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5月8日文章,原題:北京欲揚名前沿物理學的大玩具中國正投入數百億元用以在前沿科技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東莞:一個耗資23億元的多學科研究設施正在廣東東莞拔地而起。它以功能強大的脈沖式散裂中子源為中心,在該市一個森林公園地下運行。該設施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科研基礎設施,也是全球第四個散裂中子源裝置。主要進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和新能源等領域研究。
合肥:中國研發硬件的一個大突破是2016年發射入軌的“墨子”衛星。據說,這是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安徽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研發了通過“墨子”實現安全傳輸的技術,進而創立了北京與7600公里以外的維也納之間的密鑰連接。這被譽為朝全球天基量子互聯網邁出的一大步。
濟南:山東省會濟南將成為量子通信的中心。一個供地方政府和鄰近的軍事單位使用的區域性網絡已投入使用。這個城市還騎跨于北京與上海之間2000公里的量子通信線路之上。
黔南州:另一個象征中國欲打造天文學世界一流地位的里程碑建筑是一個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這座位于貴州黔南州的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