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云龍
摘要:本論文從積極健康的交往心態、積極健康的交往情緒和積極健康的交往方式三個方面論述了利用積極心理學提升小學生的良好交往能力的具體方法。探索出了運用積極心理學培養小學生良好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開發了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游戲或實踐活動,總結提高小學生交往能力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人際交往;交往心態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溝通。指個體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表情等表達手段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
生活在社會中,社會性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而小學生由于身心發展水平和生活閱歷的限制,不可能具有獨自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又由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注意力過多的集中在知識形式上,很少注意到小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使得小學生交往障礙這一問題日趨嚴重,嚴重威脅了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順利發展。為提升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學校從積極健康的交往心態、積極健康的交往情緒和積極健康的交往方式三個方面進行了如下研究:
(一)學校學生人教交往能力現狀
1.細化人際交往能力指標
為保證課題的有效開展,我校課題組教師對人際交往能力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探討,最終找準問題,找準切入點,將對人際交往能力的研究細化為了對交往的目的、交往的方式、交往的態度三方面內容的研究,希望能夠通過此三方面的具體研究,實現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真正研究。
2.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
在明確人際交往能力的具體研究方向后,我校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的交往狀況。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交往目的方面,學校低中年級的學生大部分憑借自己的喜好來交往,目的比較簡單、單純,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和學習好的人交往等等,而高年級學生在選擇日常交往的對象時,往往會帶有一定的目的,而且都是建立在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上,許多學生過分地看重日常交往中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在與同學的交往中,以金錢和權利為選擇標準,這種不良的交往觀導致了小學生的日常交往日益功利化。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小學生人際交往的方式也發生了轉變,信息社會縮小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減少了人們日常交往的方式。小學高年級學生心智發展已經比較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在交往方式的選擇上傾向性比較明顯,他們更多滴偏向于QQ、微信、電話等交往方式,而低中高年級還是更多地傾向于面對面的交往方式。
在交往態度方面,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的日常交往態度比較復雜,有的主動、有的被動;有的積極、有的消極。無論是選擇無所謂還是不清楚,但是整體結果顯示高年級的日常交往的態度整體來講還是比較被動的,而低中年級則是偏向于主動。
(二)培養小學生良好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
1.構建發展學生健全人格的學校文化,凈化交往目的
一所學校的文化,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一種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的教育資源,一個全面關懷學生的學校文化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因此,在對學校校園文化進行建設時應遵循以下幾點:1.學校文化建設要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終極目標,即學校文化必須以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為根本目的;2.學校文化應該是為培養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健康、向上、豐富的學校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3.學校文化建設應全面滲透于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種校園活動等方面。學校文化的打造是學校的整體提升、全面發展的前提,同時也不斷推動著學校的個性化發展的動力源泉。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我校進一步梳理、凝練 “好習慣好人生”教育理念,提出了“養好習慣之根,正好人生之本”的理念,形成了學校“養正”文化。“養正”文化全面體現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要求,從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對師生發展進行了引領,其中:“養正”中的“正”是培養目標,即要正學生之心、正學生之行、正學生之德、正學生之智、正學生之身,而“養”則是達到目標的途徑。學校根據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的培養目標構將養正分為了:養德、養行、養智、養體、養身,并將養正教育的培養目標細化成為會尊重、會飲食、會珍惜、會擔當等二十五會。
在“養正文化”這種以發展學生健全人格為目的的學校文化影響下,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均衡發展自己,同時也能夠找到自己上與眾不同的一點,從而樹立與人交往的自信。與此同時,“養正文化”培養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全面的看待每一個人,不在讓學生過分地看重日常交往中能給自己帶來的以金錢和權利等方面因素,凈化了人際交往目的。
2.制定交往的目標體系,通過目標明確交往方式
交往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小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應該有各自不同的交往目標,形成一定的目標體系,通過目標體系來引導學生找到能夠達成目標的人際交往方式。
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依托學校養正文化,按照年齡段制定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的學生交往目標。
具體目標為:依據小學生不同年齡層次與心理特點, 分低(一二年級)、中(三四年級)、高(五六年級)三個年段進行目標體系建設。低年級段的目標定位為有效交往:一年級的交往目標為“通過有效交往能夠能講出好朋友的姓名、性別、生日、家庭地址等信息,同時也能夠讓好朋友了解自己的相關信息”;二年級的交往目標為“要求和3個以上好朋友一起設計一個游戲活動,并能說出好朋友的愛好和優點”。中年級交往目標為多方式交往:三年級的交往目標是用2~ 3 種方法表示“朋友進步我高興”;四年級的交往目標是小隊成員共同組織一次“請到我們小隊來”的活動,通過活動來表達“小隊進步我高興”。高年級段的目標定位為交流方式的有效應用:五年級要求為好朋友捐一本書;六年級要求給好朋友寫一封信等。
我校交往目標的制定要切合學生年齡特征, 內容要明確具體標語操作, 這種方式使學生人際交往方式提升的方法便于操作, 便于指導, 使小學生便于實踐,從而提升了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3.重視心理健康輔導,轉變消極交往態度
正確人生觀的樹立是培養小學生健全人格的根本。教師要從學生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抓起,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全人格的形成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據調查,我校存在部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遇到困難不敢面對,犯錯誤不敢承認,逃避責任,遇到挫折自暴自棄等等心理問題層出不窮,這種負面的情緒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在人際交往上消極的態度。因此,針對小學生諸多心理問題的心理健康輔導刻不容緩。教師是班級工作的實際組織者和指導者,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要充分認識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采用切實可行的舉措,及時對問題學生進行輔導、開導,打開心結,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為此,我校專門成立了心理學科工作坊,組織專兼職心理教師,進行學生消極態度、不良情緒轉變的相關心理輔導,安排具有心理健康輔導資格和經驗的教師進行周期性的講座和個別化的輔導,組織師生及家長進行經驗交流。學校劉佳寧老師執教心理健康課《消滅情緒小怪獸》、《愛的換位》等為孩子們提供了轉變消極情緒、理解對方態度的心理輔導;王重陽老師《嘮叨變“勞道”》一課更是讓學生們通過轉變自己的消極情緒帶動其他人一同積極交往。不僅如此,我校還要求班主任老師在班級內設置“心靈之窗”班級信箱進行心理交流,以便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且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加學校及班級的各類活動,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增強自信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勇敢面對挑戰,在教師、家長和同學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4.拓寬交往的實施途徑
(1)注重合作式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人的自覺能動性、自主性和獨立性的有效途徑,小組成員能夠在小組內進行充分的語言、思維及膽量的訓練。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他們能夠大膽地將自己的見解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在交流中逐步培養學生能主動與別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推動性,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改變了教師壟斷整體課堂的信息源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局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交流欲望,提升了交流能力。
(2)開展班、隊會活動
利用開展主題隊會、班會、小隊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讓小學生自己組織編排活動, 從準備到開展活動都是一種交往合作的過程。除此, 還可以開展座談會、辯論會、郊游、比賽等各種游戲與活動, 創造機會, 彼此交往、合作。
(3)加強家校合作
請家長、校外輔導員協助小學生開辟新的活動場所, 在社區內服務, 同時在服務過程中學會與形形色色的人交往。
(4)參與社會活動
放手大膽地讓學生走出校園, 走進社會, 參加各種實踐活動, 讓學生成為“社會的人” 。角色在變化, 環境在變化, 如何去面對新奇的大千世界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 給學生一個摸索、實踐的機會, 在實踐中尋求真知。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