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媽

《楚天都市報》記者今年3月向教育部記者提了個問題:“我們關注到一個現象,現在的小學放學時間越來越早了,有的小學甚至下午三點半就放學了,這個時間對家長接送孩子是一大難題,請問家長們的困擾如何解決?”教育部長的回應再次將中小學減負問題推向輿論高潮。一篇題為《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我問女兒:“如果你回到小學的話,愿意每天早點放學嗎?”她想了想,說:“不知道。我覺得學校也挺有意思的。”“那你現在希望每天早點放學嗎?”“早點放學干嘛?反正都要做那么多事情,早放學就回家做,晚放學就在學校做完,有什么區別嗎?好像在學校效率更高一點。”
自從上了國際高中之后,三三更忙了。很多人都覺得國際學校的孩子應該比體制內的孩子輕松多了,因為少了很多學業上的壓力,而且作業更少,實際上是這樣嗎?一位國際小學的老師說,他們學校有孩子佩戴運動手環,記錄的結果顯示孩子每天在學校的步數都超過一萬步—意味著有很大的運動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活動,花樣翻新的小組合作與競賽,以及不讀書破萬卷就很難拿高分的作業與練習。沒錯,他們不用重復抄寫一遍遍的生詞,不用做一張又一張卷子,單純從功課角度而言,這些壓力是小了,但成長需要學習,團隊合作需要通過活動一次次磨練,在人際關系與綜合素質方面,他們的壓力更大,更需要多方面的鍛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體制內孩子們面對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一次性考試,不允許出錯,所以家長與老師都會千叮嚀萬囑咐,甚至貼身盯人式陪伴。在這樣的“監督”下,不少孩子漸漸喪失了獨立學習的自主性,變成被推著走的考試機器。國際學校的考試體系往往更加人性化,期末成績要綜合平時作業、課堂表現、階段考試和大考的各項分數。萬一孩子在哪個環節沒有做好,還有彌補的機會。老師們對學生的管理方式也更加寬松,讓他們自主學習與管理時間。那些由“被要求”“被管理”而產生的壓力得到紓解,從而激發了孩子們自我要求的提升,讓他們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自己給自己加壓,兼顧課內學習和課外興趣以及各種活動參與。
說了這么多,我并不是推薦大家都去讀國際學校,公立學校也有非常好的管理模式。我只是想通過這樣的對比勸慰焦慮的家長們,學校幾點鐘放學和什么時候考試、留多少作業都不是某個家長能夠改變的。我們可以選擇的是面對“加壓”或者“減負”時的態度。如果在學校壓力劇增的時候,爸爸媽媽還繼續給孩子加壓,甚至布置更多功課,這無異于雪上加霜。沒有哪次考試可以真正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即便是高考也是一樣。每個人的命運地圖是在一次次十字路口的選擇中畫好的,哪怕這次選擇的結果沒有你計劃中理想,前方還有無數個路口可以修正前進的方向。
如果學校減負,可是考試制度不變怎么辦呢?這個問題對每個孩子而言沒有統一答案。自學能力強的孩子可以選擇在家學習,自控能力弱的孩子可以選擇外援的支持。但無論哪種孩子,都要漸漸學會自我管理與時間規劃,家長也要在這方面給孩子們以及時指導和幫助。考試成績可以不重要,但學習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卻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最后,我想借用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句名言送給家長和孩子們:“學習這件事不在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加壓或減負可能由別人說了算,但每個人的生活卻是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