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琪 岳艷春
摘要:初二階段的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會比較緊張,學生很“叛逆”,讓許多老師和家長都很頭疼。為了解決上述青春期的問題,七初二1班作為學校心理班會的試點班級,在班主任和心理老師的指導下,面向學生和家長,成功開展了一系列的心理成長課,并受到了同學們和家長積極反饋。家長也提出了對孩子逆反問題的困惑和求助需求。
關鍵詞:心理成長;逆反;初二現象;家校共育
一、設計思路
(一)理論建構:收集學術界有關逆反心理的研究文獻。
中學階段是逆反心理的高發期,逆反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徐峰,2012)。有研究認為逆反心理是個體的思維觀念、主觀需求與客觀環境相悖時產生的對立情緒或失常心理,其發生包括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首先是特定客觀環境或外部信息的某些內容引起個體注意,其次個體將接受到的外部信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如知識體系、思維模式以及態度價值加以比較,如果外部信息與個體已有的的認知結構一致,個體就會做出順從或接受的選擇;如果客觀環境和外部信息與已有思想觀念不一致,那么個體就會產生抵制和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由特殊的思維方式產生的心理狀態,其構成要素主要表現為認知結構、情感意向和行為反應。其中,認知結構是個體逆反心理是否產生的基礎,它在逆反的形成和實施過程中起準備和導向作用(趙恒春,2015)。
(二)心理班會:情景再現,引導學生認識并了解逆反的心理機制。
(三)家長調查:收集家庭中孩子逆反的主要表現,匯聚整理成主要幾類實際案例。
(四)交給班級學生進行討論,分組討論案例中逆反發生的原因以及從學生和家長方面的應該之策。
(五)親子對話:學生代表向家長反饋討論的結果。
(六)家長會:家長分享聽后的感受。
(七)教師總結提示逆反發生的機制以及給家長提供合理化的建議。
二、活動目標
(一)為親子之間搭建溝通橋梁,通過孩子與父母對話的方式對”逆反“心理出現的原因、表現及應對之策進行探討,幫助家長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學習與孩子的溝通之道;
(二)在一定程度上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及運用效果,激發學生自主管理的參與意識。
三、活動過程
(一)第一節心理班會課——認識“逆反”
1.觀看錄像,感知逆反心理
課上回放一段錄像,喚起學生對事件發生時的記憶。這件事的經過如下:
然后,教師順勢提出問題:“從這個視頻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需要注意的是,請大家不要用是非對錯來評判錄像中學生的所作所為。”由于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學生很容易對事件中的學生加以評判,對G同學破壞班規的行為加以評論。所以,需要引導學生從關注事件的結果轉變為事件的過程。這時候,教師可以追問“如果時間可以倒退回去,如何做能夠避免矛盾的發生呢?”在學生的回答中,“冷靜”“心平氣和”等詞語居多。說明他們認識到消極情緒會對人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最后,教師加以引導:“這種心理多表現為與班干部、家長、老師等長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是初二階段很多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這種消極情緒現在很常見,比如被老師罰抄寫作業,很多人會表現出畏懼或厭煩的情緒,最后在行為上表現為拖延或拒交,這就是逆反。”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進一步補充有關逆反的定義和心理活動機制,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認識逆反的心理,其心理機制如下:
2.創設情景,體驗逆反心理
不僅從理論上加以解析,更要讓學生通過情境模擬的實踐活動去體驗逆反。教師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鼓勵現場模擬。因為話題很貼近生活實際,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很多學生都愿意“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有一組進行了現場演繹。他們模擬做眼保健操時的場景,主要是班干部在監督普通同學做眼保健操時發生的矛盾,遇到同學不服從的情況。但學生的交流也止于此,沒有進一步思考如果發生類似事件該如何應對。
3.分組討論,化解逆反心理
進而,教師可以引導小組就此話題進行深度探究。其中,有一組分享了編排戲劇節的故事。由于參加學校組織的青歌賽活動要犧牲個人午休的時間,所以很多學生不積極配合,經常遲到早退,排練不認真也不主動。為此,文藝委員很是頭疼,經常會因排練的問題而發生爭吵。表面上,是這些同學不想參加活動,實質上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在班級里的重要地位,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讓他們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就不會引起刺激他們逆反情緒的情境。
4.回顧分享,交流學習體會
教師總結:所以當我們產生逆反情緒時,首先冷靜下來,告訴自己當下有什么發生了,嘗試去接納逆反。然后,反思當……時候,發生了什么,我感到……因為……。最后,調整自己的認知,我認為……真的對么?通過這節課,我也收獲很多。以前組織青歌賽時,我很不了解為什么你們當中的一些同學總是不配合,甚至還批評這些同學。現在,我明白了這些同學的想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班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回去以后,希望每位同學將今天課上的學習收獲和感受及時記錄下來。
(二)第二節心理班會課——“我們的心事你們不懂”
1.課前征集家長關心的親子話題
上課前,教師以班主任的身份向家長群里下發有關青春期學生逆反行為的調查問卷,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家長眼中學生的逆反行為及其表現;二是遇到此類問題家長的應對辦法。通過問卷星一共回收有效問卷64份,其中,家長最關心的話題整理如下
(1)問題一:“不愛說話,不表達,有秘密也不想和家長說”。
(2)問題二:“頂嘴,總是先否定大人的看法,言語不敬,好像自己什么都懂”。
(3)問題三:“癡迷手機,游戲,網絡小說,不喜歡和家人一起外出”。
(4)問題四:“做事拖延,磨蹭,效率低下”。
(5)問題五:“對家長的勸告和建議無動于衷,依然我行我素”。
(6)問題六:“不讓過問與學習有關的任何事情”。
(7)問題七:“孩子氣十足,過分關注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8)問題八:“學習無動力,不思進取”。
而面對上述幾種典型的逆反表現,大部分家長采取的辦法是“冷處理”,等孩子冷靜下來,擺事實講道理,行不通就懲罰,還是不聽就不管了,任由其發展。由此可見,這一時期,家長和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特別是期中考試之后,很多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更是畏懼即將到來的家長會,害怕面對家長的問責和質疑而沉默寡言。因此,迫切需要教師為親子溝通和交流提供有效的途徑和渠道,成為二者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2.課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剛好期中考試的作文題目是《距離》,很多學生寫到了心靈距離的遠和近,于是教師以組織主題班會的形式,將家長提出的問題反饋到學生這里。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就逆反行為發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進行熱烈的探討,由于問題是來源于生活實際的,很多學生有話可說,甚至在匯報的過程中,還進行了情境再現,基本還原了逆反行為發生的情境。
3.回顧總結,交流感受
最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派學生代表總結本次課的收獲和體會,在解決措施方面,學生能夠從自身和家長的角度進行分析,冷靜地處理雙方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堂班會課結束以后,有家長反饋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發生了變化,以前不愛聽家長的意見和看法,現在能夠傾聽來自家長的意見了,變得更加成熟了。
(三)第三節期中家長會——“如何化解由逆反心理引發的親子沖突”
1.家長閱讀學生所寫的家長信
期中家長會開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好自己想說的話,以書信的方式留給家長看。幾乎每個學生都會認認真真地完成這項作業,連信封都要好好裝飾一下,足見孩子們的用心。當家長看到這份情意滿滿的書信時,對孩子成績的失望和不滿的情緒也會降低。
2.學生代表分享逆反的典型案例
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代表將課上所討論的結果在家長會做分享。在選擇學生代表時最好邀請那些平時很少發言的或是成績不靠前的學生發言,鼓勵他們在家長會進行展示,可以極大地帶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其的自信心。
3. 家長代表分享聽課的感受
最后,教師可以讓在場的家長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聽課感受,有家長感言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理去才是最重要的,關注學習過程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如果過程監控不好,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而學習成績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學生的生活能力更為重要。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學會和孩子平等的對話,給孩子一些自主權利,而不是步步緊逼,唯分數論。
四、教學反思
由于是首次開展以心理成長為話題的班會課,需要班主任老師先做好角色轉換,明確自己是一個不作評價的心理老師而非學科老師,不能從是非對錯的角度來加以評判學生的行為。情緒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卻沒有對錯之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接納逆反等消極情緒,從而調整好自己的認知,以免出現抵抗、拖延等不良情緒的行為。
第二,心理成長的話題最好從班級最近發生的事件入手,具有及時性和普遍性,能夠高效解決班級里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又不同于普通的班會課。教師要從心理學角度,針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提供一些心理方面的指導和建議,而不要上成“教育課”或是“思品課”,從而失去了心理成長課的意義。案例最好是來自于班上真實發生的事例,教師可以征求當事人的意見。
比如G同學的案例很符合“逆反”這一事件的特點。所以,老師提出征求G同學的意見,以他的個案為例,導入逆反的話題。不過,老師要再三強調一定要保護好當事人,不要讓他受到是非評價的攻擊。同時,也要明確班主任與心理老師的角色轉化。先安撫他的情緒,等到G同學已經完全恢復了心態后,老師對他說:“現在我們放下對與錯的評判,讓時間倒流,回到事情發生最初的時候,反思這件事為何會發生。”其實,教師是帶著他一起回顧所發生的事件,尋找心理的內在動因。G同學還沉浸在認錯的過程中,于是教師跟他說:“但時間無法倒流,這次事件的后果已經產生了——影響了全班自習課的效果。不過,我們可以事后進行一些補救工作。現在有個機會,能否把這件事作為明天心理班會上所討論的素材,讓所有人都從中受益?”G同學就欣然接受了這一邀約,而且非常積極主動。
第二天的心理班會,教師就以G同學的案例為例,開展小組討論,并進行情景模擬,由理論過渡到實踐,比如在做眼保健操時,面對班干部的管理,普通同學不配合,這種情況下,如何化解矛盾。又比如,班委在組織戲劇節表演時,有些演員經常缺席,這種情況如何處理?
同學們通過頭腦風暴,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了如果讓這些不配合的同學認識到自己在班級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也許就能激發起參與活動的意識。
第三,心理成長班會是首次嘗試,但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比如不愛背書的學生,能夠自覺留下來讓老師檢查背書情況。比如平時很頭疼的衛生問題,從衛生部長到值日生,都能夠積極履行自己的職責,認真完成值日工作,地面干凈整潔。而且自習課的紀律有了較大的提升,雖然也有小聲討論,但沒有人大聲喧嘩了。由此可見,這種心理課程還是很必要的。
最后,逆反心理的產生是雙向的,在教育過程中,家長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不僅要學生明白逆反心理的發生機制,也要讓家長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教師的工作是為二者搭建有效的溝通渠道和途徑。逆反心理并不是非健康的情緒,但會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教師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家校共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和途徑。
參考文獻
[1]徐峰.德育過程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2(2):13-14.
[2]趙恒春.從分離-個體化理論看青少年逆反現象[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5(15):39-42.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