且強化了對擁有專業技能的“藝術之人”的管理。清代的醫療制度基本沿襲明代清代雖無嚴謹的職業世襲規定,但行醫世家可向太醫院舉薦人才,很多太醫都具有醫家背景。如:外科大夫祁嘉釗。其父祁坤為康熙初年官至太醫院院判,著有《外科大成》。祁嘉釗得其父真傳,從康熙三十六年(1697)起在內廷供奉,歷事康雍二朝。(二)征召、保送清代太醫院醫人來源保送很多。雍正元年上諭良醫須得老成而經歷多者,果有精通醫理,療疾有效者,著京外大臣保奏準其子弟一人隨同來京,著大學士九卿議奏。遵旨議定令九卿各部院堂官暨直省將軍、督撫、都統、副都統、提督、總兵各舉灼知之年老醫生,不拘有職無職,統由該地方官選派護送到京城,然后禮部太醫院進行面為考試,即行引見入直供事有職者加予封典,優給俸祿,無職者留院授職。此外,仍可帶著其隨行子弟。(三)捐納補任捐納,即個人向國家交納一定的錢糧來獲取官銜。秦漢時期就有百姓“輸粟”、“買爵”、“入貲”的記載,后來歷朝歷代皆行此舉。朝廷吏治敗壞,各地自然災害頻發,國家財政出現困難,為彌補國庫收入的不足,朝廷開始允許軍民納米、納粟補官,太醫院中自然也出現了這種任其捐納就能出任入院任職的不正之風。這一制度的規定,給太醫院選拔人才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二、太醫院的教學制度(一)科目設置清代太醫院的醫學分科在大體上承襲明制的基礎上逐步加以合并,至同治五年(1866)精簡成五科。清朝初期,醫學分為大方脈、小方脈、傷寒、婦人、痘疹、瘡瘍、眼科、口齒、咽喉、針灸及正骨十一科,與明代中后期別無二致,只是將外科又改稱瘡瘍而已。痘疹一科在明代中后期已出現,說明當時天花一類的傳染性疾病已經較為嚴重。清朝太醫院沿襲明制取消祝由科,由于祝由科在中央醫學中遭到取締,所以利用禁咒治病的方法在官方醫療機構中瀕臨失傳,清代名醫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卷下?祝由科論》說:“(祝由)古法今已不傳。近所傳符咒之術,間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見功。”3嘉慶二年(1797),痘疹劃歸小方脈科,口齒與咽喉合為一科,共計九科。嘉慶六年(1801)正骨科劃歸上駟院,由蒙古醫生充任。蒙古醫生正骨手法獨到,療效很好。1蒙古醫生的正骨療法多靠口述和手術實踐的直接傳授,少有專著,因此要得到真傳必須拜師。道光二年(1822),道光帝上諭:“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1]認為針灸需袒露肉體,難登大雅,著令永遠取消太醫院針灸一科。同治五年,御史胡慶源上奏請求整頓醫學,限于經費短缺,經禮部會同太醫院議定:“勉就該院已圮教習廳略加修葺,暫立五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外科、眼科、口齒科是也。”[2]可見,清代太醫院醫學分科在不斷合并與衰減的趨勢。(二)教學內容清代太醫院教習廳的授課內容與明代相差無幾,都是以《內經》、《難經》,《脈經》、《本草經》、《傷寒論》等緊要方書作為基本教材,要求學生重點研讀。太醫院院判吳謙、劉裕鐸等人奉旨編著的《醫宗金鑒》一書在乾隆十四年(1749)刊行后,隨即也被列為太醫院的必修書目。該書收集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迄明清的歷代醫學著作之精華,自刊行之后,一直作為廣大醫師學習中醫的必讀書。光緒三十四年(1908),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因受西學影響,改革太醫院的教學進行改革,[3]提倡中西結合,德智體并重。但后來西醫班由于經費不足并未辦成。三、太醫院的考試制度太醫院對統屬的醫師有一套詳細的考核進黜規定。大夫們要想成功晉升,必須經過層層考查,方能躋身醫官行列侍奉御前。太醫院肄業生由太醫院堂官每年分四季考試,從《內經》、《難經》、《脈經》、《本草經》及各科重要方書中出題作論,分別等第,申明禮部注冊,每隔三年由禮部堂官來院考試,取中者曰醫士,不取者仍照常肄業,以待再考。同治五年改設醫學館,并將四季考改為二季考,于仲春仲秋時考之。無論醫士、恩糧生、肄業生,統由堂官(即院使)面試,出題多本《醫宗金鑒》、《傷寒論》、《金匱要略》,有時也考《內經》、《難經》。每到寅申年,太醫院院使、院判,會同禮部堂官,除御醫毋庸考試外,所有吏目以下各員生均一律會考凡備卷、受卷均由收掌官批閱,由教習評定等第,由太醫院堂官封送禮部復勘。到院拆封,咨行吏禮部注冊遇有應升缺出,咨行吏部查核,由院奏咨補用。凡考取一二等者,如無處分事故,按名挨次擬補;三等照舊供職,暫停升轉;四等者罰停會考一次;不列等者革職留院效力,下屆仍準入考。參考文獻[1]蕭一山:《清代通史》[M].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2]《宮中檔雍正朝奏折》[M].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3]陶御風:《歷代筆記醫事別錄》[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4]趙紹琴.趙紹琴醫學全集[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