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馮耕中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體量的不斷擴大,中國樞紐形態正在發生著代際更替,體現為網絡樞紐向樞紐網絡轉變、實體樞紐向組織樞紐轉變、交通樞紐向物流樞紐轉變、區域樞紐向國際樞紐轉變、沿海樞紐向內陸樞紐轉變等特征。
發展“三個經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由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陜西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樞紐經濟是幾年前由物流學界提出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體量的不斷擴大,中國樞紐形態正在發生著代際更替,體現為網絡樞紐向樞紐網絡轉變、實體樞紐向組織樞紐轉變、交通樞紐向物流樞紐轉變、區域樞紐向國際樞紐轉變、沿海樞紐向內陸樞紐轉變等特征。以往的在多條交通線交叉的地方集聚形成樞紐的模式正在被顛覆,因為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支撐下經濟要素流動的速度、方向、內容等發生了急劇變化。樞紐城市必然要成為資源要素的配置中心,尤其是成為全球性資源要素的配置中心。
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于互聯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的發展,地域概念在變小,特別是隨著高速公路的修建,動車組、城際快車的出現擴大了原有中心城市的輻射范圍,城市經濟圈覆蓋面積大大擴展。大城市經濟圈覆蓋小城市經濟圈、城市經濟圈相互擠壓的城市經濟格局逐步形成,大城市的集聚和擴散功能得到加強。
幾組數據充分反映了陜西面臨的區域競爭壓力。從2016年的GDP指標看,陜西位列全國15位,河南位列第5、總量為陜西的2倍多,四川位列第6;在物流業增加值指標上,陜西位列全國22位,河南位列第5、數量超過陜西的2.5倍多,四川位列第11位;在2015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排名中,陜西位列全國第14位,四川位列第1位,河南位列第9位;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國際物流通道建設成為“一帶一路”貿易便利化的重要支撐,成為各區域競爭的重要領域。到目前為止,渝新歐、鄭新歐、蓉歐快線在去回程貨物運輸上表現搶眼,而長安號主要是去程比較多、回程偏少;在2016年民航貨運方面,西安咸陽機場位列全國第14位,吞吐量為23萬噸,成都雙流機場位列第5位,吞吐量超過61萬噸,鄭州新鄭機場位列第7位,吞吐量超過45萬噸;在國際貿易領域,陜西位列全國第17位,河南、重慶、四川分別位列11、12、13位,但河南的進出口總額約為陜西的2.5倍。
西安到鄭州的高鐵只有2個小時,到成都3個小時,以西安為中心的4小時商圈涵蓋了一大批具有競爭實力的城市。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的挑戰。周邊的省份如四川、河南,其發展速度更快,市場環境更加友好;知名企業從西安遷移到成都、鄭州的現象時有發生。
因此,陜西應正視所面對的問題,迅速行動起來,圍繞“三個經濟”的發展加強戰略布局和強化執行力,實現追趕超越。
發展“三個經濟”,思想要先行,改善政策市場環境是基礎。2014年陜西省政府頒布了《陜西電子口岸三年發展規劃(2015-2017年)》,但是這些年來在電子口岸建設上并未取得預期成就,與鄰近省份如河南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是國際知名企業從陜西遷移河南的重要因素。再如,西安地區目前鼓勵創新業態發展的政策還非常缺乏。
企業整合能力建設是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雖然陜西在招商引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培育本土的具有國際性或全國性服務能力的企業至關重要。在電子商務跨區域運作與我國屬地化稅收管理體制產生重大沖突的現實環境中,陜西應當重視資源整合能力建設,而不應該簡單成為基礎資源被整合的對象。
大宗工業品物流是發展方向。雖然電子商務等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從社會物流總額指標看,工業品物流占據90%,而農產品、進口物流、再生資源物流、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所占的比例都比較小。陜西的優勢產業在能源化工等領域,市場給予了陜西更多的發展機會。
專業化的管理與服務團隊是發展的關鍵。發展“三個經濟”,關鍵是熟悉現代經濟運行規則的管理團隊開展商業模式創新與實踐,需要管理方式、管理架構和人才隊伍與管理技術工具相適配等,這些都是陜西發展樞紐經濟亟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