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夢雪
摘 要: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引路人,因此教師的思想與行為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尤其是身為高校教師,更應該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好學生的引路人。那么具體從哪些方面進行規范,近期,筆者閱讀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深受觸動,結合自己的崗位實際,認為高校教師當以習近平為榜樣,一是堅定“辦實事”的理想信念,二是有仁愛之心,三是認真細致地做思想工作。
關鍵詞:高校教師;理想信念;品德;敬業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從黨的十八大報告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五四講話”再到“七一講話”,中央反復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也就是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提出,抓住了教育的本質要求,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就具體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而言,立德,就是要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大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書中的受訪者都是當年在梁家河與總書記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鄉親和知青,他們生動講述了當年習 近平15歲多到陜北延川農村插隊的七年(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 歷程 : 他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群眾眼里“吃苦耐勞的好后生”,一心讓群眾過上好日 子的領路人。讀了這組系列訪談錄,心潮澎湃,感慨良多,青年習近平身上有我們太多需要學習的地方。結合十八大報告“立德樹人”的要求,我認為從青年習近平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以下幾點。
一、堅定“辦實事”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們所追求的奮斗目標,一個沒有理想信念的人,就像一只無頭蒼蠅,終日忙忙碌碌卻找不到方向。《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中,對習近平的理想信念進行了相關闡述,從書中可以窺見,他的理想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而是在與群眾不斷接觸的過程中,在艱苦生活的打磨下逐漸形成起來的。剛開始來到梁家河時,習近平的父親在文革期間受到“迫害”。因此習近平本人也被扣上“黑幫子弟”的帽子,被歧視,被困在陜北貧窮的山溝里,那時的他,是一個迷茫的十五歲中學生。然而,隨著他逐漸與當地的群眾接觸,了解到了當地是如此的貧窮落后,當地村民的吃飯、飲水、燒柴甚至如廁這些基本的生活條件都非常糟糕,同時當地村民在自家生活條件如此艱苦的情況下,仍然以包容、善良的心對待習近平,并不把他當成“黑幫子弟”來看待,而是覺得他是一個“好后生”,生活上照顧他,勞動時擔心他,這讓習近平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從那時起,解決老百姓的生活難題,“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理想信念便在他心中萌發,正是堅定著這樣的理想信念,才支撐他在艱苦的陜北農村一待就是七年,才使得他在這七年的時間內帶領村民打壩、建沼氣、建立代銷店、創辦鐵業社、打深水井……,一件件惠民成就的取得,全部源自于習近平“為人民做實事”的理想信念。
從青年習近平身上,我們看到追求理想信念不是虛無漂渺的,既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中,又表現在對待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態度中。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學習習近平理想信念,具體說來就是要為學生“辦實事”,如何將每件事情落到實處,真正為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輔導員工作事無巨細,每一絲每一縷都與學生緊緊相關,黨團建設、學風建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心理問題學生疏導、考研就業指導、評優定獎、宿舍管理、安定穩定,等等,“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是輔導員工作的真實寫照。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輔導員所做的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都要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心系學生,對每一位學生的需求高度重視,例如軍訓服裝不合身了、宿舍門開不開了、飯卡丟了、醫保卡不能用了、走錯教室了、證書遺失了、選不了課了等等,無論遇到什么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她)的輔導員。辦事員、勤雜工、保姆、消防員是輔導員經常演的角色。學生的問題無大小,對待學生問題的態度和處理學生問題的能力才最為關鍵。輔導員要“貼近學生實際”,“想實策、辦實事、鼓實勁,不務虛功,不圖虛名”, 堅持從學生利益的角度想問題、拿決策、做工作,帶著對學生的深厚感情,拿出對學生的實際行動,安下心來,俯下身子,切實排解學生的困惑、困難和問題,用心解決學生反映突出的問題,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學生身上,把好事做好,把實事做實,用學生看得見的實際業績取信學生、感動學生、感化學生,讓學生生活舒心、學習用心、工作開心,健康愉快地自由發展。
二、有仁愛之心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書中提到,在對待智力上稍有缺陷的“半憨憨”靈娃時,習近平一直都很和氣,不僅沒有發生過任何矛盾沖突,而且始終笑瞇瞇地對待這個孩子,在梁家河,對貧下中農,對老人、兒童、殘疾孩子,都是一片愛心,真誠相待。在對待自稱是習仲勛衛士的討吃老漢時,他就把身上的錢、陜西省糧票、全國糧票全部都掏光了給他,還把外套也脫下來給了他,在自己身處困境的時候,仍能夠對一位討吃老漢“解衣推食”。在梁家河村民呂侯生右腿患上骨髓炎走投無路向習近平求助的時候,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立即寄給他500元路費讓他到福州治療,并且替他聯系醫院,承擔全部醫療費用。在趙家河進行打壩工作時,有一個社員的腿被砸傷了,在醫生來之前,習近平一直在這個社員家門口等著,既著急又心疼。這一件件事情,無不體現了習近平對人民的仁愛之心。
而作為高校輔導員,同樣應當尊重個體多樣性與差異性,將仁愛之心延伸到每一個學生。我們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生活習慣、家庭背景各不相同。輔導員需要認識和承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存在,并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用愛包容每一個學生。“仁”是一切愛的基礎,只有具有仁愛之心的老師才會培養出仁愛的學生,才會在師生之間形成融洽和諧的關系。輔導員應該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拋棄、不放棄,避免從個人性格好惡出發對待學生,輕率地、隨意地給學生下“標簽式”的結論。
對于一些困難學生要積極引導、主動干預并提供幫助,充分調動潛在的能量,敢于面對碰到的人生難題,主動走出人生低谷;對待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給予他們足夠多的愛;對待情感有困惑或人際交往有困難的學生,要因勢利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告訴他們困難只是暫時的;對待家庭困難學生,要主動為其尋找勤工助學機會,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和學校專門為困難學生開辟的“綠色通道”盡自己最大努力堅決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因貧困失學。
三、認真細致地做思想工作
在擔任梁家河村支書后,習近平在處理家庭之間、鄰里之間、前后生產隊之間,甚至兄弟姐妹之間復雜的矛盾時,能夠認真細致地給村民做思想工作,說服工作,鼓勵大家放下分歧往前看,團結起來,把事情做好。例如,村民根拴有打鐵的手藝,但是發現自己的梁家河打鐵的收入不如文安驛高,所以想走,習近平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談得差不多了,又做通其愛人的工作,使得“八匹騾子也拉不回來”的根拴最終同意留下來,避免了鐵業社的損失。還有一次,村里的“兩個婆姨鬧架了”,見面就罵,隔著溝也罵,隔著路也罵,習近平知道了之后,分別找她們兩個人談話,“不知道談了多少次”,最后,她們兩個不僅不吵架了,關系還好起來了,成了朋友。
首先,輔導員在與學生談心過程中,要使自己盡快進入談心角色,將自己擺 在對方的位置上考慮問題。首先要開好頭,俗語說“萬事開頭難”,談心亦如此。輔導員談心的對象是大學生,他們受高等教育,反映比較靈敏,,他們會用輔導員的第一句話來判斷這一次談心的意圖、價值來決定自己的態度。因此,開好談心的頭,對談心的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還要找準感情的接近點。只有輔導員與學生心靈溝通,才能克服枯燥無味的說教。因此,就要充分重視感情的作用,以情動心。理解學生,對后進學生從感情上給以安慰、理解,做到既不求全責備,也不一味認同,既不冷漠置之, 也不一團和氣,既不放棄鼓勵,又不戴高帽。關心學生,談心應將著眼點放在對學生實施正確疏導和熱情幫助上,用火熱的心去熔化學生心頭塊塊“堅冰”。與學生齊奏心靈的“和弦”。
最后,選擇合適的時機,點到即止。要想使談心取得更好的效果,選擇合適的談心時機也非常重要,正所謂“當其時,一語千金,背其時,一文不值”。當學生對自己所犯錯誤還沒有認識,或者在他們因事痛苦傷感的時候,輔導員就不能馬上找其談心,防止一觸即崩,待其情緒穩定和理智恢復時,再找他們談心,此謂冷處理。達到“春風化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切實肩負起建設富饒綠色幸福新益陽的歷史使命[N].益陽日報.2016-12-11(001).
[2]葉慕安.名將左權的精神財富[N].學習時報.2017-05-29(005).
[3]徐干生.讓“國家記憶”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N].黃岡日報.2017-08-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