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娜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為此,紙藝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重建新的教學范式,實現由傳統教學范式向現代教學范式的轉變。紙藝作為美術手工課業的一種類型,大多是劃歸“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比如嶺南美術出版社教育部審定2012版小學美術教材;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傳統教學范式,大多呈現為教師示范、學生跟著做的流程形式,這種“示范·模仿”的范式嚴重制約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當代,隨著建構主義理論、情境學習理論、教學交往理論的發展和逐步整合,一種基于上述理論的現代教學范式——關注學習者同他人的溝通中產生的認識和表達的多樣性的學習,正在孕育形成。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實現由傳統的知識授受型教學范式向追求創造性與個性的現代教學范式的轉變,已經成為教育界共識,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紙藝“探究·創造”范式正是這種轉向在美術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可操作的要點有賞、拆、練、玩、展。“賞”,即賞析紙藝作品,體會紙藝文化;“拆”,即拆中求法,探究紙藝規律;“練”,即練中長技,積累紙藝技能;“玩”,即玩中增趣,技趣相得益彰;“展”,即展示作品,分享紙藝經驗。
“賞”:賞析作品,體會紙藝文化
“作品即語言”,它既是具體形象,又是超越了具體形象的直觀趣味、態度和情感價值。學生通過整體觀察的方法,能夠感受到紙藝作品的造型、色彩、比例、材質和空間等形式特征,培養圖像識讀能力,提升文化理解水平。在識別、比較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作品表達自己的看法,發展自信心。如紙藝作品中利用卡紙進行對折,再通過剪、內外翻折的方法剪出馬的造型,它或快步如飛、或體格健壯、或精神抖擻、或氣宇軒昂……欣賞者通過觀看,慢慢體會到紙藝作品中所表達的藝術情感,也就獲得了作品鑒賞中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經驗,這也是審美鑒賞的再創造。
“拆”:拆中求法,探究紙藝規律
在紙藝教學中,讓學生通過逆向思維,在拆的過程中尋找到學習紙藝的新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比如折紙鸚鵡,筆者就采用了問題式教學。上課前,筆者分別向各小組發放一個折紙鸚鵡,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折紙鸚鵡的結構,鼓勵學生大膽把折紙鸚鵡拆開,每拆一步就思考一下:為什么要這樣折疊?這樣折疊能出現鸚鵡身體的哪個部位?學生們帶著問題拆開折紙鸚鵡,發現原來折紙鸚鵡是由兩張折紙拼貼完成,身體是由對角折和內外翻折完成,尾巴是由對角折完成。拆開之后,學生們覺得看似很難的鸚鵡,現在不用老師教自己也會折啦!在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中,在共同探討的課堂氛圍里,學生們學會了自主探究,找到了紙藝創作規律,包括折紙蘑菇、折紙小魚等很多折紙作品,學生們都能通過自拆自學的方式解決學習問題。
“練”:練中長技,積累紙藝技能
學生在已經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的基礎上,可以運用各種方法進行嘗試創作,從而探究出新的方法。這是通過紙藝教學培養學生創意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比如剪“春”字,首先在教學方式上,筆者沒有運用“先畫再剪”的傳統方式,而是運用“上六下五”的口訣式,這樣的方法特別好記,學生既不容易遺忘,也不會因為畫不好“春”字而影響剪的效果。相反,在折紙開口上面部分剪6刀,閉口下面部分剪5刀,還可以隨意地剪直線、曲線或折線等,出現的效果都不盡相同,甚至有的學生還干脆用手撕“春”字,既方便、快捷,也不失藝術的美感。在學會基本的“春”字剪法后,筆者還引導學生結合掏剪的方法,進行“春”字外部造型的想象與創造,學生們最后可以剪出魚、花、壽桃、燈籠等外部造型不一的“春”字;結合雙三角的基本型,“春”字的剪法塑造出了立體的“春”,由平面到立體還創造出了外形如燈籠的立體“春”。這樣,學生們不僅在二維空間中展示了對“春”字剪紙的理解,甚至有些學生還將“春”字剪紙擴展到三維空間,創新思維層出不窮。比構思,比趣味,比創新,比技能,大家興趣盎然,每件作品都激蕩著學生們無與倫比的智慧和對美術學習的熱愛。
“玩”:玩中增趣,技趣相得益彰
小學生往往好動、好奇,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紙藝課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努力增加課堂樂趣,以趣促技,技趣互促。比如用紙來折“會飛的動物”,雖然一般人都會折紙鶴,但是紙鶴折完之后,其功能大多限于擺設、祈福,而缺少人與物的互動。為此,筆者在紙藝課堂上用幾個折紙步驟,教會了學生“會飛的動物”的基本結構,大家可以通過人為的動力,讓動物的翅膀真的會動、會飛,在賦予折紙動物“動感”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通過此類基本結構,學生們可以折出鴿子、老鷹、紙鶴等會飛的動物,還會利用創意性地剪出蝴蝶、蝙蝠、蜜蜂等動物。可以說,只要會應用基本型,敢于創新,就可以創造出自己的一片折紙天空。
又如創意立體剪紙“猴子爬山”,學生通過相互學習和團隊合作,通過想象與實際操作,讓一只猴變成一群猴,讓“猴子上山”變成“猴子下山”;他們在合作中產生了新的認識和表達的多樣性,不僅個人玩、小組玩,還和老師玩,和爸爸媽媽一起玩。在玩中學,能創造出更加多樣、更為有趣、更有創意的作品來。
“展”:展示作品,分享紙藝經驗
采取“主題單元式”與“學習經驗式”相結合,讓學生把相關作品搜集起來進行主題展示。比如學生學完相關聯系的人物、動物、植物、事物等不同元素時,可以引導學生分為小組來實踐和展示。各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主題,也可以通過設定的“守株待兔”“三只小豬”“揠苗助長”等寓言或童話故事等去查找相關的折紙內容;在展示作品時,還可以講述、編排、表演這個“紙藝”故事。在學習折紙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點、角、線等反復重合,構成雙三角、雙正方、菱形等各種形狀,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數理概念的形成和空間知覺的發展,同時還能夠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談一談這些寓言、童話故事帶給人們的生活啟示。
結合生活開展紙藝教學展示活動,是激勵學生學習紙藝的有效方式。如在春節到來之前,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剪窗花、做紙鞭炮、自制紙藝特色裝飾品,大家齊心合力,共同布置教室環境,營造節日氛圍;在元宵節到來時,可以讓學生制作象形燈、幾何形燈、蘿卜燈、花燈等,以其豐富的樣式造型來烘托節日的氣氛;在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一一到來時,可以分別給媽媽、爸爸和老師適時制作百合花、心形禮盒、賀卡等禮物,表達感恩之情。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們不僅提升了主動學習、自主嘗試的能力,還獲得了在具體真實情境中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美術綜合能力及品格水平。這也正是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所在。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小學紙藝“探究·創造”范式,是對美術學科教學和價值追求重新思考后的探索,它有效地促進了美術課程學習從“技藝——能力——素養”的遞進發展,是培育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智慧實踐,同時也為美術學科其他學習領域的教學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從核心素養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大變軌[J].美術觀察,2017(4):5-7.
[2]胡知凡.談高中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煉與水平劃分[J].美術觀察,2017(4):8-10.
[3]孔新苗.關于美術鑒賞教學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J].中國美術教育,2016(5):7.
[4]龔飛鳳.小學美術課程紙藝教學中的動手能力培養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6.
[5]張莉莉.“核心素養”時期,中學美術課堂如何實現素養的形成[J].美與時代(中),2016(11):98-99.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