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紅, 臧 旭
(哈爾濱商業大學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流通決定生產,尤其決定著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沒有好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將導致農產品流通不暢,流通成本過高,從而直接影響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民利益增長和農村經濟建設。綠色農產品的流通是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一個整體綜合,傳統流通模式鏈條多、鏈節長、涉及主體多,流通環節存在著各種問題,傳統流通模式下,我國綠色農產品的流通效率非常低下,農產品損耗大,流通成本高[1]。綠色農產品的流通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學者聚焦的重點所在,報紙上經常報道某個地方大批量的蔬菜賣不出去,最后只能扔掉,然而同時同樣的菜在城市的餐桌上一直都被抱怨價格連漲。造成這種“菜貴傷民、菜賤傷農”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傳統的流通環節供貨鏈條太長,鏈條上個節點加價導致的。而今借助互聯網技術這一問題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為綠色農產品的快速流通提供了新的思路[2]。
近年來,不少學者對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進行了研究。在農產品流通模式現狀分析與效率測度方面,張贊等總結出農業市場化、農產品生產產業化、農產品流通信息化、城鄉一體化已經逐漸成為國際農產品流通的共同特點[3]。李連英等認為相對落后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一直是制約我國農產品市場快速發展的瓶頸,與國外的渠道建設相比,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渠道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地方[4]。在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方面,肖艷麗等認為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5]。也有一些學者對不同角度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演化渠道因素進行探索,Shutters等認為在農產品產供銷系統中流通各環節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都很大[6]。綠色農產品流通效率是決定農場品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寇榮等認為農產品流通效率是指整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各種產出與投入的直接或間接比較,是農產品流通領域中每個環節主體和整體的效率總稱[7]。陳耀庭等采用案例分析法對不同流通模式的流通效率進行測試[8]。
根據眾多關于綠色農產品流通的研究來看,國內學者雖然對農產品流通模式有了較多研究,但仍有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本研究通過總結當前主流的4類以不同主體為核心的“互聯網+”背景下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比較其各自的特點,對不同模式下綠色農產品流通效率進行橫向比較,對促進綠色農產品市場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綜合型電商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在于利用綜合性的電商平臺所具有的強大資源整合能力,可以為綠色農產品的供需提供交易平臺。其代表企業有淘寶、1號店、京東等。其模式主要是吸引各個生鮮廠家入駐自己的平臺,并由入駐廠家自行負責冷鏈配送,而綜合型電商平臺則只負責監管。該流通模式下,對入駐店管理難度大,對綠色農產品質量難以實現嚴格把關。具體模式見圖1。

以垂直電商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是指自身擁有優質的產品資源及渠道,并通過運營自有的電子商務平臺,對綠色農產品市場進行深化運營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其代表企業有沱沱工社、本來生活網、優菜網、易菜網等。該流通模式以自建農場、合作農場以及全國采購居多,使得綠色農產品的質量得到保證,消費者在電子交易平臺下單后,電商通過自建冷物流鏈保證產品的配送。該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能夠保證產品的高質量,但成本投入較高。具體模式見圖2。

以物流企業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以順豐優選為代表,依托自身強大的物流優勢,發展綠色農產品電商。在原有的物流服務基礎上建立獨立的綠色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以圖片等形式向消費者展示綠色農產品以引導消費者作出決策并完成在線支付。憑借在全網布局,順豐速運各地的員工可幫助順豐優選深入原產地進行選品,在顧客下單后才開始采摘,完全按需采摘,完全實現零庫存售賣,同時實現健康的資金流,再通過順豐航空以極快的物流直達消費者手中,全程冷鏈運輸,對產品實現有效的保障,同時避免因運輸過程中不當處理造成對綠色農產品質量的影響。但該模式面臨著嚴格的供應鏈管理,以及如何與產品供應商達成長久的合作以保證產品的實時供應等問題。具體模式見圖3。

本模式中的零售企業包括連鎖超市、農貿市場等。以零售企業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以沃爾瑪、永輝超市為代表。此類流通模式下,消費者可以真實地感知到綠色農產品的質量,所以在超市體系的保證下,農產品的質量得到了保證,消費者只要在超市的電商平臺下單即可。依托自己的體系優勢發展線上綠色農產品服務。對這類企業而言,互聯網只是宣傳路徑而已,它利用門店輻射范圍進行配送,減少了成本,縮短了配送周期。具體模式見圖4。

本研究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對我國現有的“互聯網+”時代下綠色農產品4類主流流通模式的效率進行定量測算。DEA是一個線形規劃模型,表示為產出對投入的比率。通過對一個特定單位的效率和一組提供相同服務的類似單位的績效的比較,它試圖使服務單位的效率最大化。該方法下將每一個被評價的流通模式作為一個決策單元DMU,對其運作效率進行評價,得出各DMU之間的相對效率。假設有t個決策單元,每個決策單元均有m種類型的輸入和n種類型的輸出。其中Xij表示第j個DMU對第i種輸入的投入量,Xij>0;Yrj表示第j個DMU對第r種輸出的產出量,Yrj>0;vi表示第i種輸入的權重,ur表示第r種輸出的權重,i=1,2,…,m;r=1,2,…,n。Xij、Yrj為已知數據,可以根據歷史資料得到,vi,ur為變量。對應于一組權系數:
v=(v1,v2,…,vm)T,u=(u1,u2,…,un)T。
每一個DMU都有相應的效率評價指數:
其中Xj=(Xij,…,Xnj)T,Yj=(Y1j,…,Ynj)T,j=1,2,…,t。
對第j個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一般說來,Hj越大表明DMUj越能夠用相對較少的輸入取得相對較多的輸出,運作效率較好。
建立第j0個決策單元DMUj0有效性的C2R模型為:
λj表示單位組合系數,θ、s-、s+等作為評價DMU相對有效性的判斷標準。若θ=1,且s-=0,s+=0,則認為該決策單元DEA有效;若θ<1,決策單元不是DEA有效。
農產品流通模式是否高效,事關農民、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本研究結合眾多學者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從農民、消費者、社會的角度確定輸入和輸出指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綠色農產品的質量需求越來越高,從量的需求轉化到了對質的追求,因此對“互聯網+”時代下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運作效率分析中,在輸出方面考慮了綠色農產品的質量以及消費者對消費的滿意度,旨在認真分析農民的各方面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效率,從而比較不同“互聯網+”時代下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的運作效率。具體選取投入、產出指標如表1所示。

表1“互聯網+”時代下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效率測度指標
以綜合型電商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淘寶為DMU1,1號店為DMU2,京東為DMU3。以垂直電商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沱沱工社為DMU4,本來生活網為DMU5,優菜網為DMU6。以物流企業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順豐優選為DMU7。以零售企業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沃爾瑪超市為DMU8,永輝超市為DMU9。該研究主要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部分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部分來自于調查問卷。詳細數據見表2。


表2“互聯網+”時代下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的樣本數據

表3“互聯網+”時代下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效率評價
從多個決策單元輸出的θ值可以看出這4種“互聯網+”時代下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的運作效率由高到低分別是以物流企業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以垂直電商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以零售企業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以綜合型電商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從結果可以看出,以物流企業為核心的流通模式具有明顯的優勢,原因在于其強大的物流體系,物流除了作為最大的利潤源泉同樣也作為綠色農產品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快速、專業的物流體系才能保證綠色農產品快速、高質地到達消費者手中。物流企業利用自身的物流網絡,在此基礎上進行業務擴展,在投入成本較小的前提下充分提高自身物流的利用率,實現綠色農產品的快速流通。以垂直型電商為核心的流通模式,專業化強,競爭力高。以綜合型電商為核心的流通模式,該模式下,是由農產品生產者完成農產品的運輸,一方面消費者無法掌握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物流體系組織性差,這就導致到達消費者手中的農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最終導致流通效率的低下。以零售企業為核心的流通模式,在超市的保證下,消費者可以對農產品的質量放心,其次零售超市運用自身的輻射網絡提供產品的配送,運用自身的網點布局實現農產品的配送??偠灾?,物流基礎設施、組織規模等都是影響流通模式運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通過分析“互聯網+”時代下以不同主體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即以物流企業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以垂直電商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以零售企業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以綜合型電商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的投入與產出。建立基于DEA模型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運作評價的輸入輸出指標體系,運用DEA模型進行流通效率的評價和分析。
得出相關結論,目前主流的幾種“互聯網+”時代下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中,以物流企業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運作效率最優,應充分利用現在剩余的物流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業務擴展。以綜合型電商為核心的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運作效率最低。本研究將消費者滿意度以及綠色農產品質量作為輸出指標進行考量,進一步可以深入研究如何最好地保證綠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同時進行“互聯網+”時代下綠色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優化。
參考文獻:
[1]許 軍. 我國農產品流通面臨的突出問題與應對思路[J]. 經濟縱橫,2013(3):92-95,99.
[2]樊西峰. 鮮活農產品流通電子商務模式構想[J]. 中國流通經濟,2013,27(4):85-90.
[3]張 贊,張亞軍.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終端變革路徑分析[J]. 現代經濟探討,2011(5):71-75.
[4]李連英,李崇光. 中國特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 中國流通經濟,2012,26(2):21-26.
[5]肖艷麗,李谷成. 農產品物流主體合作邊界及效應探討[J]. 中國流通經濟,2012,26(2):33-38.
[6]Shutters S T,Muneepeerakul R. Agricultural trade networks and patter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PLoS One,2012,7(7):328-341.
[7]寇 榮,譚向勇. 論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分析框架[J]. 中國流通經濟,2008,22(5):12-15.
[8]陳耀庭,戴俊玉,管 曦. 不同流通模式下農產品流通效率比較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15(3):68-7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