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亮
不久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孚日省與鐵路職工對話時,遭到一名61歲退休男子豎中指的“禮遇”,后者隨即被警方拘留。法國法律規定,侮辱國家公務人員可獲刑6個月監禁及7500歐元罰款。不過不少法國人卻對此表示質疑,因為在法國文化中,“豎中指”有著特殊含義,這與現今世界對這個動作代表的嚴重侮辱含義并不相同。
1337年,英吉利海峽兩岸的歷史冤家英格蘭、法蘭西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在戰爭第一階段,英軍先后贏得斯呂斯海戰、攻陷海防要塞加萊并取得普瓦捷會戰勝利。1360年,戰敗的法國被迫簽訂極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約》。英軍之所以可以如此長驅直進,其強大的弓箭兵功不可沒。英軍當年擁有被稱作“長弓”的高水平弓箭技術,其中弓用紫杉木制成、弦選擇了特制的麻。這樣造出來的長弓中部堅固,兩頭彈性足,全長達兩米,可以讓箭射得更遠更有力。
法國中世紀作家讓·弗魯瓦薩爾在史詩性著作《見聞錄》中描寫了1346年英軍以英格蘭長弓大破法軍重騎兵和弩兵的場景:法軍約有3萬-4萬重騎兵、6000名十字弩兵。英軍只有6000名長弓兵和5000名騎兵。憑借長弓優勢,英國弓箭手每五秒射一支,每分鐘可以射12支,比法國弓箭手快了4倍。“英軍射出鋪天蓋地的箭雨,每分鐘就落下7.2萬多支,使法國的十字弩手難以承受,紛紛向后潰散。”之后,法國重騎兵在一次又一次的沖鋒突擊中遭到英軍長弓手和騎兵的化解,以失敗收場。被史學家譽為“中世紀機關槍”的長弓助英軍取得接連勝利,令法軍顏面掃地、聞風喪膽。因此只要在戰場上活捉英國的弓箭手,法軍都要懲罰性地割去其食指和中指,借此實施報復,讓他們余生都不能再拉弓射箭。
1415年,百年戰爭進入第三階段。自阿金庫爾戰役起,每次開戰前,英軍官兵都會手背沖著法軍豎起兩根指頭,一邊微點,一邊挑釁地說:“有種來取我的指頭”。就這樣,用豎起食指和中指表達蔑視和侮辱通過百年戰爭流行開來。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至今還喜歡以手背對人豎起食指和中指以表蔑視,而法國人的這個動作版本不但只保留了一根中指,還將豎起的中指稱作“榮譽的指頭”,或許是為紀念他們在百年大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榮譽。
用豎中指來表示輕蔑、侮辱慢慢在歐洲傳播開來,并在19世紀90年代首次伴隨意大利移民登陸美國。人類行為學家德斯蒙德·莫里斯表示,美國歷史文檔中有關豎中指的首次記載,出現在1886年一場棒球比賽的照片上,當時波士頓“吃豆人”隊的棒球手查爾斯·拉德伯恩在合影時對著攝影師豎起中指表示不滿。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張豎中指的照片。20世紀,豎中指隨著影視、文學、藝術作品輸出到全球各地,成為一個表示憤怒、激動、不滿、羞辱或者挑釁的不敬手勢。在法意西葡等國,也有人以握住拳頭、抬起前臂然后用另一只手搭在肘關節處的姿勢表示同樣含義。▲
環球時報201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