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桂清
摘要:所謂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帶領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真知,博文約禮,又在行動中去實踐所學,正身潤心。山東畢家的“投豆亭”能讓畢家明、清年間幾代興盛而不衰,靠的就是族內人學會儒家的反省之道,一切從內求,而不是他求,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要自律而不是他律,記住“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一句就受用終生啊!除此之外,<<論語>>中的孝敬之道、學習之道、忠恕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教育之道、君子之道等箴言句句發人深省,讓人感慨頗深。兩千年來依然熠熠生輝,能不斷地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期望大家都朝著君子的方向去努力——“形質彬彬,然后君子”。在班級管理中我不斷引入經典章句,帶領同學們共同進步。
關鍵詞: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自省言行;投壺射禮;反躬自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基因,是中國人深厚的精神追求,是我們的精神標識。要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一定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總書記明確要求,要使中華大地上一切傳統文化因素活起來,總書記不但給傳統文化定位,還要讓他活起來?!?,總書記是在用中國的根來鑄中國人的魂。誰都知道,沒有萬丈深根哪有參天大樹?道理就是這么簡單??倳浘褪且阎腥A民族的萬丈深根接續起來,長成我們中華民族的參天大樹?!腥A民族要復興,要崛起,沒有根,我們怎么能復興,怎么能崛起?一個沒有精神高度的民族,你說他前程能有多么輝煌?
對總書記的講話,一定要找到辦法,把他落到實處,要找到一種招數。想來想去想明白了,只有一種招數,就是把傳統文化同當代中國的偉大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一招就活,不能傳統是傳統,現代是現代。不能把傳統當成古董放在那里欣賞,如果沒把它用在中國那就不活。因此我想出了讓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進入班級管理工作的主戰場,進入中華圓夢的歷史過程中。
2016年以來,我與同學共同召開了<<重拾經典,繼承傳統;學習規范,促進成長>>的主題班會,貫徹落實了新修訂的<<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簡稱<<新規范>>,該主題班會獲得了北京市中小學生主題班會二等獎,受到了專家的肯定。在后面的班級管理中我不斷引入經典章句,帶領同學們共同進步。在此,愿與諸君互通有無,敬請指教!
一、用先賢事例,提升內涵
中國古典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古圣先賢的嘉言懿行,感人至深的事例不勝枚舉。有孔子的韋編三絕、匡衡鑿壁偷光的刻苦讀書;有曾子殺豬、韓信一諾千金的誠信為人;也有祖逖聞雞起舞、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堅定毅力;還有漢文帝劉恒親嘗湯藥、閔子騫蘆衣順母的孝道美德。在因地制宜地教育孩子時,先賢典范俯拾即是,遠比空洞的說教深入人心。
引導立志惜時,我以粉筆書寫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朱熹<<偶成>>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等等唐宋詩到小黑板上, 時時激勵學生。還以毛筆書寫曾國藩聯語 “日有所思經史如昭,久于其道金石為開” ,魯迅自勉聯”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鴂之先鳴” ,朱子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名美尚欣聞過友,業高不廢等身書” ,"賢人處世能三省,君子立身有九思"等前賢美文懸掛于教室內,文化熏陶隨處可見,潛移默化滋養心靈。通過閱讀中華典籍,擷取珍貴詩文,汲取進步力量,立志當存高遠。“雖然同學們沒有進入重點高中,但不影響咱們考上重點大學”。以此話來激勵學生,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學貴有恒,天道酬勤。
二、古為今用,自省言行
在山東萬家村,有一座著名的投豆亭。投豆亭得名于山東畢家村畢氏先祖畢木,投豆亭是他當年用來投豆的處所。相傳明清官宦世家畢木建“投豆亭”時,內置一桌,上置二瓶,旁有二盂,內各盛黃豆、黑豆。孩子每做一件善事,向瓶中投一黃豆;心中有一惡念,則向另一瓶中投一黑豆,以此嚴格約束自己言行。起初黑豆多、黃豆少,后來黃豆多、黑豆少,每月一檢點,每年一總結,沒有黑豆,則表明品德修養已達到極高境界……
古代中國人講究“一日三省”,提倡以自省來完善自身,萬家村的投豆亭無疑是對古人自省之道的一種遵循。學古人做法,古為今用。我們班也為此制作了班級“投豆亭”。"紅豆"和"黑豆"分別是班級的《思賢集》《自省集》、, 凡是好人好事就記到《思賢集》上,違規小過就填寫到《自省集》上, 我們在班級有“投豆亭,回家也有“投豆亭”,每位同學每天回家對照《新規范》進行自省,做得好的填涂“紅豆”,需要改進的涂“黑豆”,每周做一次匯總,每月進行一次班級表彰。獲“紅豆”最多的取前五名,我們將進行獎勵。希望大家以此時刻警醒自己、不斷完善自己。
在老師和班干的帶領下,《集賢篇》上的好人好事越來越多了,《自省篇》上的小過反思越來越少了,班級凝聚力日漸增強,逐步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妙境。
三、玩《論語》令游戲,鞏固《新規范》
自古以來,孔子用《孝經》談孝道,用《論語》談做人,用《六經》鉆研禮數。這些書籍影響了眾多儒家弟子。這些書籍無不告訴我們正確的行為規范對人一生影響之大。北宋時期的謀士趙普曾經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有些夸張,但這部經典內涵豐富,無論從治學、從政,還是修身養性﹑交友之道,無不給后人深刻的啟發。我深愛傳統文化,發現《論語》中許多名言警句與我們的《新規范》能對應起來。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學習了新規范。我每周用毛筆書寫<論語>令內容六條,張貼室內。每天中午有空就玩論語令游戲。
從唐代開始,籌子在飲酒中開始被應用,變化成了一種行令的工具。我與學生們學古用今,行《論語》籌令,抽到籌令不飲酒,借籌令來學習<<論語 >>, 完善自身的日常行為,凡抽到籌令者請解析本句話,并結合《新規范》談談自己對該條令文的認識與體會,涉及到《新規范》哪一條,請讀出那一條。如說不出來就請背首歌詠春天的唐詩。直至同學們將此條籌令解析明白為止。再請其他同學抽下一支籌令。每次抽取6支籌令,同學們積極發言,踴躍交流 。對有古雅意蘊又貼和實際的形式和內容,同學們對這種玩法很認可,娛樂之中增長了見識。
如: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等諸多有益于班級管理和為人處事的警句.踐行經典中不斷正身潤心,體會古圣先賢的為人處世原則,從而深入地指導我們今后的學習與生活。
四、投壺射禮,反躬自省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后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投壺幾經演變,流傳了兩千多年,一度極為興盛,在士大夫中玩得熱火朝天。之所以如此,首先因為它是一項"古禮",士大夫們認為是一種雅致的娛樂,符合他們的生活方式,樂于接受。其次,這種娛樂本身可以修身養性,并有健身的意義。
古代人進行的投壺射禮是一種非常高雅的體育活動,也是古人對禮節注重的體現。到了清末,隨著西方現代體育的傳入,投壺退出了歷史舞臺。同學們在投壺射禮活動體驗中感悟古人的謙恭、揖讓之風,體會正己修身的禮儀。并從中感悟《新規范》中第九則﹑第十一則﹑第十二則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其規則如下:
有請主、賓 、司射就位
1.賓主就位。賓主于各自就位。投壺之禮開始。
2.三請三讓。賓主互行拜孔子禮,賓、主三揖三讓,賓于席位就坐,面對壺所在的方位,做好投壺準備。
3.進壺。投壺之禮,需將箭矢的端首擲入壺內才算投中.
4.賓客請主人投壺,將十只矢投完。為一局。
同學們在午休時或自習課時依次進行投壺射禮的活動體驗。每位同學投箭不中時全班大聲念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一重要話語。投壺作為禮儀的一種,投壺不僅繼承了謙恭揖讓的禮儀,還繼承了射禮的正己修身的自省含義?!靶杏胁坏?,反求諸己”語出《孟子》,含義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系處理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問題,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
今天雖然不盛行這種投壺游戲了,但是這是我們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愿同學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不遺余力,在我們的帶領下繼續努力,把祖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師生同臺共同參與,感受自省,形成習慣,提升自我的內在境界。
所謂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帶領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真知,博文約禮,又在行動中去實踐所學,正身潤心。山東畢家的“投豆亭”能讓畢家明、清年間幾代興盛而不衰,靠的就是族內人學會儒家的反省之道,一切從內求,而不是他求,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要自律而不是他律,記住“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一句就受用終生啊!除此之外,<<論語>>中的孝敬之道、學習之道、忠恕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教育之道、君子之道等箴言句句發人深省,讓人感慨頗深。兩千年來依然熠熠生輝,能不斷地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期望大家都朝著君子的方向去努力——“形質彬彬,然后君子”。
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末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蔽易x了于丹老師的<<論語感悟>> ,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等書,真是讀之越久,越有味道。學生們讀經典,踐習經典也是春雨潤物,悄然無聲的過程。用我的生命狀態感染學生的生命狀態,養一種溫和敦厚的情懷,學一種從容不迫的態度,依循循善誘的原則引導學生,用因材施教的方式的對待每一個生命,讓他們積極樂觀、滿懷感恩地成長。堅持以心性引導和道德培養為根本,讓同學們在經典智慧的啟發下,打開生命格局,提升文化修養,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為培養民族自信,樹立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學子貢獻綿薄之力。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