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南崗幼兒園 康 琪
分享是社會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分享是德育的一個重要呈現方式,是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是幼兒社會性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社會領域中人際交往方面倡導: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對大家都喜歡的東西能輪流、分享。可見,分享是幼兒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途經。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分享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分享活動可以幫助幼兒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喜愛,在分享的過程中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促進同伴間情感的交流。長期以來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和重點,受眾多人的關懷、照顧。家長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導致幼兒不自覺地形成“獨占”現象,嚴重影響了幼兒個體社會性的發展。家庭教育的方式直接影響著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如何培養幼兒分享行為,讓幼兒體會到分享帶來的快樂,學會分享,家庭教育方式是首要原因。而當今社會生“二胎”現象盛行,家庭成員的添加必然會改變“頭胎”幼兒以往的生活狀態,要將自己喜愛的東西與他人分享,他們在習慣于以往的生活方式后是否愿意與他人分享則是我們每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要重視的問題。
家庭是幼兒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對幼兒早期的行為塑造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家庭教育方式對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有著哪些影響呢?帶著問題和思考,我園進行“家園合作探究培養幼兒分享行為的指導策略”課題研究,經過系列調查、探討尋得適合的方法,幫助家長樹立對分享行為的正確認識,引領家長與幼兒園合力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養成分享行為。
我們常會關注幼兒是否有分享意識和行為,甚至有人認為分享是要靠學校各類活動來滲透培養,但這只是幼兒分享行為形成的因素之一。雖然在幼兒園里教師可利用集體活動、小組談話、個別輔導等形式幫助幼兒形成分享意識,但幼兒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家庭度過的,如果家長不重視分享的引導,那么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就會斷線,為此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

家長分享意識與行為問卷調查表
通過調查發現,75%的家長認為培養幼兒分享行為是有必要的,50%的家長會主動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別人,5%的家長會批評幼兒將家里的東西分給好友,15%的家長會經常教導幼兒與他人分享。由此可見,家長的分享意識有,但是分享行為不是特別積極,而對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意識就稍顯淡薄。
1.隔代教育
當今社會形勢中,很多幼兒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著,他們對幼兒無盡嬌慣、寵讓。例如:“今天的肉圓子都是你的,我們都不愛吃,你慢慢吃”“我們家孩子喜歡玩,等他玩好了再還給你”“你就是爺爺的心肝,想要什么就買,都是你的”。好玩的、好吃的只給孩子一個人,隔代撫養的幼兒完全沒有分享意識,不利于他們社會性的發展。
2.分享機會的缺失
幼兒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在“二胎”沒有到來之前,他們的玩具、好吃的都是個人所有,不需要與別人共有。家長考慮到孩子年齡小,自然也將生活中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或是父母給孩子買了較貴的玩具,就叮囑孩子不要拿出去給別人玩,致使幼兒分享機會的缺失,幼兒體會不到分享的樂趣和意義。在我們的課題調查研究中發現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兒,經常與兄弟姐妹相處,分享意識明顯高于獨生子女。
3.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與幼兒的分享意識有著直接的關系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幼兒的分享意識就越高。例如部分家長對幼兒出現的獨占行為還很得意,認為自己的孩子機靈,看到孩子占便宜就高興,總擔心自己孩子會吃虧。還有當幼兒不愿意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他人或者與別人爭搶玩具的時候,很多家長不會正確地引導,而是一味地責罵,致使幼兒對分享產生排斥的感覺。
家長所受的教育和身處的環境不同,文化修養、職業不同,所以在教育觀念上也存在著差異。當下的家長存在兩種狀況:
第一種:對孩子的學習情況非常重視,常常詢問孩子在幼兒園學會了幾首兒歌、歌曲,但對其他方面的發展很少過問。由此可見,家長比較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忽略了良好的社會行為技能的培養。
第二種:對幼兒采取“放羊式”教育,很多時候任由孩子自由生長,孩子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孩子的自主權和選擇權是有了,但是孩子年齡尚小,缺失辨別,而家長未給予正確引導則會讓孩子更自私、任性。
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是相輔相成的,要想讓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落實到實處,就必須重視幼兒的第一生活場所——家庭。
(一)更新觀念,引起重視
為了使家長對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園在工作中采用多種形式和途徑積極轉變家長的思想觀念,促使家長不僅重視幼兒的知識教育,而且重視幼兒良好社會行為技能的培養,具體策略如下:
1.定期開展“家長學校”“家長沙龍”,圍繞孩子學會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孩子學會分享等話題進行討論,重點強調家庭分享教育的一致性。
2.利用家長園地向家長宣傳“怎樣培養孩子關心他人”“幼兒分享品質養成”的重要性。
3.對家長開放幼兒園半日活動,引進先進的教育觀念、經驗和技能,支持家庭之間自由結伴,充分發揮孩子之間、孩子與家長之間分享方面的互動作用。要求在家中有了好東西不僅要與孩子分享,更要與長輩分享。
4.邀請家長(包含祖輩)共同參與分享教育活動,讓他們深入到孩子中間,親身感受分享帶給孩子的樂趣,體會分享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從而使家長進一步領悟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家長的思想提高了,才能真正將先進的觀念滲透在行為中,促進其行為的轉變。
模仿是幼兒學習分享行為的一條重要途徑。因為榜樣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幼兒又具有很強的觀察、模仿能力,當看到他人的分享行為時,幼兒會去模仿,去學習。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幼兒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直接的啟蒙作用和強烈的感染力。
例如,我班熙熙小朋友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家中的單脈獨子。父母工作忙,常年由爺爺奶奶照顧,備受寵愛,較自私、任性。熙熙媽媽對于孩子這一行為十分著急,向老師咨詢解決方法。老師便向熙熙媽媽支了幾招,如:在分點心、吃飯時,家長有意識地將食物以分享的形式進行;當自己有了快樂體驗時,要以分享的形式講給孩子聽。“媽媽(奶奶、爺爺、爸爸)有件高興的事,真想告訴你,讓你和我一起開心。”當看到孩子正在玩玩具時,家長可有意識地走過去對幼兒說:“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說:“你把玩具分給我一些好嗎?”在這種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幼兒也會嘗試去關心別人,為他人著想。
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孩子真的有了很大的進步,甚至愿意主動與同伴分享美食和玩具。
由此可見,作為家長要充分認識自己在幼兒心目中的地位,認識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真正為幼兒樹立一個好榜樣。
隨著“二胎”出生,很多幼兒沒有了“獨占”“獨享”的溫床,他們要學會分享才能更順應社會的發展。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隨時隨地可能會有與別人發生爭搶玩具、食物等現象,這也正好是培養幼兒分享行為的良好教育契機。當然家長也是要考慮到幼兒的情緒和心理,當幼兒出現不愿意將玩具拿出來分享的時候,可適度引導幼兒交換著玩、輪流玩,切不可強迫要求,避免讓幼兒對分享產生抵觸。
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創造一系列有分享性質的“走出去、請進來”活動。比如周末時候,邀請同伴來家里做客或是讓幼兒從家里帶一些自己喜歡的零食及圖書玩具到同伴家做客,讓幼兒之間一起操作、繪畫、搭積木、交換零食等,家長可視時機贊許他們分享的行為。通過合力制作、共同分享,使他們懂得“獨樂不如眾樂”。
如今很多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正面形象有利于幼兒分享認知的培養繪本,譬如繪本故事《金色的房子》《全都是我》《彩虹色的花》等,家長結合圖畫和文字兩種媒介,用生動的語言對幼兒進行分享啟發,通過故事中的主人公讓幼兒懂得分享的重要性。這樣的親子閱讀活動既能讓幼兒感受分享的樂趣,又能促進親子間的情感交融。
幼兒的分享行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長期引導和教育,我們要打破孤軍作戰的局面,重視家庭教育對幼兒分享行為的影響,正確引領家長與幼兒園形成合力,將分享意識和行為貫穿于生活中。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能把更多的孩子培養成懂得合作和分享、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魅力的高品德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