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索了一種新型的兒童成長資源——心理童話。本文認為基于時代對培養人的導向的要求,基于時尚文化的認同,基于生命教育和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迫切需要,心理童話有了充分的探討必要。因為兒童充滿著對世界的泛靈感;童話的非現實性符合兒童的想象力;童話中夸張與擬人的表現形式符合兒童的心理等,使得童話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征。童話心理學是滋養心理童話的土壤。文中引用筆者自身創作心理童話,通過解析,說明其促進兒童引導人們進行自我療愈,激發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等。通過實踐示例,說明心理童話是可以適用于教育中的。
親愛的讀者,當你去中國知網檢索“心理童話”相關的文章時,其結果基本是一無所獲。筆者在此和您交流的算是一個古老而新奇的話題。
心理童話(Psychological fairy tales)是以童話的形式來描述和表達人的心理狀態,促使人們覺察心理自我并能對其進行積極建構和完善的作品。它是一種創新的體裁,是文學和心理學交融而誕生的。它使用一些超越現實而貼近內心世界的心理意像和心理對話來引導讀者探索心理成長。一些心理童話作品可以用教育戲劇和一人一故事中的某些元素等較生動、有趣的形式融入到教育教學中。
2016年開始,無智老師陸續出版了《嘿,小孩兒——青少年積極心理成長之路》等一些心理童話書,并在一些刊物發表了心理童話故事和心理童話詩歌。隨后其生命教育研究團隊的張樺、吳憶軍、李小燕、劉晨等一批老師先后將心理童話運用于教育教學和心理童話劇中,這些課在一些教學研討會和展示課中獲得了創新的好評。心理童話這種新型的體裁,得到《華夏教師》刊物的關注,給與學術推介和宣傳。
一、為什么在當下討論“心理童話”這種比較新穎的體裁
心理童話——這種比較新穎的教育體裁,它迎合了時代文化的背景而誕生的。這枚種子,它剛好遇到了自己的土壤,它在無人關注的地界,悄悄發芽。
(一)基于時代對培養人的導向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第一個就是人文底蘊。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學校美育高度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在“大美育觀”下,學校應該怎樣落實國家政策,如何探索更多的美育渠道,建構更加豐厚的文化精神資源,這是當下教育的使命和時代的呼喚。
我們如何發掘多元的作品來對兒童進行美育,如何尋找更適合童心的作品,促進兒童人文素養的提升,時代發出了種種召喚的信息。
(二)基于時尚文化的認同
“回歸童年,返璞歸真”已經成為時代的文化時尚。Normcore被稱為2014年的網絡文化基因。這面大旗由紐約時尚預報機構K-Hole率先舉起,該公司發布的報告包含Normcore這個狂吸眼球的概念。隨著返璞歸真的文化,童心,萌情等元素隨之而被大眾珍愛。所以這也是比遺忘任何時代更容易讓人們追求童話的時代。
(三)基于生命教育和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迫切需要
大眾文化里,“空心人”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缺乏意義感,缺乏終極關懷,缺乏積極的品質,不是兒童成長中的個例。珍愛生命成為了教育的重要話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成為了學校文化的主流。這些內容無法用傳統的灌輸雞湯來實現。像吸鐵石能吸住那些散漫的碎鐵屑一樣,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能進入兒童內心,給兒童生命點燈的一種資源。它讓我們懷念我們小時候讀過的童話,我們往往記不住多少口號和座右銘,我們卻能把某個童話的畫面和角色融入到潛意識的心房里。童話從存在那天開始,就散發著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二、為什么說童話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征
(一)兒童充滿著對世界的泛靈感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關于兒童思維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兒童的心理十分有趣,兒童總是賦予世界萬物以心理的特征。兒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樣現實,他們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體、精神現實不分的狀態。在成年人看來無生命的存在,在兒童眼里是有意識的,有感受和有情義的,這就是“泛靈”,皮亞杰把這一現象稱為兒童的“萬物有靈論”。
(二)童話的非現實性符合兒童的想象力
兒童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還不可能真正進入社會生活,但他們卻以“想像”的方式“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體驗社會中的角色,想像使他們對這個世界隨心所欲地改變。童話中可能是人世間沒有的虛幻場景,它創造的一切是和現實不能對等的,童話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想象。所有在大人眼里光怪陸離、稀奇古怪情節,對于孩子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
(三)童話中夸張與擬人的表現形式符合兒童的心理
童話的語言張力很大,它把“說大話”當做最正當的事情。如:《大林和小林》中,二百個狐貍先生侍候大林吃飯的情節是多么絕妙、多么的夸張啊!兒童之所以對童話著迷,是因為童話中有太多夸張。在童話中,他們簡單的思維可以得到任意的馳騁。
三、心理童話的基礎或淵源是什么
心理童話作為專門的體裁,實不多見。而它的基礎或土壤卻是可以追蹤。20世紀中葉以來,一些臨床心理分析學家運用精神分析學對童話進行探討,形成了獨特的童話心理學。童話心理學是心理學和兒童文學的跨學科交叉,它開拓了童話研究的領域。
(一)童話心理學——滋養心理童話的土壤
如果說童話是一個廣袤的大家族,它囊括了各種各樣的童話創作級研究,以心理分析為基礎的童話心理學是很獨特的一脈。
童話心理學的代表人物B·貝特爾海姆。B·貝特爾海姆1903年生于維也納,他一生致力于有關孤僻和內向兒童的研究。在長期的理論究和臨床心理治療中,他驚奇地發現,文學最適合于培育兒童的心智,文學能夠使兒童獲得尋找生活意義的能力和賦予生活更多意義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他從接受美學的角度探尋童話的形成與特點,用精神分析方法探討童話的魅力及其表現藝術,形成了獨特的童話心理學。其在美國出版的《童話世界與童心世界》是童話心理分析的經典性、代表性著作。
(二)心理童話的誕生——一朵美麗的童葩
美國的琳達·湯普森博士(Dr. Linda Thomson),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美國醫學催眠學會主席。她深入研究兒童的心理世界,將數十年的心理臨床實踐經驗融入了創作的心理童話中。她寫出了《湯普森心理童話藥書》。此書出版后,立即風靡美國,湯普森博士因此晉升為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這本書被評價為在心理學界前無古人的、暫無來者的作品,它是充滿開辟性的書,它是兒童文學和心理治療的創造性結合融合的產物。
四、創作心理童話,促進兒童心理成長
近年來,筆者堅持探索和創作心理童話,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刊物,連續刊發很多短小的心理童話繪本故事;在《童話世界》《今日教育》等刊物陸續刊發心理童話。2017年化工出版社出版的《嘿,小孩兒》一書中則集中了7個心理童話。這些童話,從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生命的三大關系來敘寫心理童話。有的是引導兒童自我療愈的,有的是激發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它們完全出自作者的個人探索,充滿催眠一般的語言。
(一)創作心理童話,引導人們進行自我療愈
以筆者撰寫的“貓在說”為例1,它充滿了療愈味道。例如:
貓說:“主人,你是說地下車庫里工作的人,為什么看不見陽光,還很快樂?我問過,他心里有個相冊,裝滿了地面上的美麗。他說:人啊,只有看不見的時候,才能有足夠的耐心去細細品味美好的一切呢。”
這樣的言語運用一只大貓說出來,其傳遞了一種積極的心念。這是一只怎樣的大貓呢?
它說:“主人,如果你一定要走到清冷的森林里,還是我先用身體把那棵樹捂熱吧,這樣你再靠上去,一定暖和些。” 這是一只有趣的貓咪。
這樣的言語有時候就是一種鏡像言語。就像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所表達,人對于自我的探索是通過“鏡中我”來完成的。最初的研究對象是嬰兒,在語言產生前,他們通過鏡子中的影像獲得最初的自我概念。筆者在這個作品的創作中,不斷改變一個人消極的自我,孤獨的自我鏡像,而是讓一只溫暖的靈物成為自我的一部分。不僅如此,我努力召喚出讀者的自主意識。例如:
“主人,讓我給你唱歌吧。聽完這只歌,你就會打開快樂的門了。只是,我需要你的歌詞……它是什么呢?”。
這句話融化了“主人”的內心,激發主人積極的思維。筆者用了多個心理隱喻連續發出對主人的安慰信號。
【作品解析】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內心都有很多個自我。有一個自我是善于寬慰自己的,是對自己總說貼心話的。這樣的作品就是引導我們“注視”這個自我的存在,使得心理由單薄到豐厚,生命有力量。
(二)創作心理童話,激發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
24項積極心理品質的第9項是熱情。含義包括,做每件事情都帶著激情和靈感,認為生命是令人激動的,值得珍惜的,反復品味的……很容易走入別人生命的深處。筆者創作了以下心理童話來啟發兒童。
神奇的琥珀
從前,有一個琥珀,它長在一座房子的屋頂,被一只神秘的藍眼睛貓咪守護著。每當夜晚的時候,就發出神奇的光。 有個老成的人來到房檐下,他的面孔很蒼白,估計已經很久都沒有微笑了。琥珀從房頂上跳下來,他把自己變作一只搖籃,它熱情地說:
“快把你的心放在我這里吧,我來給你搖一搖,讓你像個小嬰兒……”
老成的人真的那樣做了,他體味到了自己剛剛來到這個世界時,被擁抱的感覺,他的心有點溫暖了。臨走的時候,他把黑色的帽子掛在了房子旁邊的樹上。
有個憂愁的人來到房檐下,他的眉頭緊皺,估計他很久都沒有開心過了。琥珀從房頂上跳下來,它把自己掛在倒垂的柳樹葉子上,并變作一個口訣。它熱情地說:“快來到這棵樹下吧,跟著我說50遍,你的心就會長滿薔薇花,一切都很好呢……”
憂愁的人真的那樣做了,他體味到了自己快樂時的那種感覺,他的心開始融化了。臨走的時候,他把自己藍色的圍脖放在了房子的窗臺上。
一個緊張的人來到了屋檐下,他的手指在發抖,他越命令自己別緊張,就更加緊張起來。琥珀從房頂上跳下來,它變作了一株房前院子里的向日葵。它說:“快聞聞金黃色的花瓣味道吧,如果你閉上眼睛聞,就有陽光順著你的鼻孔爬到你的細胞里。那樣,你就很放松了呢……”
緊張的人真的那樣做了,他體味到了久違了的舒適感,好像小時候,站在一個彩色的小格子地毯上,跳舞那樣舒適呢。臨走的時候,他把紫色的手套放到了房子的大門上。
有一個恐懼的人來到了屋檐下,他好像遇見什么都害怕。琥珀干脆從房頂上跳下來,它把自己也變作了恐懼,是比那個恐懼的人更大的恐懼。
恐懼的人問道:“你為什么比我還恐懼呢?”說著,恐懼的人就感覺自己有了同類,并且也不那樣恐懼了。
恐懼的人幫著有更大恐懼的人脫掉恐懼的表情,他用催眠一般的語氣說:“你在心里想著一個熟悉的景色,然后你就一直撫摸那個景色,你感覺自己就是那個景色的一部分……”說著,他自己的恐懼就不見了。
當恐懼的人離開的時候,他把黑色的頭套放在了院子里稻草人的頭頂上。
……
這只神奇的琥珀一生遇到了很多很多的人。
如果你遇到了這只琥珀,請你輕輕地拿起它,閉上一只眼睛,睜開一只眼睛,專注地看著它。你一定會看到它里面有黑色的帽子,有藍色的圍脖,有紫色的手套,有黑色的頭套……
它在一座房子的屋頂上,被一只神秘的藍眼睛的貓咪守護著,每當夜晚的時候,就發出神奇的光。
嗯,這是一只神奇的琥珀。
【作品解析】
《神奇的琥珀》其對“熱情”品質的引導,以一個琥珀的助人經歷為隱喻。
這首心理童話是對生命中那個“深在我”的熱情關照,這里的“深在我”是在生命深處,可能被忽略的我,筆者反復呼喚其出來,散發著溫暖的光。這首心理童話運用了離奇的想象,讀著讀著,你就會感覺到生命是令人激動的,值得珍惜的,反復品味的……
(三)創作心理童話,引導人們珍愛童心
心理童話有時候可以運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下的這首心理童話詩歌,它創造一些意境,運用擬人化的方式,有趣地促使兒童和大人覺察童心的美好,珍惜童心。
童心是個大禮堂
禮堂頂上的小草帽飛啊飛
她一邊唱歌一邊飛
它遇到了禮堂門口的小男孩兒
你烏拉烏拉在唱啥
里面大人們在開會
有人演講有人在打瞌兒
有人崇拜一個人
有人內心像堵墻
有人內心有條河
有人心里不開花
有人在楠木樹叢前吹喇叭
小草帽聽得笑咯咯
它單腳站在小男孩頭頂上
它一邊旋轉一邊唱歌兒
小男孩兒跟它溜走啦
去找田野那邊的祖母去
祖母的皺紋好悠長
祖母問禮堂里面在干啥
小男孩兒和草帽齊聲說
有人演講有人在打瞌兒
有人崇拜一個人
有人內心像堵墻
有人內心有條河
有人心里不開花
有人在楠木樹叢前吹喇叭
祖母聽著笑彎了腰
她用手指著小男孩兒的身后面
有個巨大的人兒在偷聽
原來大禮堂悄悄跟來了
它沙啞著嗓子對小男孩說
童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禮堂
現在我們換換吧
草帽連喊 變變變
小男孩變成藍天深處的大禮堂
小草帽在里面飛啊飛
老祖母在里面笑啊笑
全世界的花朵在里面舞蹈啊
而大禮堂呢 它自己變作了小男孩兒
他在演講呢 他的聲音啊
翠綠 翠綠了整個大禮堂
心理童話關注的不是事物的“可能性”(possibility),而是內心的“愿望滿足性”這樣的心理童話詩歌,有催眠一般的韻律,讓我們的心柔軟和沉浸在童心之中。
筆者用各種方式來撰寫心理童話。在這個忙碌的時代,筆者追求短小的作品篇幅;不拘一格的角色,在作品里發出呢喃的聲音。
【教學設計】
第一,教育戲劇搭建空間:兒童可以用自己的身體姿態表現禮堂、小草帽、小男孩兒、大人、內心的墻壁、內心的河、內心的花朵、老祖母等角色……充分體驗,人內心世界里的各種感受和情緒的存在狀態。(在這里,可以使用故事魔法棒的方式,老師一邊逐句讀出來,學生們紛紛走下座位扮演心理詩歌中的情境……)
第二,配音吟誦:體味童心和大人內心里不同的地方。
第三,分享感悟:回憶一個你所經歷過的具體的情境,童心是什么?
第四:墻上的畫:小組合作,畫出你們心目中的童心并分享。
第五:肺腑之言:親愛的孩子,你想對童心說什么?
在功利主義教育下,我們的兒童過早成為“小大人”。希望用教學喚回本該屬于他們的童心。
這則心理童話,和一般的童話不同,它充滿著內心的畫面和心理的感受,是內心的心理意像在游動著,使得我們反復觸摸“童心”以及思考“童心”的問題。
五、心理童話在教育中的運用
筆者創作的心理童話不斷被老師們運用在教育教學中。
(一)《城堡》主題教學——心理童話的運用
《每個人都是公主》的心理童話是引導兒童自我悅納的。我的《嘿,小孩兒》書中的第一個童話故事。
認同(idenitifcaiton)是心理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所謂認同,指人通過對外部對象的認知或覺察而自覺不自覺地力求與之等同,并因而把該對象的某些特點納人到自己的性格、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之中。2“自我認同”則是“人的內在性認同,是一種內在化過程和內在深度感。是個人依據個人經歷所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是對人的主體性問題的思考和把握”3簡要地說,“自我認同”是人對于自我身份感的確認,是人關于“我是誰”、“我將會變成什么”、“我與我之外的對象有什么不同”等問題的追問。
2017年10月,北京市府城胡同小學朝陽學校劉晨老師用《每個人都是公主》,做了一節生動的心理童話課。她引導學生用肢體搭建了心理童話里的城堡,并選出一個角色做公主……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家庭出身悅納。這節課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評。
2017年12月1日,在芳草地國際學校,北京市課程中心組織了一節以我的心理童話為教學資源的教育戲劇課,主題是貼近學生生活,萃取審美情趣。她運用一人一故事的元素創新了教學,獲得了好評。授課者張樺老師。
(二)《露西的河道》《讓過去的過去》——心理童話戲劇專場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生命教育的先進教師吳憶軍,長期從事生命教育實踐研究,她用筆者的《露西的河道》《讓過去的過去》兩個心理童話故事再次創編為戲劇。
《露西的河道》引導兒童看到自己內部的心理狀態,從焦慮中走出來……它描述了人焦慮狀態下內在心理世界的意像。
《讓過去的過去》是一篇關于生死離別的心理童話,引導兒童處理分離的情緒;這篇心理童話直接指向分離焦慮,用諸多心理意像和情境撫摸和撫慰兒童的悲傷。在排練和演出中,一個角色令人感動。有一個學生在演出某個角色之前是一個伙伴們眼中霸道的女生,但在角色的演出中,她乖順地陪伴主人,溫柔地表達對主人的關心……演著演著,她自己發生了變化,她不在是那個霸道的女生……這些都在老師們和同學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對學生們采訪中,學生們表示這些作品內容深刻,對生命甚至是生和死都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思考。
(三)心理童話詩在學校文化研究中的運用
北京市朝陽區八里莊中心小學,在北師大的高參小項目中開發了童謠踐行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作為課題的指導者之一,本人創作的心理童話詩歌被項目組選中,并由北師大藝術學院老師作曲編排為學生們表達性成長的體操。例如:
風兒風兒慢慢吹
黃昏的原野輕聲唱
大海里的泡沫靠岸聽
鳥兒鳥兒快快飛
沉甸甸的向日葵睡著啦
風兒風兒慢慢吹
有個少年推開了窗兒
流浪的陽光好溫柔
無限的世界停泊著一顆心
兒童自己就是“天生的心理童話作家”。比喻、擬人在兒童那里不是一種修辭方法,而是他們說話的方式。心理童話應該成為一種被重視、被促進的一種寫作方式,并鼓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適用。事實證明,不僅創作心理童話,還是應用心理童話于教育教學中,心理童話都有其適用性和價值。
心理童話的春天到來了!
參考文獻
[1]《就這么晴朗》張群智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3月
[2]馮川:《文學與心理學》第143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參見王成兵:《當代認同危機的人學解讀》第16、巧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介紹
筆名無智。原名張群智,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知名刊物的專欄作者。所著的系列積極心理童話對于兒童心理成長具有創新的意義和價值,獲得廣大讀者和心理老師們的好評。其作品文圖均為自己原創,內容和形式獨特、新穎。在創作領域,堪稱將心理學、文學、生命教育及繪畫表達創新融合的代表。
多年來,連續承擔生命教育、積極心理學、繪本和教育戲劇等領域的研究課題,以豐富、新穎、生動的形式引導人們積極地生活。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