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英
學習一門語言是為了交流,而交流就離不開互動。小學英語課堂就要求師生互動來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師生間的對話是完成任務的重要手段,而教師的課堂提問作為對話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輸入與輸出信息的重要方式。教師的提問直接影響語言交流的質量和教與學的效果。經過多年的觀察與實踐,筆者發現有些教師的提問存在很大的問題。譬如,提出的問題不用思考就可以說出答案,或提出的問題與目標偏離,或問題難度過于高無法回答等,這些由于提問存在的問題導致不少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發生了障礙性的困難。注意到這些問題后,我們進入了專題研究與探討,把課堂提問作為課堂研究落實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多年的研究表明: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來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還能通過提問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其積極思考,通過語言組織、整理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提問往往能使各個環節順利開展,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相反,無效的提問則會阻礙課堂環節的順利展開,使得課堂環節停滯不前,學生對語言的習得與運用效果更是令人堪憂。下面筆者就課堂各個環節該如何提問談談自己的想法。
導入:聚焦主題,促進思維發展
以譯林出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4 Where's the bird?”為例,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教室里突然飛來一只鳥,描述了小鳥在教室的相應位置逗留后,最后又飛回到樹上的場景。我們可以抓住小朋友心情的變化來朗讀課文,從一開始的驚喜興奮(教室里出現小鳥),到緊張(怕嚇飛小鳥),最后輕松(小鳥飛回樹上)。在一次校級青年教師課堂評估活動中,其中有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首先進行簡單的free talk,談論學生的學習用品,比如“What's this/that?Is this a/your...?Yes,it is./No,it isn't...”,但是這位教師始終沒能與本課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沒能很好地過度到本課所將學習的新知識中來。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對于缺乏語境的小學生來說,積累、鞏固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在導入環節做到承前啟后,既能復習鞏固舊知,又能巧妙地引出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呢?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環節將直接影響整堂課,能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起到積極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要精心挑選談話內容,不浪費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對話上,不偏離教學目標。為此,筆者認為在導入環節的提問需要聚焦主題,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目標明確,提問具有方向性。我們如何向這有限的40分鐘時間要效率,目標定位很重要。目標過低,教學內容機械重復“炒冷飯”,會導致課堂容量小、節奏慢;目標過高,環節蜻蜓點水,走過場。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正確導航。以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5 Signs”為例,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一些公共場所的標志,并且了解看到這些標志后要注意什么。基于這樣的目標,教師在導入環節就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切入,屏幕上可以出現一些比較常見的公共場所,比如圖書館、餐館、電影院等,同時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如“Where is/are…?”(根據圖片信息作答)“What can you see?”等。二是以舊帶新,提問具有針對性。課堂的導入環節是不容小覷的。導入既能起到有效的復習作用,又能很好引出新課的內容。繼續承接上面的例子,當學生大概了解圖片信息后,接著繼續追問“What does it mean?”“Can they…?”“What can they do?”等。接下來,就可以逐步呈現所要學習的重點,為后續閱讀做鋪墊。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導入環節要適當留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一些難點,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新授:緊扣主題,提升交流空間
在一次課堂觀察活動中,筆者的觀察任務是記錄上課老師在新授環節所提出的問題。該教師執教的是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4 Road safety”。通過記錄結果發現:在這個環節中,這位教師一共提出32個問題,其中28個是只需要回答yes或no的問題,如“There are many busy roads in the city. Right?”“You must look at the traffic lights. Yes?”等。這樣的問題,稍有常識的學生都知道該怎么回答,根本無需理解問題的意思,更不需要了解課文內容。這樣的提問,僅僅流于形式,對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毫無意義。除了一些空洞無意義的問題之外,該教師提出的有些問題過于復雜,不能用三言兩語就能回答清楚,如“How can you cross the road safely?”等。這個課文用了整個語篇來解決,又豈是學生能用三言兩語回答清楚的呢?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在整個新授環節中,該教師沒有引導,師生之間沒有實質性的交流。針對以上情況,筆者認為在新授環節要緊扣主題,提升交流空間,并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不喧賓奪主,防止提問缺乏廣度。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我們要把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切不可喧賓奪主。課堂問題的設計直接影響課堂的進度與實效,廣大教師也一直在探索與思考。提問不難,但要提出有意義、有內涵的問題,那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把握好故事的重點與難點;同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兼顧學生的整體水平,做到難易適中。成功的教師,一般都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以強化學生的認知。為避免問題過于簡單且帶有導向性,我們還可以出示簡單示意圖或者簡筆畫來進行提問,可以將抽象事物具體化,讓學生聯系實際,展開真實的語言交際。二是不忽視過程,防止提問缺乏深度。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導航,課堂提問要一步步緊扣主題,層層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把學生帶入一個思考的王國。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應該有積極的思考意識,渴望主動尋求并期待正確的答案,這樣的提問才是有效的。從正確的提問方式中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能夠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針對上述“Road safety”案例,可以開門見山提出問題:“The roads in the city are very busy.How can we cross them safely?”提出這個問題后,不直接要答案。接著,可以分幾個部分來進行細節閱讀,如“Before crossing,what should we do?”這里面涉及的問題較多,此時我們不是尋求答案的精準化和完整性,而要鼓勵學生說起來,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思考并參與到問題中來。
操練:深化主題,加強語言運用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通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來學習真實、鮮活、實用的英語,直接體驗語言和運用語言。因此,在英語課堂操練環節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外,還應該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真實的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的機會。讓學生“用英語做事情”,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這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3 Our animal friends”為例,文中以相同結構呈現了4種動物,主要是通過顏色(What colour is it?)、外形(What is it like?)、會做什么(What can it do?)三方面對其進行描述。在一次課堂大檢閱中,有位教師是這樣處理的——她能夠抓住重點,介紹完4種小動物后對如何描述動物進行提問,因為是4段結構相同的文本,所以她對主題的歸納總結顯得滯后,導致學生在語言操練中缺乏信息,未能起到理想的操練效果。針對上述現象,筆者認為在如何深化主題并切實有效地加強語言訓練上,要做到兩點:
一是發現規律,防止提問停滯反復。在上述課例中,從介紹第一個小動物開始到最后第四個,教師反復提問相同的問題,致使學生的思維停滯不前,文本主題得不到深化。在學習了前兩種小動物后,學生對如何介紹動物已有一定的認識,這時候,教師就應該趁勝追擊,先讓學生根據一些單詞來總結提煉出介紹動物的“What colour is it?”“What is it like?”“What can it do?”三個方面,接著再讓學生根據這個思維導圖,試著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來描述故事中即將呈現的另外兩種動物。不必要求學生輸出的信息與文本一字不差,主要是旨在給學生時間和空間來操練語言。二是尊重規律,防止提問難易失控。一節課不是幾個支離破碎的片段,它應該是一個整體,每個環節都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所以,教師要注意各個課堂環節之間的銜接與過渡。若是提問比較突兀,就容易使學生思維混亂,摸不著頭腦。在操練環節,更是如此,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對文本信息有了感知的過程后,就高難度地讓學生輸出信息。在操練環節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循序漸進,從簡到難,從簡單到復雜,慢慢深入對文本信息的理解與運用。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既能對前面所學的新知進行有效輸出,也為在下一個運用環節中提出更難的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鞏固:升華主題,促進能力提升
以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7 Summer holiday plans”為例,有位年輕教師在處理這個內容時,前面幾個部分可謂無可挑剔,但在最后鞏固運用環節,讓學生說說書中人物的暑假計劃后,再讓學生試著說說自己的假期計劃。看似無可厚非,但是深入思考一下,這樣的設計還是存在問題的。首先問題浮于表面,學生受課文內容制約,思維停滯,沒能表達出自己內在的東西;所以得到的答案未能得到預期效果,學生的回答無非都是與文中雷同,包括“要去哪里,要待幾天啊”等。這樣的問題形式非常陳舊,學生之間的討論過于形式化,思維得不到碰撞,討論缺乏張力。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在鞏固運用環節提問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角色互換,避免討論缺乏張力。英語作為我國學生的第二語言,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英語課堂中要想設計一些“大問題”,而非是簡單地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是什么”“在哪里”等可以不加思考的問題。所謂的“大問題”,就是一些能激發學生思維的主觀題。由于受語言的限制,有時候面對這樣的問題可能準備舉手回答的學生寥寥無幾,致使課堂出現冷場;這時候,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根據需要來變換角色。通過提問能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獨立思考,不斷總結歸納,把知識系統化,從被動狀態調整為主動狀態,從而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真正使英語成為交際性語言。二是調整角度,重拾語言訓練點。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變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上述案例中,在課文鞏固環節,何不跳出文本,改變一下形式將主題升華呢?繼續上述話題,筆者認為可以在結尾將話題進一步升華。針對一些旅游景點的衛生狀況、文物保護等問題,可讓學生討論完自己的暑假計劃后,再用本單元所學的重要知識“Will you…?”討論一下游玩一個景點之后,自己應該做些什么。比如,提出問題“Will you leave the rubbish there?”等,這樣既可以換一個角度運用語言,避免照搬書本,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而將主題進一步升華,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課堂提問不是英語課堂教學的裝飾,教師不能簡單地把知識裝進學生的大腦,只有當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成了一種觸動他的思想和情感,激發他去進行探索,使他產生需要而變成自己的東西時,才能說這是掌握知識。因此,作為小學英語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通過提問讓學生積極有效地進行思考,力求在教材的內容本身里去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糧”,從而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在善問、巧問的同時,還要善于導疑和釋疑,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城中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