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
基本情況
1、一年級新生的一般情況
明明(化名),男,7歲,獨生子女。他個子在班里最高(1.35米),身材最壯,力量最大。他喜歡看書,識字量大,認識一般圖書上的字甚至報紙上的字,見識較多,但言語不多。計算能力強,喜歡“算帳”,喜建構,愛畫畫,設計、布局總是與眾不同。在班上愛惹是生非,常與同伴發生爭執,甚至粗暴地傷害他人,但本人卻未能正確認識到危害性和嚴重性。同伴們遠離或拒絕與其交往,家長們也厭惡。他不僅影響了班級的正常秩序,本人也因受到排斥、孤立而心理不平衡,情緒異常。
2、一年級新生的家長情況
父母均為高學歷知識分子,爸爸是機關干部,媽媽是室內設計工程師,興趣愛好廣泛,工作繁忙,但盡可能陪他,常帶他外出旅游,并將所到之處的風土人情講給他聽,還特別注意提供給他足夠的營養。媽媽對他要求很嚴,對其過分行為有體罰舉動。家庭和睦,條件優越,無老人同住。
問題情境
明明霸氣十足,常動手打人、抓人、踢人,罵人更為常見。在建構角,他拿著自己隨便拼搭的一個東西或者一塊大積木就去撞別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構物,嘴里還發出“嗵――”的聲音,看著倒塌的建構物,他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縫。他甚至明目張膽地將別人的作品拆掉。別人與他理論,他看著你生氣的樣子,臉上掛著笑,不做聲響。小朋友氣得推開他,他身子一挺,把你頂個趔趄,話音“推我干什么?”還未落,拳、腳已經落到對方身上。在圖書角,他總是一個人自得其樂地看書。其他小朋友討論所看的書有趣,他就一把搶過來,說“給我看看。”別人不給,他就扭住別人的胳膊,硬搶過來。在美工角,他常常獨自占一大塊桌面,還不讓別人過來。他還時不時地故意用畫筆在別人的紙上涂一下,說是“在幫他畫畫”。別的小朋友抗議,他便出言不遜。吃飯時,他有時趁旁邊的小朋友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矮凳挪走,看著那位小朋友坐空,他哈哈大笑。他還把吃剩的飯菜放在別人正在用的碗里。上課時,他還時常向同伴扔東西,抓小朋友的臉。發生上述行為的次數如下表所示:
個案分析
1、行為分析與判斷
明明個性外向,爭強好勝,有“樂群外向”的特點,確實存在攻擊性和交往不良的傾向。智力與注意力正常,思維敏捷,學習主動性強,屬于非智力因素問題,應著重考慮情感教育和行為習得的原因。
2、攻擊性行為形成的原因
明明的攻擊性行為較為嚴重,我非常關注。在教育實踐中我經過觀察和分析,認為其攻擊性行為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A、生理特征的影響
明明身高體壯、力大無比、性格外向、好強沖動、精力充沛,在同齡幼兒中處于優勝地位。但這不是主要原因,在其攻擊性行為中稍微影響而已。
B、認知與行為的脫節
在明明和老師談話做的情境選擇中是否應該合作、分享、幫助、謙讓時,他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對是否可以推人、罵人,搶奪等行為回答是否定的,在日常活動中也能指出他人不良的行為,說明明明對在與人相處、為人認可和接納的行為方式已有較明確的認識。但在日常的集體生活中、玩耍的過程中依然我行我素“大打出手”,說明了明明在認知和行為上出現了嚴重的脫節現象。
C、成人不正確的教養方式影響
明明目前表現出來的突出的行為就是不能用正確的積極的方式解決同伴的糾紛,相處的技能缺乏。
在多次的家訪,與明明父母交流,在聽取鄰居、家人們的反饋討論中,我了解到,明明的爸爸工作十分繁忙,很少與孩子相處,情感交流甚少,教養的重擔落在媽媽一人身上。媽媽也因工作和家務的繁瑣常讓其獨自和小朋友玩耍,缺乏耐心、細心地指導孩子與同伴溝通相處的技能。在孩子與同伴交往中沒能及時發現不良的行為舉動給予阻止、批評。孩子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傷害”而引起的自我保護性的反應,因媽媽的疏忽沒有被阻止,得到解決方法的指導,在幼小的心靈中形成了這樣的觀念推理:受到別的小朋友的欺負,不一定要躲開,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武力來保護自己。而認為“勝利”的體驗比“躲避”消極反應要開心得多,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不正確。當這些行為不斷反復后,演變成為一種習慣。
媽媽缺乏科學、正確的教養方法,簡單地訓斥,以暴力對付孩子和體罰孩子,為避免孩子被他人批評和大人的尷尬,讓孩子遠離群體,獨立活動較多。殊不知,這種消極的方法,非但不會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經驗積累。
D、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
我多次到明明家中家訪,發現家中物品雜亂,有許多例如《奧特曼》之類的武打暴力影視VCD碟、圖書,有許多刀、槍、棍等玩具。明明最崇拜奧特曼,武打戰斗場面看得十分入迷,還常把《奧特曼》碟、書、模型等等帶來幼兒園。明明非常好模仿,是非辨別能力差,在日常活動中時常模仿搏斗、拳擊、腳踢動作,誤把“暴力”當“英雄”了,一些攻擊性行為則是因此觀察和模仿而得的。
E、尋求關注的方式不對,渲泄壓抑情緒
明明因其的攻擊性行為與同伴的關系非常糟糕,同伴們都躲避、排斥、遠離他。個別家長也恐嚇怒斥他,老師也會因其傷害他人而流露出不悅。幼小的心靈中感受到了孤寂、冷漠,為了他人的關注,干脆以搶奪他人的物品,讓他人追逐等等“攻擊性”行為尋求注意及他人的理睬。偶爾也因別人習慣的判斷受到他人的冤枉內心積累了憤恨,把一種對“權威”的不滿與他人的不公發泄在弱小或非權威身上。
由上述明明的個案,可以看到:攻擊性行為、人際交往問題、認知情感問題等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緊密關系,都有著共同的成長經歷等背景。從明明攻擊性形成的“C”“D”“E”原因不難發現,攻擊性行為的幼小心理存在許多不健康的因素,攻擊性行為幼兒的心理輔導和教育要認真對等待。
輔導過程
攻擊性行為幼兒的心理輔導非常關鍵。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心理活動非常復雜、深遂,逆反心理極強。攻擊性行為逆反心理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或教育者批評教育不正確引起的。教育者及時洞察幼兒的心理活動,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及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選擇最恰當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通過了解和分析可知:該幼兒聰明、自主性強,只是非常頑皮、霸道,或者說頑劣,但他還是比較懂道理的。于是,我分階段采取了如下對策:
1、 第一階段(1-2周):加強認識教育,創設集體教育氛圍
該幼兒比較懂道理,我就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一些教育內容,進行團結的教育,并指出:打人、罵人、欺負小朋友等行為都是非常不好的行為,不但老師不喜歡,小朋友也不歡迎有這種行為的伙伴,大家都要做講文明,懂禮貌,團結友愛的好孩子。如果有某個小朋友以前有一些不好的行為,改正,大家就會原諒他的。并且在組織活動時,我一方面多關注明明,并暗示他“能和小朋友好好玩,對吧?”。如果他真的和小朋友好好玩了,就及時獎勵他,一旦有了矛盾,弄清原委,如果怪明明,就讓他離開那個區角。兩天下來,他幾乎無處可去了(因為他到別的區角仍故意搗蛋)。這時,讓他個人待一會兒“反思”自己到底想怎么辦?他會找到老師,保證自己“不再故意打人了”。我給他機會,讓他回歸到集體,并請小朋友監督1小時不打人就獎勵,有時候,明明也會被“以牙還牙”,很委屈。我就趁機教育他“你欺負了別人,別人也會象你一樣很生氣的。”所以大家要和氣地在一起。
2、 第二階段(3-6周):強化不相容行為,發揮幼兒的長項
該幼兒的好勝心比較強,利用明明計算能力強和喜歡看書的優點,我安排他做計算區的“售貨員”,讓他從正面表現自己的能力;還經常安排他當“故事大王”給小朋友講故事。
3、 第三階段(7-10周):鞏固教育成果,消除不良行為習慣
該幼兒在一周里連續傷害他人四次,分析原因發現其不懂關心弱小、謙讓。針對這原因我把其暫時調到學前班見習,讓大哥哥大姐姐用言行為模范正面教育感化他。他在學前班四天表現不錯,能與他人友好相處。可第五天時,他又傷害了別人,而且不輕,父母失望地把他獨自關在家中不讓來園。我說服了小朋友接納明明,撥通了電話,鼓勵小朋友在電話里表示愿意和他交往,歡迎他來園,想念他等, 明明在電話那頭感動得哭了起來,連說“謝謝”。明明來園了,帶來許多柑果分給小朋友。明明在日常活動中能和小朋友愉快地玩耍了,已經連續三個星期沒有出現任何攻擊性行為了,當他聽到小朋友和老師夸獎他有進步時非常興奮,珍惜地把我獎勵他的小紅花小心保管好。
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教育、矯正,明明消除了無故打人、罵人、破壞他人物品的不良行為習慣,在他喜歡的區角活動中,他都能和同伴友好地進行游戲,基本沒有發生故意破壞他人作品的事件,即使發生了矛盾,他也總是先動口聲明,指出對方的不對之處,或者聽聽別人的想法、感受。理虧的話,他能作出讓步。他還經常提出雙方都有利的辦法,一般來說,其他小朋友會采納他的建議。如若對方仍不理睬,他會請求老師來主持公道,而不會象以前那樣拳腳相加,讓拳頭代言。學習活動時,老師給他布置難度較大的任務,他能夠認真思考并努力完成,不會影響其他人。家長反映,他在家里也比較懂事,不再打外公、外婆了。不高興的時候,他會大叫幾聲,以此發泄,再也沒有發生動輒打人的事情。
研究反思
在攻擊性行為幼兒的教育實踐中,我發現注重心理輔導是整個教育過程的關鍵,讓攻擊性行為的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產生多大的危害及后果的嚴重性十分困難,孩子沒有自控能力,不能自覺主動地“消除”反社會行動的意識,所以出現了“反復犯錯”的現象。研究發現,幼兒之間的攻擊多以物品搶奪和占有為主,較少發生直接以傷害同伴為目的的攻擊,通過說服教育、因勢利導,幾乎都可見效,但上述輔導個案表明,這一過程較漫長,需要我們耐心細致地開展工作,不可步子太快,性子太急,更需要針對性、特殊性、反復性和長期性,就像“和風細雨”一樣,感化他們的逆反心理,使他們在正面的引導中逐漸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培養他們對自我心態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學會用心理換位法去理解他人的心情,用自我激勵法來振奮精神,克服自卑,用情境和心理轉移法等等來減除過分的心理壓力。在耐心細致地教他們學習與人相處的方法和技能的同時,給他們寬容,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為他們努力創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目前,針對攻擊性行為幼兒,我們教育者在采取正面教育的同時,也采取限制行動“看管”的消極方法來防止意外傷害的發生。這雖然是無奈之舉,但也暫時地能控制傷害行為的發生,但我觀察到受管制約束的攻擊性行為幼兒并不樂意接受,表現出無奈和低落的心情。對攻擊性行為的幼兒采取隔離的方法不可取,采取行為限制的方法合適嗎?有沒有更好更為有效的教育方法呢?攻擊性行為的孩子需要一個公平的寬容的心理環境,光靠老師重視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讓所有家長和孩子都能意識到心理健康對攻擊性孩子的重要性,提高家長教育的技能和水平?如何開展和促進家園共育工作值得大家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幼兒園班級管理》.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健興主編:《走向心理健康》.廣西教育出版社
[3]鄭雪 劉學蘭 王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
[4]陳幗眉、馮曉霞、龐麗娟著.《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
[5]曹家正著 鄭靜等編.《幼兒問題行為及矯正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