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承偉
摘 要: 聽證回避制度是行政處罰中的一個重要制度設計,本文通過對這一制度的的理論探析,闡明了聽證回避制度的原意、作用及在行政法中的重要體現。通過對該制度的理論探討并結合實踐,分析了聽證回避制度中的不足,試著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以便為該制度更好地運行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行政處罰;聽證;回避制度
一、聽證回避制度的概述
聽證回避制度是指在聽證過程中從事裁決和審判型聽證的機構或者人員,不能從事與聽證和裁決行為不相容的活動,以保證裁決公平。我國《行政處罰法》第42條第1款第4項規定了這一制度,即"聽證由行政機關指定的非本案調查人員主持,當事人認為主持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回避"。這一制度來源于古老的自然公正法則,即"每個人不能作為自己案件的法官"[1]。
聽證回避制度是行政聽證制度的一個重要的制度設計,在行政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有助于保證行政裁決的公正性。公正是人們最希望追求的一個價值,公正也就意味著公平,行政公正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聽證回避制度的實施,可以進一步加強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聽證回避制度就是對行政機關內部部門進行分離,以便增強各權力之間的制約和督促。最后,聽證回避制度可以提高行政機關的社會公信力。聽證回避制度通過制度設計保證了聽證主持人的完全中立,從客觀上能夠增強社會對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的信任感[2]。
目前,聽證回避在行政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行政處罰法以及行政規章都有體現。我國《行政處罰法》第一次提出了聽證回避制度,即“聽證由行政機關制定的非本案調查人員主持,當事人認為主持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回避”。同時,在我國有些地方規章中也體現了這一制度。如《廣東省行政處罰聽證程序實施辦法》第8條規定“聽證由行政機關指定其法制工作機構工作人員主持;行政機關未設立法制工作機構的,由負責執法監督工作的人員主持聽證。”
二、聽證回避制度的缺陷
聽證回避制度在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這些問題急需解決。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法律規定有些過于簡單、籠統,與其制度的重要性并不協調。如證主持人的法律資格、法律地位和職權都沒有具體要求,主體指向性不強,不便于實踐操作。
實踐中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聽證回避制度不能得到很好地執行。在行政處罰聽證程序中,部分案件的調查人員認為,接受平時作為同事的聽證主持人的詢問,是一件有損尊嚴的事情,所以想方設法地利用現有法律的漏洞和行政自由裁量權妨礙聽證程序的進行,維持錯誤的行政決定。另一方面,某些聽證主持人往往徇私情袒護被申請者,同屬同一行政機關負責人管理下,特別是在沒有強有力的職權和法律地位時,沒有法律責任的約束和道德修養自律的情況下,職能分離原則在人情社會濃厚的中國面前深受不利影響,使得聽證回避制度流于形式化。
三、聽證回避制度的完善
(一)盡快完善行政聽證回避制度的規范和措施
法律應從從聽證程序的每一支點、各個方面嚴厲入手,嚴格規范聽證主持人制度,確保聽證的公信力,明確聽證主持人的資格、主持人的權力及所相應的法律責任,以實現公正和公平的價值目標。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是聽證主持人員不得單方面接觸當事人。無論案件的調查人員或聽證主持人在案件開始之前以及案子聽證結束后,兩者都不能進行溝通,不能因案件而過多接近,防止雙方之間因接近過多對案件的有不利影響。依據任何人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原則,調查人員在是在聽證前進行一系列重要工作 ,那么最重要的調查人是要在聽證的過程中對案件的舉證質證,行政聽證中的參加人包括調查人員,那么調查人員也是該案件的當事人,而此即表明了是與此原則不適應的,公正原則更不適于。所以,在聽證會結束時,當案件最終決定參與時,辦案人員不能再參與行政人員特殊身份的案件。
(二)提高相關人員的法律職業素養
由于聽證回避制度在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中規定的過于寬泛,為使聽證回避制度能夠更好地落實生活中,可以先從法律意識著手,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法治意識,真正的意識法治強烈需要,同時還要對法治報以強烈的信念,當然還需要高尚的人格素養和良好的道德能力,純粹的法治并不能夠使人們信服。由于職能分離在立法上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所以行政執法人員對于一些案件在裁量上有很大自由,也表明了在行政權力中此的自由裁量權的不穩定性,所以就極容易因不同執法人員做出的不同決定而造成案件的不公正,更容易發生侵害相對人的權益,那么此時有良好的法律素質尤為重要,或許就可以避免一些本不該發生的案件。所以對待惡劣情形及自律缺乏時仍需要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同時要加強用法治思維,提升道德素養,對于行政機關執法的人員每一權都有著沉重的力量,特別是行政機關首長,以及每個人無論生活還是法律的適用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然,每一項制度或某一個原則都是在實踐中發展、檢驗循環而來,它的好與壞與其他相關的法律制度與社會需要有著密切的聯系。聽證回避制度的發揮還需要裁決中立、聽證公開等原則的落實和保障[3]。
參考文獻
[1] 王名揚.《美國行政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2] 王名揚.《美國行政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3] 馬懷德.《論行政聽證程序的基本原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