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良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師、家庭都有責任和義務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農村初中學生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經濟、文化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強化初中學生的現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關鍵字:心理健康;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個人因素
一、案例介紹
事例1:校園暴力
不久前,某學校出現了一名學生被一伙人毆打重傷事件,事發后,傷者的一名同學被警方帶走,深入了解后,原來此名同學和傷者曾喜歡過同一個女生,為了排除競爭對手,才出此下策——到校外找到地痞流氓,說是給那名同學(傷者)一點教訓。
分析:校園暴力的產生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會步伐的速度比較慢,這樣很容易讓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對來說,社會道德約束的力量就弱了。在學生時代這種暴力事件導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來很正常的一件事,或者是男女學生爭鋒吃醋引起。當他感到自己受到傷害時,本能地憤怒和攻擊,但他不是以一個社會認可的方式發泄,而是尋找一種極端行為進行發泄,那么就可能對傷害他的人產生暴力傾向。 對于在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來說,需要加強心理這方面的監督,比如搞一些活動,讓人的能量能夠通過正常途徑轉化。如果老師和學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點發現別人的不對勁,幫他緩解問題,就可能避免極端行為的發生。
事例2:抗壓能力差
小張是一個有一定藝術特長的學生,初中畢業時一心考取藝術學校,為了今后能走上從事藝術事業的道路,其家人也大力支持,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中考過后,成績未能達到藝術學校的錄取標準,于是父母要求她復讀。復讀過程中,小張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壓力,終于因壓力過大而放棄了學業。
分析:學生現在面臨的壓力過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較大,與整個社會發展的形勢和家庭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首先是學生將來的就業問題,由于形式的變化,讓一些學生在上學的時候就對畢業后的就業問題產生焦慮。另外,自我和家庭對學生前途所定的目標過高,有的學生有一種為家長讀書的想法,想的是將來要怎樣報答家長,有的是給自己定了一個不太符合實際的目標,那么都可能在最終結果上產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同這名學生談話之后,告訴她只要找準自己的位置,正確評價和認識自己,無論怎樣,知足常樂是不變法則。另外,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事例3:早戀的困惑
小李13歲那年隨父母來本地打工,借讀在本校,需要別人的照顧,這時同學小王出現了,溫柔體貼,又不失男子漢的風度,他們倆的關系越來越好。在一個晚上,小王吻了小李,從此她的心就沒平靜過。小王整天胡思亂想,成績越來越差,期末考試了,小王居然掛了兩盞紅燈籠。成績一向很好的她落得如此地步。然而那顆少女的心卻總是不能平靜。一個寒假沒過好,除了父母的責怪,還有自己內心的不安。新學期開始了,她打算拋開一切,認真學習,可沒幾天,與小王的接觸,又使她魂不守舍,沒有心思學習了。
分析:中學生不易控制自己的感情,過早地墮入情網,感情的閘門打開就會一瀉千里,無法控制,沖動有余而理智不足。像這位女生一樣,分散了精力,耽誤了學習,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苦惱。在了解了情況之后,首先表示對她此時此刻的心情很理解,盡可能讓他平靜下來。而后分析他這樣做的不可取之處:中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記憶力強,正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最佳時期,這時候談戀愛,勢必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思念朋友、寫情書、赴約會,因而也就不能專心志致地學習,不能有效地開發智力和培養能力,以至坐失了立志和求知的大好時機。
二、問題存在的背景因素
(一)家庭因素
1、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對學生的心理影響
據調查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大專及以上者,其子女心理健康明顯優于父母文化程度低者,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往往更多的給予子女尊重和理解,與子女溝通更融洽。
2、家庭經濟狀況對學生的心理影響
在家庭背景中,經濟是基礎,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收入越高,能為子女提供的條件越好,從而使子女的心理越健康。
3、家庭結構對學生的心理影響
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低于雙親家庭的學生,如果一個學生從小生活在一個單親環境中,其心理發展將受到阻礙,產生嚴重的抑郁敵對心理。另外,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動輒訓斥、打罵或是對孩子過分溺愛。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有直接和重大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和家長的條件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有的家長經常對子女訓斥,使孩子對父母望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難得不到幫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勵。所以,家庭教育不當是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學校因素主要有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這些條件和關系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例如,校風學風不振、學習負擔過重、教育方法不當、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系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的心理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
學校要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現代化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自身和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三)個人因素
學習及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學生缺乏獨立生活的心理準備和自理能力,很多學生存在以自我為中心、心胸狹窄、固執任性、感情用事、缺少實際生活鍛煉等個性弱點,這也是易產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際關系的好壞可以對青少年個體產生極大的心理作用,友愛、和諧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溫暖并體驗到安全感,而冷漠、相互猜忌可以使人產生壓迫感、壓抑感、焦慮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長期處于惡劣的人際關系中可導致多種心理障礙,影響學生的生活和學習。
(四)社會因素
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的沖擊很大,隨著改革開放,難免帶來一些資本主義的精神污染,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等都對學生造成不良刺激,學生由于缺乏辨別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學生的非正常心理。
三、干預心理問題的措施
由于中學生有著家庭環境、年齡特征、個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不僅需要學校、教師共同努力,探索培養中學生現代心理品質的途徑和方法,更需要學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學生美麗的心靈。
(一)在中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的技能技巧,提高應對挫折與挑戰的能力。
(二)優化心理品質,建立良好的自我觀念。
每個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學生更是如此,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弱點和不足,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正確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觀念;需要教師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用“放大境”看待和及時地鼓勵和表揚,以增強學生的信心,同時還應以此作為他們自尊自信的支點,從而逐步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還需要教師助學生正視缺點,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點,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鍛煉堅強意志
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可塑期,往往做某些事情三分鐘熱情,有始無終。因此,各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和政治課老師要注重講解有關意志方面的知識、事例,讓學生認識到意志是行動的強大動力,是克服困難的必要條件,是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是成為生活中強者的必要條件,鍛煉意志要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持之以恒,還有明確的鍛煉目標和計劃。
(四)提高耐挫能力
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家長的過分寵愛、激烈的學業競爭、學校教育的欠缺等,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著不同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較差。對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提高學生的耐挫能力尤為必要。
四、分析總結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就應該徹底放棄功利思想,應該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順乎人性,調動興趣。家長不要老把眼睛盯在孩子的成績上,要和孩子多交流、多溝通;老師要深入學習兒童心理學,尊重孩子、愛護孩子;學校除了完成教書這一任務外,還要多在育人上下功夫,應該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類似挫折教育、失敗教育、愉快教育、情感教育、公德教育等國外比較普遍的教育內容。只有使青少年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和生命的美好,才能有效預防青少年心理疾病,使孩子在快樂、健康中掌握知識,在求知中體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
此外,還可以利用主題班會課,開好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每學期由學校統一確定專題輔導內容,統一印發資料作參考,學校征訂心理健康教育讀本分發給各班級,讓各班級擁有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讀物。深入開展心理健康課題研究。利用教科研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深層次。加強教師自身的教育觀念和師德教育。積極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通過多種形式引導教師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地對待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報告,增強學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心理免疫力。
學生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回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等:《學校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2000年版
[2]李長文,時長江: 中學生如何增進心理健康,2014年版
[3]王維銘: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衛生職業教育 , 2004版
[4]張小明: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2002版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