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寶毅
摘 要:邊緣學生作為未成年人的一個特殊群體,人數眾多,家庭、學校對其督導能力呈下降趨勢,自我控制力低,偏差行為突出;受不良群體影響顯著;邊緣學生犯罪已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體、社會危害嚴重。本文以實證研究結論為基礎,提出治理對策。 關鍵詞:邊緣學生;邊緣學生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犯罪治理1 概念與研究方法1.1 研究的動機
我國長期以來開展的犯罪治理工作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依然嚴峻,并呈現出了犯罪目的娛樂游戲化、犯罪手段兇殘化、犯罪類型多樣化、犯罪危害嚴重化等特征;特別是12-16歲年齡段的邊緣學生犯罪問題十分突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絕對主體。這不僅嚴重危害著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嚴重危害著對他人和社會,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有效治理。1.2 概念的界定
1.2.1 邊緣學生
邊緣學生是指尚未達到法定最低就業年齡,處于學齡階段、本應依法獲得學生地位、享受合法的學生權益,但由于因個人、家庭、學校和相關的法律規定等因素,未能正常享受學生權益的學生。邊緣學生在外延上含有如下類型:(1)因個人生理、心理、行為和家庭因素,被同學和老師歧視侮辱的在校學生;(2)因個人、家庭因素輟學的學生;(3)法定上學年齡階段失學的學生;(4)法律權益界定空白、既為規定必須上學又不能就業的15-16歲未成年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條“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和第十一條“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之規定,義務教育的法定年限為6歲以上至滿15歲、特殊情況下,上限為滿16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五條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因此15歲至16歲之間的未成人就處于法律權益界定的空白,既不屬于法定義務教育期,也不屬于法定就業期。初中畢業后,不能升入高中和職業中學的學生,便成為了就業等待期的未成年人。依據該年齡段的主體未成年人是上學而法律規定又禁止就業的規定,處于該年齡段而未上學的未成年人應屬于邊緣學生范疇。所以邊緣學生的年齡界定應為6周歲至16周歲。1.2.2 未成年犯及邊緣學生犯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未成年人的年齡上限為18歲,下限為0歲以上;又依據《刑法》之規定,未成年人的法律責任年齡為14- 18周歲;從未成年人犯罪的實際發生情況來看,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往往低于刑法規定必須要承擔相應法律處罰的最低年齡,因此基于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發育的基本特征,基于未成年初始違法犯罪的年齡狀況,基于治理未成人犯罪的需要,將未成年犯的研究年齡界定為12-18周歲。邊緣學生犯的研究年齡界定為12歲-16周歲(見表1)。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抽樣問卷調查方法和比較研究法。
未成年犯樣本抽取:男性未成年犯樣本在未成年犯管教所采取按犯罪類型分層抽樣方式;女性未成年犯樣本在女子監獄采取整群抽樣方式。問卷調查完成后,按其犯罪的初始年齡低于18歲標準選取樣本,最后樣本結構為(見表2)。2 實證研究結論2.1 邊緣學生人數眾多,呈增長趨勢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階層收入貧富差距加大、區域基礎教育發展不均,家庭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問題日趨嚴峻,學生個人和家庭特殊困難等因素,促成了大量的邊緣學生。據測算,邊緣學生占未達到法定最低就業年齡學生的比例為30%,部分地區超過了40%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基礎教育中“城市教育精英化,鄉村教育沙漠化”趨勢不斷強化,讀書成本高漲,畢業后就業難等問題日趨嚴峻,鄉村撤并學校的改革等因素的影響,在未來很長的時期內,學生放棄學業,成為邊緣學生趨勢將進一步強化,邊緣學生犯罪問題也將隨之嚴峻。2.2 邊緣學生犯罪已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體
調查表明,在12-16周歲年齡段,邊緣學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絕對主體,所占比例為100%;在12-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中,邊緣學生犯罪所占比例大約為40%,部分地區,超過了50%,已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體力量。隨著邊緣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邊緣學生犯罪也將會增加,邊緣學生犯罪問題將變得更加嚴峻。2.3 親情缺乏導致了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家庭對學生的吸引力和督導能力呈下降趨勢在邊緣學生犯中,父母婚姻發生變故的占35.2%,父母婚姻變故在結構上破壞了家庭的教育功能;父母職業流動和義務教育的戶籍屬地管理制度,住校上學方式,造成了大量的未成年學生與父母親分居,僅有21.6%的和父親雙親一起居住,父母與子女分居,在空間和情感上分割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常態交流;輕視子女品行教育,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家庭關系惡劣,導致了父母與子女之間交流不暢,子女對家庭的反叛心理強烈,犯罪前,35.2%的邊緣學生犯有打罵家人的想法,15.4%的有報復家人的想法。家庭的教育功能呈現出了弱化趨勢,對子女的親情吸引力和督導能力呈現出下降趨勢。這表明家庭對子女犯罪行為的監控能力同樣呈現下降趨勢。2.4 學校對學生的督導能力呈現下降趨勢
學校本應該是學齡階段學生正向社會化的組織機構,擔負著最重要的督導學生品行教育的社會功能,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辦學做法,導致了學校、特別是教師隊伍對學生品行教育的輕視。邊緣學生犯在上學期間犯錯時,受到教師簡單粗暴方式處罰的占62.3%,受到過老師訓斥歧視的占71.0%,56.2%的都缺乏和老師的良好關系,或是與老師不相干、或是與老師互相玩心計、或者視老師為天敵。66.0%邊緣學生犯在上學時期,有打罵老師的想法,52.5%有報復老師的想法;教育理念、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的偏差導致了學校教育功能的偏差,正向社會化能力的下降,不僅降低了對學生的監管能力,而且在客觀上,形成了學生脫離正向社會化的推力。2.5 邊緣學生的社會交往具有明顯的反向社會化特征
邊緣學生過早地脫離了家庭和學校的有效督導,建立了缺少正向社會化督導的社會關系。在其經常聯系、具有緊密關系的社交圈中,同學占24.1%,兒時伙伴占23.5%,其他渠道結識的人占19.8%,無業人員占16.0%,有業人員占8.6%,網友占8.0%。由于自身缺少應有的是非鑒別能力,有較為強烈的反叛意識,更能接受具有反叛意識的非主流社會思想,他們有自己的特殊偏好和行為習慣,88.3%的邊緣學生犯在犯罪前瀏覽過色情網站,63.4%的把武打殺人等游戲作為第一喜好游戲,有較為強烈的違反社會規定的情緒和不懼怕行為后果的心理特征。2.6 邊緣學生偏差行為突出
邊緣學生普遍具有較為強烈的反叛家庭、反叛學校的意識,這種意識在其復雜的社會交往關系中得以強化,引發了其多樣化的偏差行為:在上學時,71.6%的邊緣學生犯有侮辱歧視同學的行為,34.0%的有自殺想法,87.7%的有喝酒行為,93.8%的有吸煙行為,45.1%的有吸毒行為,82.7%的有離家出走經歷,87.0%的有逃學經歷,74.1%的有過早性行為(16歲前)。這些行為不僅具有強烈的反叛意義,而且有些行為本身就是違法行為。偏差行為的常態化,弱化了其懼怕受社會處罰的意識,強化了其反叛意識,是其違法犯罪行為的助推力。2.7 邊緣學生自我控制力低
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邊緣學生發泄情緒的方式更具有不健康的成分,在處理與他人的沖突時,采取具有積極意義的“克制情緒、盡量解釋方式”和“找其他人評判解決沖突方式”的占33.9%;采取對抗和主動攻擊方式(“針鋒相對、主動制服他人、找人幫忙收拾對方”)的占66.1%,其解決沖突的方式具有較強的對抗性和主動攻擊性,這表明其自我控制力普遍較低。對其可能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缺少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總之,家庭、學校正向社會化控制力的下降,客觀上降低了對邊緣學生的督導、間接促成了邊緣學生的行為失控;學生成長環境中,非主流思想、特別是邊緣學生復雜社會關系中的反叛思想的誘導,強化了邊緣學生的反叛意識;加之邊緣學生自身自我控制力低,多種力量的集合,引發了邊緣學生普遍的偏差行為,促成了邊緣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3 治理對策依據實驗研究的結論,提出如下治理對策3.1 修改義務教育學制,消除就業等待期,實現義務教育期與法定就業年齡期的完整銜接,實現基礎義務教育全覆蓋(1)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把高中教育納入基礎義務教育范疇。(2)將小學學制修改為5年制、初中學制修改為2年制、高中學制修改為2年制,小學初中和高中學制共計為9年制。(3)將小學上學年齡由6周歲修改為7周歲。學生在接受9年制基礎義務教育后,畢業年齡為16周歲,達到了法定的最低就業年齡,實現義務教育與法定最低就業年齡的對接。3.2 廢除流動人口未成年子女就近上學的政策限制,堅持就近上學原則,提倡未成年學生親情居住,增強家庭的督導力(1)提倡未成年學生、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隨父母親情居住,增強家長對未成年人的親情影響力,提升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有效監護能力。(2)廢除流動人口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母流動就近上學的制度限制,廢除義務教育戶籍屬地管理制度,實行未成年學生隨父母工作或居住地就近上學原則。(3)實行義務教育經費的全域轉移分配。流動人員未成年子女在義務教育期流出戶籍所在地就近上學后,流出地的義務教育經費可按原計劃標準,轉移支付給流入地;流動地不得向流入學生收取額外費用。3.3 制定教師職業操行標準,提升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方式,改善師生關系 ,增強學校的督導力(1)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教育指導思想。義務教育從業人員、特別是教師必須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工作職責和首要的職業道德操行,切忌為了自身利益而片面追求升學率、輕視對學生的品行教育。(2)制定教師職業操行標準,端著教學態度,規范教育從業人員、特別是教師的言行,提升教師的素質,改進教學方式,增強教師對學生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切忌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切忌對學生的歧視。(3)設立品行教育考評制度。義務教育學校要建立品行教育長效機制,把對學生的品行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核心內容,把學生的品行教育和違法犯罪率納入學校和教師的業績考核體系。3.4 實施激勵優化教育計劃,幫扶邊緣學生進步
義務教育學校要針對邊緣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學習特點,制定針對性強、可操作的優化激勵教育計劃,納入德育教育體系,有計劃、系統地實施,激發邊緣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牢固樹立遵紀守法意識。(1)激勵優化教育計劃的核心是對邊緣學生的品行教育。要堅持公平對待、積極幫扶、特殊關懷原則,做好邊緣學生的思想工作,提升邊緣學生對學校、對老師的親近情感,增強學校、老師對邊緣學生的積極影響力。(2)實行邊緣學生特別幫扶計劃。組織各科師資力量,針對邊緣學生學習較差、品行較差等特點,制定實施差異化教育,重點幫扶,促進邊緣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規范自我行為,提升學習成績,樹立良好品行。(3)實施家校共育計劃。學校要與家長建立良好溝通機制,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和行為動態,指導家長改善教育子女的理念和方法,及時處理學生離家出走、逃學等偏差行為,有效督導學生的偏差行為。3.5 積極推行敬畏教育,培育健康社會心態,創建和諧的社會關系體系(1)積極開展生命敬畏教育,樹立學生尊重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價值的觀念。引導學生科學認識生命存在的意義,懂得自我存在的價值,學會珍惜自我生命、珍惜他人生命、尊重自然,并樹立提升生命質量、提升生命價值的信心。(2)廣泛開展社會規范敬畏教育,樹立學生遵紀守法的觀念,提升法律的制度的威懾作用,抑制違法犯罪。引導學生科學認識社會規范、特別是法律制度存在的積極意義,培養自覺遵守維護社會規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習慣,提升自覺依法維護自我權益、尊重他人合法權利的意識和能力。(3)持續開展情感敬畏教育,樹立學生尊重自我、親近父母、親近老師、親近他人、親近社會的情感觀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父母、與老師、與社會的關系,正確認識尊重他人情感、尊重他人關愛、尊重他人勞動的積極社會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養成自覺感恩的品行習慣,建立和諧健康的社會關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