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卓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咸陽 712046)
就業是當前社會重點關注的話題,是影響社會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發生變化,“穩增長、保就業”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常態下的關鍵詞。在這一背景下,需要進一步了解經濟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并從就業政策的角度尋找優化就業形勢的方法,以更好滿足社會需求。
就當前我國就業形勢而言,服務業就業規模持續擴大,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呈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承接剩余勞動力的關鍵。從我國的歷史發展情況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力呈現出農村向城市、中西部向東部轉移的趨勢,其中快速發展的第三產業承接了大量的勞動力,對我國就業形勢的影響最為明顯。資料調查研究發現,1978—2015年,我國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從不足5 000萬增加到近3億,早在1994年,我國服務業就業人數就已經超過第二產業,并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務業的就業人數持續增加。
總體而言,現階段我國服務行業快速發展,并且對社會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也顯著增強。在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情況下,服務業發展增速受到影響。圖1資料說明,近幾年我國服務行業的雖然在2008—2011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波動,但是在2011—2015年的幾年間,其結構偏離度基本穩定,證明在經濟平穩的常態下服務業隊就業人口的吸納能力基本穩定。
從服務業的行業劃分來看,不同屬性服務行業的就業人口吸納能力也存在一定的拆,其中,金融業、倉儲、郵政運輸等行業的系數值較大,證明這些行業對就業人口的需求量大,相比之下,其他服務行業對就業人口的需求力度明顯不足[1-2],證明這些企業均面臨一定的人力資源管理壓力,需要通過轉型升級的方法解決當前矛盾。
圖1 我國服務業結構偏離資料圖
當前,我國社會正經歷著經濟結構調整從失衡到優化的轉變,以江西省為例,江西省經濟結構正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進行著持續的調整,農業、工業、第三產業齊頭并進已經成為江西省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就江西省實際情況而言,經濟新常態讓當地大量的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快速涌現,導致當地從第二產業主導逐漸向第三產業靠攏,勞動力成本優勢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逐漸減弱,技術進步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在新常態下,各地區均涌現出不同程度的就業結構矛盾,無論是體量還是速度,均落后于新常態之前,但是總體來看,各地區就業結構的優化前景依然是客觀的。這是因為近十幾年高效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其年增長率保持著15%以上,預計到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所占的比重將會上升到21.6%,到2030年將會超過30%[3]。從就業形勢上來看,如此數量巨大的高質量人才進入社會,對不同行業就業崗位分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對于崗位表現出了很強的適應能力,彌補現階段存在的崗位與專業不匹配的問題,有助于進一步環節就壓壓力。
當前,就業質量問題成為經濟常態下就業問題的代表,我國政府明確提出了在未來幾年內要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計劃,這與經濟常態下解決就業問題的內涵是相契合的。在傳統的就業中,受經濟發展情況影響,勞動者對于勞動環境、工作穩定性等未提出明確的要求,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民民主意識的崛起,勞動環境、福利待遇成為就業環節的關鍵點。而在近幾年,隨著多種簡政放權政策的推廣,各地區大眾創業、創新發展的浪潮涌現,在緩解就業壓力的同時,還為其他人就業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認為,在當前經濟常態下,雖然我國的就業形勢相對嚴峻,但是總體發展前景是光明的,就業難的問題在未來必然會得到有效解決。
經濟新常態的到來,讓當前我國社會面臨著相對嚴峻的就業壓力,因此政府必須要發揮自身的作用,通過政策的方式進行調整。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政府的政策調整依然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經濟常態下,經濟產業結構的發展對勞動例的綜合素質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職業教育是條勞動者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但是當前我國勞動者接受職業角度的程度卻遠遠達不到預期。我國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勞動者的最低就業年齡為16周歲,這就意味著很多勞動者在剛結束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就會立即投入到生產中,在缺乏職業教育的情況下,這些勞動者無法在城市的中高端就業市場謀職,只能在低端就業市場“扎堆”,最終導致現階段我國出現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擁有巨大的勞動力基礎,但是掌握熟練技術、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數量明顯不足。這一現象長期得不到解決,最終成為引發就業問題的重要原因。
當前我國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受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各地區在勞動力招聘上存在“如履薄冰”的現象,除了較為特殊的第三產業外,大多數企業不愿意大量的招聘工作人員。但是必須要認識到的是,我國是勞動力人口大國,并且近幾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依然在緩慢增長。同時,2013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3.76%,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1.06%,按照年平均增長率1%的數據計算,到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人口率可能會達到60%甚至更多。這就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內,我國城鎮人口都會保持著1 300余萬人的增長速度,如此數量巨大的人口在進入到城鎮后,將會直接影響當地的就業,再加之應屆畢業生數量快速增長,最終會引發嚴峻的就業供需矛盾問題。
勞動力綜合素質低是影響勞動力就業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必須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努力改善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好的滿足當前社會需求。
1.采用多種方法創造就業崗位。政府必須要發揮自身的引導與調控作用,規范社會企業勞動力招聘的各個流程,為每個勞動者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鼓勵企業與民間資本進入市場,提高用人單位雇傭勞動者的能力與愿望,保證市場活力,培育新的勞動力需求增長點,保證能為社會提供穩定的崗位供給。
2.積極開展職業教育。為了更好的適應經濟常態的要求,應該努力開展職業教育,積極落實國家下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通過推廣職業教育,切實提高勞動者的綜合能力,使其能更好的適應當前社會的崗位需求,強化對崗位的適應能力。
3.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近些年我國政府在實現就業公平過程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各地區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就業趨勢問題。因此,對于政府而言,必須要深刻了解職業歧視對我國就業形勢的影響,轉變社會思想,貫徹職業平等的理念。
就業形勢的改善受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緩解就業壓力,還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在當前市場經濟中,勞動者是自由的個體,能夠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勞動的權利,在當前經濟常態下,為了保證勞動者能獲得就業機會,就業政策的調整就應該充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一方面,政府需要積極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常態下,傳統產業逐漸飽和,新產業的出現具有必然性,包括當前社會熱門的物流行業、餐飲配送行業等,都是經濟常態下出現的行業,對勞動力有巨大的需求。對于政府而言在,在就業政策完善過程中,就應該從這些經濟增長點入手,增加社會崗位。另一方面,要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自主創業是改善就業壓力的有效方法,不僅有助于增收,還能幫助社會吸納多于的勞動力人口。所以,政府應該在市場準入、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營造一個良好的自主創業環境。
就業是民生大事,嚴峻的就業形勢可能會影響社會的穩定性,所以,在當前工作中,需要正確認識到現階段就業形勢問題,了解經濟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在此基礎上,需要通過就業政策,科學有效地引導就業形勢變化,在發揮市場調節機制作用的同時,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改善就業形勢提供必要的基礎,最終造福于社會。
參考文獻:
[1]岳昌君,楊中超.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結果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全國高校抽樣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4):35-44.
[2]岳昌君,張愷.高校畢業生求職結果及起薪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13年全國高校抽樣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4,(11):72-73.
[3]閻鳳橋,毛丹.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社會資本因素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5,(4):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