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勤 朱麗霞
摘要: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近些年來,大量的教育案例都證實:父母和孩子說的話,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父母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而事實上,職教生的多數家長根本不在意什么家教,從根本上說,多數的家長對職業學校仍舊缺乏正確的認知,加之在家庭重負中對孩子的發展已經表示無可奈何。而我們做教育卻不能放任。職業學校的育人理念“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再教做人中學做事,在學做事中求發展”也決不允許。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有效地實施家教指導就成為時代重任。
關鍵詞:職校生;人格修養;方法指導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近些年來,大量的教育案例都證實:一個被積極鼓勵的孩子,更勇敢進取;一個被肯定的孩子,更自信陽光;一個平等對待的孩子,更善于表達自己,樂觀開朗。相反,長期生活在吼叫氛圍里的孩子,容易變得歇斯底里;一個常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容易不自信,懷疑自我;一個常常被命令的孩子,容易內向壓抑……父母和孩子說的話,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父母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
而事實是,職教生的多數家長根本不在意什么家教,他們是因為孩子沒好好上學沒得選擇、中考沒考好沒辦法、念著孩子年齡小還得上學等一些想法才來的,從心底里說:多數的家長對職業學校仍舊缺乏正確的認知,加之在家庭重負中對孩子的發展已經表示無可奈何。唯一希望就是孩子在學校別出事就好……于是孩子就在這種心態的放任下的自求發展了,家庭里最多只剩下祈禱子女自求多福了。——就此狀態滋生出特殊生、特殊事,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具體實施
我們做教育卻不能放任。職業學校的育人理念“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再教做人中學做事,在學做事中求發展”也決不允許。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于是一線的老師常發同樣的感慨:五天教育抵不過兩天的休息的“遺忘”;若是間隔一個寒、暑假,返校時,學生的基本規范會有大半數做不到,就更不用說剛開學的課堂上……面對著這些“回彈”,我越來越強烈的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但僅靠學校教育的力量是不夠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起始站,也是孩子最終的成就站、歸屬站。為了大教育,我們必須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特別是對其中的特殊學生家庭的教育指導要加大指導思想認識和操作方式方法的指導,協助尋找可操作的抓手才是關鍵。新的嘗試已在班級管理中實施,梳理如下:
一、首選定向——這是基礎
組班初期必須做班級情況大問卷——數據表格綜合各項信息的填寫,其中一定要含專項問題調查:是否屬于離異家庭、是的還需填寫是否再婚,學生你跟誰生活等等。這學年初,我班的數據是:屬離異家庭的(5例)、再婚家庭(2例);學年中增加(3例)正在鬧離婚,這是通過處理學生問題偶遇的。其中屬離異家庭的兩位同學狀況基本穩定外。另6位就是后來此消彼長的出現狀況的學生。不得不引起老師的重視。他們中有的人,即使是在一個很明顯的行為被教育糾正事件時,就不表態、僵持不語,問急了卻說這是在尊重老師;有的人會在一般人都不經意的一個點(如,扔沙包蹭到臉上了),就可能點燃他的爭斗,不僅瞪眼睛、抓對方、脖領子還責問“你這是什么意思”,甚至到被制止時仍是像競技場上的斗雞似的保持著那種“亢奮”,始終認為“我只是在問問他,沒有別的意思”;有時遇到自己不清醒時還有自虐,劃傷自己(雖不嚴重,但都足以反饋給家長應該引起家長重視)。這幾位學生要么情緒躁得慌點火就著(生怕受人家氣、虎虎的),要么靜的出奇不出語(什么時候都很少、連說話聲也很小),更有驚險的是——一個意外的“點”后竟然說自己有一種想要跳樓的沖動……
在發現問題解決中,又結合心理老師的分析,基本可斷定:1.有些青春期癥狀,但不只是心里不成熟的小問題。2.從看問題角度、想問題的思路、處事的態度等很多方面都不在正常心理狀態。簡單的教育溝通、耐心指導、按常規輔導糾正很難實現預期目標。3.有暴力傾向、有攻擊性和危險性以及不確定性等并存。十萬火急,時不我待。
二、精選指導:尋方法、謀細節、達共識——這是關鍵
工作三十多年的我,雖然不乏一些教育教學經驗,但在一個班里高密度集中出現,同時還出現動態增長態勢的學生家庭狀況,我還真不沒遇到過。對我來說真是一次“大考”。考不過,不只是這幾位的前途不可測,很可能會使整個集體中部分本心倦怠、頹靡的群體也迷失對規范的認知和敬畏,會影響整體精氣神兒的打造和形成。
圍繞主題,要求教師必須懷有高度責任感,不能盲進,要智慧引導。
為此,我采取的是以《換位思考》為主題、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推動,組織召開班會,拋開成績的纏繞,引導學生和家長①“先定位、后換位”的方式展開靜思自身現實壓力、明確現在的責任,然后再換位,用“如果我是(家長、兒子或女兒)”我應該怎樣……以此帶動督促、了解到了對方的一些不易和難處。進一步推動因為“親情”“我應該體諒……”“我該替對方做點什么”的責任意識。②“促反思”方式。以前的我都做了什么?現在我該怎么辦?怎么面對今后的“家長(或者孩子)”,從而自然開啟了學生和家長互相理解通道。
這樣的從感性到理性的循序引導,必然會讓多數明理又愛家的家長自覺的調高自己的站位——不再放任、不在止于自責。要是最好的效果的話,必然會推動其立刻端正態度、扭轉家教的溫度。
同時必須提醒家長: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不能只有三分鐘耐心、不能以忙為借口——最大的投資在孩子身上、在這個人生的關鍵節點上。時刻都要明確自己身份(本世紀不能更改的事實和關系),既不能嬌縱也不能因暫時的問題而做放任型父母。在孩子上學階段,堅持用心關注孩子高中階段這個關鍵期(“三觀”形成重要階段、也是品性形成的關鍵階段),不斷分析一下成長期孩子的正常需要,不忘階段反思一下自己的前期教育指導是否到位,后期如何給予輔導和指正。尤其提醒家長“教育孩子夫妻間要達成共識”才好,“家和是孩子成長有利的環境”。
同時也指導學生明確:雖然身為孩子,但的確已經長大了,是已經具有一些基本能力的大孩子了。不能再任性、不能再逃避壓力,要積極面對生活,學著擔當力所能及的責任;要從心底強化認識,我已經長大,要學會擔當,不能再讓父母上火、擔心。理解“父母不易”,學著感恩。父母也曾是愛酷的小伙兒、是愛美的姑娘,現在撐起這個家的他們不能偷懶、不能沒收入。他們難也得忍著、苦了累了也不敢歇著。有時,不是他們不想陪著你們玩兒,他們正在做努力撐起“家”。未來的日子呢?孩子們,你們說“怎么辦,現在該怎么干”--展開思考。
接著,指導家教方法的可操作性是取得實效的關鍵。否則,前期的意識很快會散失。我們需要指導家長,學會營造一個家庭氛圍,教育側重點只在跟孩子的5種說話語氣上,就會漸進收到的效果。這就是:
1.以尊重的態度[并給出一個小范例導航
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
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干什么。」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
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于接受了。
2.改用商量的語氣
想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比如,你想要孩子把飯后的桌子收拾整理一下——
可以這么說:「孩子,你媽累了一天了,下班還買菜、做飯,你幫媽媽收拾一下桌子好嗎?」
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么搞的,除了吃飯怎么也不知道主動干點兒活兒!快去!去把桌子收拾好!」
這樣,孩子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3.信任的語氣
被人信任,是件讓人愉悅的事情。孩子特別希望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假期自己去姥姥家——
你用信賴的語氣說:「孩子,想姥姥啦?正好我和你媽也忙。我把你送上車,你中途用心聽站名,應該是自己就能去了,畢竟你也長大了。」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
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丟了呢」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4.贊美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并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于表現。
孩子反復哼唱的歌,也許并不是很好,可孩子興致不妨抓住機會夸一夸:「哼的是啥歌兒呀?看來我是落伍了。」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反之,就會讓孩子對音樂失去熱情和信心。
5.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
如:孩子因為違紀被處罰,回家后——
你不能全責備他:「我們也有責任,平時對你關心不夠,也不了解你上學的事。以后,要懂得遵守規矩,而且回家來,咱們也多聊聊、說說。」這樣,既分擔了責任也交給了方法,就不會讓孩子失去信心和勇氣。
寫在最后的話
我們教師要清醒的認識到,轉變一個人、一類人決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因為它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特別是面對這樣諸多個體成因各不相同的特殊性,如果教師沒有精通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和技術革新,要想把學生培養成為心理與品德發展良好的人,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轉變這類學生的教育還要具備較強的教育技巧,要具備樂于助人和耐心的好品質。同時,更需要家長的支撐,如果家長缺乏耐心和“忙”的推脫,因失望而放棄。我們的工作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但絕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學生需要”是硬道理。沒有什么工作比這件事更加重要的了,這是一項艱巨任務。將需要我們持續的關注和輔導。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