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偉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 150028)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中國生產力水平有限,集體經濟和計劃經濟不能保證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此局面下,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并把私有制經濟姓“資”的帽子摘掉。十五屆三中全會也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補充。這對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正是由于這樣相對有利的政策措施,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才得以逐漸發展壯大,到現在已經成為市場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政策措施更是推動經濟增長的生力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國際地位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表1 全國個體工商業發展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5》,中國統計出版社;《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年鑒1992—2015》,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中國工商出版社;《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No.1-12》,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改革開放以來,所有制改革取得了許多成績,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便是這些成績中比較重要的一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僅是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符合中國自身經濟發展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使得非公有制經濟不斷活躍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部分,人民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也發生巨大改變,使得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提升巨大。
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對國民經濟貢獻巨大,同時也為廣大人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以下數據可以更加直觀看清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生的變化。
從此表可以看出,從年度增長情況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2月,全國各類非公經濟從業人數達到了8 517.42萬人,比2008年時增加了2 963.12萬人,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同時也證明非公有制經濟正在被廣大人民所接受認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進行了所有制的改革,也出臺了許多政策來保障經濟發展的環境,正是有了改革的方向和政策的調整,我國非公有制經濟才有如此巨大的發展。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雖然過去了,但是使世界經濟變得千瘡百孔,經濟復蘇乏力,許多國家經濟出現負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仍然在不斷升級自己的產業結構。
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戶均資金規模從2010年的3.8萬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4.8萬元,足足增長了26%,注冊資金也從2010年的14 465.47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9 800.69億元,增長了37%。在全球經濟整體增長緩慢的大背景下,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發展活力和潛力。

表2 2010—2012年全國個體工商戶戶均規模及就業人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主要以農業和工商業為主,在產品的深加工方面與世界其他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而非公有制經濟不僅在總體上發展迅猛,在結構調整上也正在逐漸由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

表3 2010—2012年全國個體工商戶產業發展情況
從表3反映的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結構顯示出,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在第一、第二產業方面的發展勢頭都比較均衡。但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還是以第三產業為主。2010年個體工商戶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已經接近了90%,到了2011年更是超過了90%;而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個體工商戶也分別從2010年的53.45萬戶和289.7萬戶,增長為2012年的75.14萬戶和320.21萬戶,分別增長了40%和1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從未停歇,中國共產黨也在積極促進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所有制改革大力實施的現在,非公有制經濟必將再次綻放出嶄新的活力。但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不是一路平坦的,在非公有制經濟如此迅猛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阻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的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也同樣面臨著許多危機。
近年來,隨著非公有制經濟飛速發展,其社會貢獻穩步增加,社會各界紛紛對非公有制經濟給予積極的評價。但總體來說,對非公有制經濟還存在很多疑慮,輿論導向還是負面成分較多。
第一,尚未形成積極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氛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努力破除傳統觀念的束縛,逐步推進解放思想,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與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非公有制的要求差距較大,仍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建平臺:打造高效便民服務智慧政務平臺。單項功能做透,成熟一個,推出一個,逐步完善。打通相關政務類、民生類的“智慧通道”,力求做到界面簡潔,易用有效。
第二,對非公有制企業家的社會認可度不高。一般社會上對在公有制經濟工作的相關人員給予的評價極高,均為正面積極向上的,還設立了各種獎項及表彰。然而對非公有制企業家的評價卻被認為缺乏社會責任感,因此,認可度較低。
自從國家實行了改革開放以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認識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私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具體實踐中,從政策的落實角度看,非公有制經濟還沒有真正得到與公有制經濟、外資經濟相同的待遇和平等的競爭機會。筆者從如下幾個方面闡述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之間不平等的待遇和競爭環境。
第一,不平等的市場準入機制。當前階段,私營企業在投資領域上仍然存在著許多“禁區”,不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沒有給予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外資經濟等經濟成分同等的國民待遇。
第二,不完善的金融體制。我國缺少市場化的融資體制及有力的金融政策的支持,制約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私營企業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束縛了我國私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同時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
第三,不統一的行業稅負率。行業稅收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經濟手段之一,起著對國民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財稅政策在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攬子政策體系中居于重要位置。目前我國的財稅政策還不夠完善,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第一,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也逐漸健全起來。但目前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所期盼的真正公正、平等的法治環境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仍需進一步完善。
第二,不夠完善的立法工作機制。從目前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內容上看,法律對私營企業規定的義務要遠遠多于權利。以我國現行的《勞動合同法》為例,該部法律旨在約束非公有制企業保護勞動者,由于權利與義務不對等,很多工人在離職時把企業經營多年的客戶、技術及商業秘密一并帶走,企業卻求助無門。
第四,不夠合理的執法規則。公共權力對執法行動的干涉情況仍普遍存在,非公有制企業認為不規范的執法行為仍較為普遍存在于社會中。
在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時,傳統觀念的束縛成為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大阻礙。如何宣傳引導破除和改變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傳統觀念束縛,應首先被解決。
為了使非公有制經濟良好發展,優化輿論環境勢在必行。黨中央已經對非公有制經濟做出了重要批示,表明了非公有制經濟同樣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不能再以從前的觀點看待非公有制經濟,不能盲目否定一切不屬于集體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其他經濟成分。觀念的轉化源自于對中國共產黨相關指示的學習。各級政府應破舊出新,結合當地具體情況,發展自己的非公有制經濟,加大宣傳力度,塑造非公有制經濟在人民心中全新的地位,樹立正確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觀,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
加快推進所有制改革,依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對所有制結構進行調整,同時梳理出所有制發展過程中的經驗理論。此外,對非公有制經濟理論的研究加以側重,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各級政府應協調媒體,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在社會上宣傳客觀、正確的非公有制經濟輿論導向,并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黨中央關于非公有制經濟建設的新措施,樹立非公有制經濟在人民心中的正面形象。同時,對優秀企業家個人進行采訪,大力宣傳其成長歷程,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
政策的傾斜對非公經濟的發展有著無比巨大的作用。只有獲得政策上的支持,非公有制經濟才能實現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準入門檻還相對較高,許多非公有制經濟還無法參與到其中,只有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標準,非公有制經濟才能更加迅猛的發展。許多非公有制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缺乏資金的支持,政府應該加強招商引資措施的建設,為外來投資者減少投資障礙,這也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開放到現在,所有制改革不斷深入,混合所有制也成為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到市場經濟中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在此基礎上,黨中央繼續加強調整所有制結構,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到經濟調整中,不斷為非公有制經濟的參與提供新的政策支持,這樣才能使非公有制經濟始終保持動力。
黨中央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還進一步加強了對其扶持,拓寬了其融資道路,使非公有制經濟融資變得更加容易。不僅如此,稅收政策的調整,也使得非公有制經濟的負擔減輕,健全的稅收制度,保證了規范的稅收,這更是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稅收環境。
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需要中國共產黨為其提供健康的發展環境,如何確保其發展環境的優質,這就需要中國共產黨在立法方面給出相應的政策影響。只有法制環境健康,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環境才能得到保障,這是所有制改革以來,中國共產黨通過不斷實踐總結出的經驗。
非公有制經濟同樣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但與公有制經濟相比,國家對于非公有制經濟的保護方面相對薄弱,因此,我們應該堅持平等的原則,明確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平等地位。非公有制經濟具有追逐利益的本質,這使得非公經濟在面對利益誘惑時容易發生左傾錯誤。我們國家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使非公有制經濟在面對利益時遵守公平原則。同時,還應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產權進行進一步保護。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4]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楊承訓.論國有經濟的數量底限與質量[J].經濟學動態,2005,(7).
[6]劉永佶.中國政治經濟學主體主義主題主張[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7]李太淼,林效延.所有制原理與當代中國所有制改革[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3.
[8]王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9]奚廣慶.論當代中國的民營經濟[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1,(1).[10]王欽敏.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No.12(2014—2015)[R].20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