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萌
一、書法理論聯系書寫實踐
書法教育本身是一種文化的教育,它包括書法技法、書法史和美學理論。因此,書法教學屬于綜合性學科,目前大部分書法教材偏重于技能的訓練,對于有利于提高學生書法欣賞水平的理論知識較為簡化和滯后。這種學習方法的弊端表現在:學生在實際書寫過程中,甚至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么,不了解這本字帖來自于哪個時代,形成了為了寫字而寫字的現象,最終導致學生對書法課程失去興趣,學習效果較差。因此,在書法教學中,合理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培養讓學生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二、選擇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對字帖本身不感興趣,是幼師專業的部分學生學習書法得不到提高的一大頑疾。在整個書法課程中,學校多會選用單一教材貫穿始終,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單一教材的使用也會讓部分熱愛書寫的學生無法進行進階學習。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應該選擇廣涉名家字帖的教材,展現不同書體的魅力。從書體上來說,幼師生主要學習篆書、隸書、楷書三種書體,尤以楷書為重。草書、行書方面則以欣賞、提高審美能力為學習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字體瘦勁;有的學生字體肥碩。我鼓勵他們在具備一定書寫基礎之后,根據自己的學情和興趣自由選擇字體。總的來說,對于初學書法的幼師生來說,選擇合理有效的教材非常重要。其次,學生在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會產生各自的“書寫定勢”,在明確進一步學習方向之后,即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換帖(教材),以開闊自己的學習視野。但值得注意是:不管學習哪一類字帖(教材)都應做到堅持不懈,切不可好高騖遠。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除了在學習內容和教材選擇上要予以重視以外,書法教學還要遵循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先正書后行草
蘇軾在《東坡集》中提到:“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意思是說:正書是基本功,學習書法首先要學好正書才能接著學習行草書,沒有正書的基礎就學行草書是不可取的。蔡襄也提出:“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因此學習書法如同小孩學步一般,切不可拔苗助長。
(二)先大字后小字
蘇軾曾說“大字難于結密無間,小字難于寬措有余”從這句話來看大小字的都有各自書寫的難度。所謂的先大字后小字不是選擇大字帖而是在練習時先寫大字后縮小,第一是因為學習書法需要對起筆、收筆、點、橫、豎、撇、捺等用筆要表現精妙細微,如果先寫小字很難將這些筆法掌握,只有在大字當中先學會完成各個動作繼而不斷的練習,才能在方寸之間將書法的美展現出來。第二,小字點畫大小有限,習慣寫小字的人不宜放大,而大字較開張,日后縮小較方便。第三,大字容易暴露用筆和結構的不足之處,易于以后的改善和進步,而小字容易遮掩缺點。
(三)先讀帖后臨帖
古人云:“意在筆先”,由此可見“讀帖”比臨帖要重要,因為觀察不到,落于筆尖自然表現不來,只有眼高方能手高。“讀帖”不同于看帖,讀的過程中要動手動腦方能體味其中奧妙。所謂動腦,就是要分析字帖上的點畫、結構和章法,繼而用手指在空中“空臨”,再將所見體現在紙上,這樣更易于反復體會每個字的用筆 。“讀帖”是學習書法的基礎,作為幼師學生,不可能像專業的書法院校每天學習書法,所以更需要我們認真讀帖從而理解字帖為我們的學習減少難題。
再來談一談“臨帖”,第一種是對臨,即將字帖放在于眼前,看一筆寫一筆。第二種為背臨,不看范本,憑印象將所學的字臨寫下來。第三種即意臨,臨寫范本時,忽略一些結構用筆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四、先點畫再結構再章法
趙孟頫曾說:“用筆千古不易,結構因時相傳”,就是說結構每個時代隨著審美的不同會有所變化,而用筆是千古不變的,由此可見用筆的重要性,如果只把字寫漂亮而基本筆畫用筆不對也就脫離了書法的實際意義。學習書法一般都是先從楷書基本筆畫學起,即點、橫、豎、撇、捺、鉤、折等。把筆畫寫好進而練整個字形,就是結構,把每個字的結構把握好才能將字與字進行組合布局,形成章法。一般學習書法的規律:練楷書先練基本筆畫;再練筆畫順序;三練偏旁部首;四練字形結構;五練分行布局。
當然這是目前大多數學習書法的過程,每個人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個人學習技巧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一貫而論。
五、先專一后博涉
孫過庭在書譜中強調:“雖專攻小劣,而博涉多優”,意思是學習書法要廣泛涉及,這里的博涉并非是初學時期同時學習很多書體,而是在有一定基礎的之后采眾家之所長。
六、修身養性
清代劉熙載說:“筆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意思是筆墨即性情,明末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論書如論相,觀書如觀人。”意思是書法作品體現人品,這就要求學書者有一定的道德情操修養,它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學校德育和學生修身養性的良好方式。
中職幼師專業書法課程不僅僅是培養中職生書寫技能的課程,更是德育、智育、美育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作為書法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從教學實踐中積累教學經驗,總結出更多科學、有效的教學理論,在未來的教學之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