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摘要:數學中的“畫中話”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用簡單的圖形把題目的意思表示出來一種學習方法。“畫中話”畫數學的學習方法直觀形象,而且在教學中使用方便,適合低段數學教學。學生能從“畫中話”的數學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以及解決問題;學生在“畫中話”的畫數學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欣賞到了數學的美……
關鍵詞:畫中話;畫數學;數學化;思維
我的困惑:
現象一:低年級時許多孩子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有時會不明白老師說什么;有時候題目看了很多遍還是不明白意思;問他是怎么想的,支吾了半天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我一直為這件事頭疼,到底是孩子年齡太小,他們只有這點水平?還是自己的教學方法不當呢?請教了同事,他們也有這樣的困惑,回答是:好象每屆孩子都是這樣,老師也沒辦法,這正是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只能遵循孩子的年領特點順其自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現象自然會消失的。
現象二:低年級數學的教學中常常用到學具,學具的操作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算理,形成概念等。可是真正實施起來卻有很多困難,原因是在目前的大班額教學中,如果是用學具操作的話就很難控制課堂的次序;其二,由于學具操作需要較多的時間,在交流時又不容易進行比較,因此很多時候是學生按照老師說的一步一步操作,教學過程就變成了為了操作而操作。基于這些原因,很多教低年級的老師雖然知道學具的好處,可是在平時教學中用的卻很少,很多時候是老師用教具操作而學生僅僅是觀察,這樣做學生雖然能明白一些算理、概念等,但是學生的思維卻被束縛,只按照老師的演示在思考接受,沒能真正參與到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來。
偶然發現:
一次,我在一本數學的教育叢書發現名師低年級的數學課堂是這樣的,他們用的是新課程下的新教材,通過自己跟名師的學習,我的教學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文字看出,班級中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很多,課堂也民主。有一次,老師請一個學生說想法,他說著說著就跑到黑板前邊畫邊講起來,他的畫很稚嫩可是卻能把他的想法形象地表示了出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了這個意外的插曲,我不禁思考——能否讓學生用畫中話“畫數學”的方法來解決我的困惑呢?因為把數學畫出來不僅直觀形象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而且剛好可以彌補用數學學具的缺點。
我開始研究——在數學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利用畫中話來“畫數學”?如何才能讓“畫數學”中的話發揮更大的功效?
我的觀察:
畫中話的“畫數學”就是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把題目的意思用簡單的圖形畫出來,或者學生把自己的思維過程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出來的一種學習方式,也就是圖畫中的語言。 那么“畫數學”到底應該怎樣畫?又在什么時候“畫”呢?這些答案我都從名師的課堂找到了答案。下面我就談一談我崇拜名師的具體做法:
一、在學生理解困難時
[案例]
低年級的解決問題中有這樣一道思考題: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和練習中,已經形成了這樣的一個觀點——求一共有多少就是用加法,所以當他們拿到這一題時,想當然地列出了算式“9+5=14”。教學時,我問了孩子們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這個“我”有沒有包括到到9和5中去,然后讓他們討論如何解決,最后匯報講解。這樣的一個過程下來,只有十幾個孩子理解,后來我又講了兩遍,理解的孩子雖然多了,可是換了一道類似的題:從前數起我排在第9個,從后數起我排在第5個。這列隊伍一共有幾個?大部分學生又習慣地用9+5+1=15。怎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呢?名師想到了“畫一畫”這一方法,就提出“你能用兩種不同的圖形表示‘我和其它人,把這兩列隊伍畫出來嗎?”學生們很快地就畫出類似了這樣的圖:匯報時,名師讓學生把兩副圖進行比較,讓學生在辨析中進一步理解了題目的意思,明白了什么時候“我”是沒有數的,什么時候“我”是重復數的。最后還告訴學生“畫畫”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數學的方法,當我們看不懂題目時可以用畫畫的方法把題目畫出來。后來學生再碰到例如排隊、間隔等難理解的題時,都能主動地用畫畫來分析題目的意思。
[我的思考]
荷蘭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蘭登塔爾曾經提出: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其說是學習數學,倒不如說是學習“數學化”。低年級的小朋友由于詞匯量較少,他們的思維又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雖然有比較多的生活經驗,但是這些生活經驗提煉到數學題時卻往往難以理解。這時候,畫中話“畫數學”在這里就起到了一種“橋梁”的作用,它能很好地把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即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學生在創造出自己看得懂的“數學畫”的同時,他的頭腦中也正在不斷地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二、在學生學習枯燥時
[案例]
課間,我走進二(一)班的教室,見一位學生正得意洋洋地給小朋友欣賞他的畫作。“哇,真漂亮!你知道這里面藏著哪些數學知識嗎?”我順口問了一句。話音剛落,周圍同學都紛紛說開了。“我知道左邊有5朵白云,右邊有1朵,總共有6朵。”“原來有3只小鳥,飛走了1只,還有2只。”“房子上面有太陽、白云、小鳥。”……課堂結束時,老師布置了“這個周末就讓學生畫美麗的數學畫”。周一交來的作業讓我有了一份驚喜:學生有的用數字畫出小動物;有的畫出了去商場購物的情景,還寫上商品價格計算的算式;有的用學過的平面圖形拼成蜻蜓、房子、樹……;還有的畫了一個數學的小故事等。通過這次的作業,我發現二(一)班的學生寫數字的熱情高了,寫作業的興趣也高了。
[我的思考]
數學是一門思維容量較高的學科,較多地依賴學生的思維活動,與語文相比,缺少了一些趣味性。雖然教學中老師也采用了一些活動或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畢竟沒有語文課文那樣讓學生覺得有興趣。再則數學的作業一般也都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現,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倦。讓學生把數學畫出來,并及時地進行交流,學生非常地喜歡,從而也喜歡上了數學,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提高。
三、在學生思維受阻時
[案例]
學習了表內乘法后,一次老師給學生出了一道思維題:有9棵樹,要求每行種4棵,種成3行,應該怎么種?學生讀了題后,馬上就嚷嚷開了,“老師,這道題錯了,每行種4棵,種成3行,應該是12棵,9棵是不夠的”“是嗎?”我故意看看了書上,“沒錯呀。”“那是怎幺回事呢?”學生被難住了,這時王老師提示他們:“你們試著畫一畫,看看秘密藏在哪里了,好嗎?”學生四人小組邊討論邊畫,經過了議議畫畫,很快就有學生舉起手,并且大叫“我知道了。”我沒有急著讓他們回答,而是讓他們在小組里把畫的過程再一次進行交流。匯報時,學生用自己畫出來的畫進行了解釋說明,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我的思考]
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敏捷的、靈活的、深刻的和獨創的,但同時也很容易受到習慣的影響,從而導致了思維的定勢。另外學生在自己的探索學習中,不可能總能選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必然會出現思維受阻的時候。這時,就必須改弦易轍,另辟蹊徑,調整思路,另行出擊。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是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發展,所以當學生的思維受到阻礙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畫一畫、議一議。在畫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問題,并通過與同伴的相互協作,在不斷的嘗試和選擇中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從而也擴散自己的數學思維。
我的收獲:
一、從“枯燥”走向“生動”
“學習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偉大的游戲。” 的確,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會認為學習是有趣的。但對于許多孩子來說,這種對學習的興趣最長將持續到上學前。上學后,許多孩子都會逐漸地對學習、對在學校的學習產生厭惡感,他們認為在學校學的知識很枯燥,沒有意思。而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各種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讓學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數學素材用“畫”的形式表示出來,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的課堂也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同時,學生在“畫數學”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體驗到了解題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喜歡上了數學。
二、從“接受”走向“探究”
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為以“學生為中心”,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從獨立學習走向合作學習,從接受學習轉向探究學習。
“畫數學”就是讓學生在畫畫的過程中,去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發展過程,主動地發現知識,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例如學習乘法口訣的時候,讓學生邊畫圖邊編口訣并寫出乘法算式。通過這一探究活動,學生了解了乘法口訣的意義,經歷了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知道了乘法口訣可以解決哪些數學問題等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了探究與掌握知識的過程,實現了從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的轉變,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還發展了智力。
三、從“單向”走向“多向”
心理學家認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發展數學能力的突破口。低年級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維的方法比較單一。而運用“畫數學”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其一:“畫數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生活用語轉換成數學語言,而用數學語言來表達是數學思維的關鍵。同時,“畫數學”也能提高學生把“文字語言”轉換成“符號語言”的能力,其實這也就是數學的抽象概括。其二:“畫數學”能較好地把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展示出來。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畫法,表現出不同的思維過程,學生在交流比較中掌握了不同的思維方法;即使同一學生,在“畫”的過程中也能激起思維的火花,從而使自己的思維得到了發散。
四、從“模仿”走向“創造”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一種模仿學習,學生缺少創造力。而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更應該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在低段數學教學中運用“畫數學”這一方法時,能讓具有不同程度的學生、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在畫的過程中都有機會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統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學生。從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在畫的過程中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有豐富的想象力,喜歡出“新點子”;愛標新立異和發表于別人不同的見解等。
總之,學生從“畫數學”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并且有意識地利用“畫”來解決問題;學生在“畫數學”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欣賞到了數學的美……“畫數學”以后,我的數學課堂也變得更加生動,看著學生在“畫”的過程中越來越喜歡數學,我的心也被幸福所充滿,所以——讓我們勇敢地“畫數學”吧!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數學.教育部審定2013義務教育教科書.北京出版社.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