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宇航
(1.海南醫學院 管理學院,海口 571199;2.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勞動經濟學院,北京 100070)
家務勞動是服務于家庭成員,且相對封閉地在家庭內部開展的生產活動,同時又是一項消費活動,家庭成員享受家庭服務,獲得效用滿足感后,可以更好地投入市場勞動,賺取更多的收入,家務勞動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服務對象的特定性、計量的困難性等原因,并沒有納入國民經濟的核算中,一直作為一種無酬性勞動存在社會經濟生活中。
按照國際上的國民經濟核算賬戶體系(SNA)中關于GDP的定義,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理應包括市場性生產活動和非市場性生產活動,但在實際的核算過程中,無酬家務勞動并沒有納入到GDP的核算中,家務勞動的產品供家庭成員直接消費,沒有流通到市場中進行交易,但也伴隨有勞動、資本、服務等要素的流動,完全符合國民經濟生產的基本條件,理應納入到國民經濟核算中。本文試圖借鑒國內外學者關于家務勞動的測算方法對無酬的家務勞動進行估算,測量其占GDP的比重,度量家務勞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試圖補充和完善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家務勞動是以家庭成員為服務對象的生產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消費活動。家務勞動生產的過程需要耗費勞動時間,就關系到經濟個體的時間利用和分配的問題。Berker(1965)拓展了“收入-閑暇”假說,將時間二分法拓展為三分法,即“雇傭-家務-閑暇”,理性經濟人需合理安排個人的時間在雇傭勞動、家務勞動和閑暇時間,以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Berker[1]創立了以家庭為研究單元的經濟學分支-新家庭經濟學,興起了研究家庭生產、消費及時間配置的研究熱潮。盡管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家庭生產、消費行為作出了諸多的研究,但對家務勞動的研究邊界仍沒有達成共識,Vanevery J(1997)等[2]認為家務勞動包括服務于家庭成員的膳食、衣著和居住條件,還有對少兒和老人的照料等。Edholm(1977)[3]進一步拓展家務勞動的范疇,認為還應包括婦女的懷孕和哺育嬰兒等內容,因為生育下一代屬于勞動力補充和社會再生產的準備階段。Fox(2011)等[4]認為家務勞動既包括日常的家務生產活動,也應包含對家庭成員的感情投入,包括照料小孩,老人及夫妻感情的交流,均應歸為感情投入。我國學者朱梅等(2005)[5]認為家務勞動是服務于家庭成員的基本飲食起居生活的日常活動,并完成生育、贍養等無償性服務活動的總和。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家務勞動有以下特點:其一,服務的對象是家庭成員,家務活動的生產如做飯、洗衣、清潔、購物等活動,既是自身需要,也是其他家庭成員所需,所以既有利己性,也有利他性;其二,家務勞動一般屬于無酬服務,盡管可以通過聘請家政服務人員替代家務勞動,如通過在外就餐、購買熟食等方式替代做飯等形式來減少或替代家務勞動,但從事家庭成員從事家務勞動,并沒有從其他享受家務勞動服務的成員中獲得報酬,可以認為家庭成員的家務勞動存在無酬性,或者說只有機會成本,存在外部性。其三,家務勞動的學科邊界,內涵和外延尚存爭議。家務勞動包括服務于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生活的勞動,這個基本內容是毫無爭議的,但是對生育照料少兒存在爭議,因為少兒的生育和照料包括孕育、哺育、感情陪伴、教育等內容,感情陪伴、教育等時間投入是屬于家務勞動,還是屬于人力資本投資的范疇,學界是有不同的看法;同時在家務勞動時間核算過程中,照料小孩的同時,可以完成其他日常家務勞動,可能會存在重復核算家務時間的問題。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本文開展的家務勞動估算,包括準備食物、洗熨衣服、購買家庭日用品、清潔房屋、照料小孩和老人等不計報酬的家務勞動。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認為,人類生產過程中存在分工,使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商品經濟誕生的前提。家務勞動也是社會諸多分工中的一種。原始社會時期,以氏族部落為單位的生產集中方式,部落男子集中外出尋找食物,婦女則集中在部落內部料理家務,此時的家務勞動是一種社會公共的、必需的勞動。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家長制家庭結構形式使家務勞動失去了公共的性質,變成了服務于家庭成員的私人勞動。社會分工,使家庭成員中不同的角色,選擇是參與市場勞動還是家務勞動;私有制和家庭結構的出現,使得家務勞動由社會性勞動轉變為私有性勞動[6]。
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和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認為,家務勞動是一種社會再生產的勞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前提[7,8]。首先家務勞動是屬于生產過程,外面購買的食物,需要通過家務勞動者烹飪加工后才可以食用;衣物需要通過清洗、熨燙等才可以干凈整潔地穿出家門;房屋修繕和定時清潔,可以為家庭成員營造一個干凈整潔的家庭環境等。家庭成員通過享有家務勞動者付出的家務服務,人力資本得以維持和提升,最終又可以精神充沛地投入到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去。因此,家務勞動是社會生產活動產生的基礎,是一種社會再生產過程。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商品的價值是由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家務勞動同樣也是凝結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因而它應該是有價值的,它創造的價值應和其他勞動價值一樣都屬于社會價值的一部分。前面的論述提到,私有制和家庭結構的出現,使家務勞動成為私人勞動,而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那么家務勞動是否有價值呢?首先,家務勞動是社會分工體系的一部分,這種分工具有社會屬性,同時也付出了勞動時間,形成了勞動產品。其次,家務勞動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什么呢?因為同樣是做飯、洗衣服等家務勞動,同樣的工作量,采用的勞動工具不一樣,勞動者的技能不一樣,工作效率也不一樣,自然其價值也不一樣,并不是家務勞動時間越長,其價值越高,需要找到一個參照系作為家務勞動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衡量尺度。部分學者認為可以將從事綜合家務勞動的家政服務人員、鐘點工的單位時間的勞動成果作為家務勞動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測量其價值[9]。也有學者認為應將不同的家務勞動和社會勞動中比較接近的行業進行替代,作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估算標準,如做飯可以用餐飲業服務人員的勞動時間進行估算,家庭清潔服務可以用保潔人員的服務時間進行估算,洗熨衣服可以用干洗和洗衣服務業的勞動時間估算等[10]。
綜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關于家務勞動價值的觀點,首先,肯定家務勞動是具有價值的,其次,對于家務勞動價值的度量應利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衡量,再次,家務勞動的不參與市場交易,其價值度量具有計量標準的模糊性和實際操作的困難性。
家務勞動過程既是一個生產過程,也是一個消費過程;既具有利己性,也具有利他性;既是私人的勞動,也具有社會性;既具有使用價值,也具有價值。除家政服務人員以外,家務勞動一般不參與市場交易,家務勞動者的價值容易被其無償性所掩蓋,使得社會各界無視或低估家務勞動的價值。家務勞動估算可以正確評價家務勞動者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貢獻,提高其社會地位,切實保障其經濟、社會權益。
Weinrobe(1974)[11]認為國民經濟核算過程中,僅僅考慮到市場性產出的貢獻,未考慮到家務勞動等非市場性產出的變化,導致嚴重低估了國內生產總值(GDP)。Becker(1985)[12]的研究認為,應將家務勞動納入GDP核算的范疇,因為家務勞動者為家庭生產付出了大量的勞動時間,創造了巨大的價值,理應和其他商品和服務一樣,成為一國GDP的重要組成部分。
1964年,OECD國家開展了家務勞動價值核算工作,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時間利用”信息收集和調查研究工作,收集家務勞動時間的基礎數據。調查發現家務勞動價值占GDP中很大的比重,如日本、美國家務勞動價值占GDP比重在20%~30%,瑞士和澳大利亞更是超過50%。我國在借鑒發達國家調查經驗和成果的同時,國家統計局和瑞典統計局共同合作,在2003—2007年間對云南省和浙江省進行試點家務勞動時間調查,總結調查經驗后,2008年對河北、廣東和四川等10個省(市)開展實踐家務勞動時間調查。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合作開展的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包含家務勞動時間的調查,從1989—2011年共開展9次調查,涵蓋中國遼寧、山東等9個省、自治區(2011年增加上海、北京、重慶這3個直轄市,使之增加至12個地區)。CHNS的家務勞動包括準備食物、洗熨衣服、購買食物、清潔房屋、照料小孩、照料老人等項目。
家務勞動價值的核算可以科學合理地評價其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是對從事家務勞動者工作成果的尊重和肯定,同時家務勞動核算也是進行國際橫向比較的改革和發展的選擇。
由于家務勞動的邊界尚存在模糊和爭議性,缺乏質的比較和計量的困難性,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家務勞動的估算方面存在許多操作性的難題:
(1)家務勞動與閑暇活動疊加,如何核算家務勞動,如某家務勞動者,一邊看電視,一邊煮飯,所耗費的時間,是作為閑暇時間還是家務勞動時間,這需要核算人員判斷,哪些活動屬于主要活動還是次要活動,如果煮飯是主要活動,則應納入家務勞動時間;如果看電視是主要活動,則應納入閑暇時間。
(2)不同的家務勞動疊加,比如某家務勞動者在煮飯的同時照看小孩,在同一時間進行了兩項家務勞動,為了避免重復計算,應區分哪些家務勞動是主要活動,哪些是次要活動,只記錄主要活動。美國非市場勞動核算研究小組建議:不管在同一時間完成了多項生產活動,時間的投入核算只能計算一次,只記錄主要的經濟活動。
(3)計量標準的非客觀性。OECD國家對家務勞動進行核算一般采用三種方法,分別是①將家務勞動和一個全日制的家政服務工人的工資收入進行比較,稱之為綜合替代法;②將每項家務勞動和市場勞動中相近的職業進行比較,稱之為行業替代法;③假設家務勞動者不參與家務勞動,從事市場勞動可取得的工資收入作為家務勞動的影子價格,稱之為機會成本法。這三種方法對家務勞動的估算均存在高估或低估的現象,經驗研究表明,機會成本法估算家務勞動的價值時,是放棄其他市場工作中收入最大化工資收入,可能會導致家務勞動價值估算結果偏高;行業替代法是利用市場化專業分工下的各項活動替代家務勞動,由于市場分工的專業化優勢,勞動生產率高,估算的家務勞動的市場價格可能存在低估的現象;綜合替代法是利用一攬子替代的方法,較為簡單和直接,那么家政服務人員的勞動報酬就成了衡量家務勞動的替代工資,以此估算家務勞動市場價格,容易低估,同時并不是所有的家務勞動都可以由家政服務人員來替代。
在家務勞動的核算過程中,對家務勞動時間的統計時,出現疊加項目,不能重復核算,僅計入主要即可;國內外現行的家務勞動核算方法共有機會成本法、綜合替代法、行業替代法三種。
家務勞動價值的估算必須具備兩個前提:其一是收集家務勞動時間數據;其二是具備核算家務勞動價值的市場價格。本文家務勞動時間數據來源于CHNS的調查數據中2011年的截面數據;家務勞動價值的市場價格等宏觀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城鎮職工人年均工資、各行業年均工資等指標;測算方法為機會成本法、綜合替代法和行業替代法。
2.2.1 家務勞動時間描述性統計
CHNS調查的家務勞動包括購買食物、加工食物、洗熨衣服、打掃房屋、照料小孩和老人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調查,本文根據家庭人數進行人均家務勞動時間換算后,對調查省份的數據求均值后得到各項家務勞動時間的人均值,對各項均值加總后得到總家務時間,相關描述性統計情況見表1。從人均總家務時間分布來看,山東、北京、上海、湖南四個省、市的家務時間最多,均在120分鐘/天左右,廣西的人均總家務時間低于100分鐘/天。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家庭人口規模平均為3.1,以一對夫妻和一個小孩的典型家庭為例,按此核算每個家庭每天大約需要投入6小時的家務勞動,經驗研究表明妻子的日均家務勞動時間約為4小時,而丈夫約為2小時[13]。從各單項家務勞動時間來看,廣西、貴州、河南、黑龍江等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的購物時間明顯低于北京、上海、遼寧等發達地區,說明發達地區的商品經濟發達,家庭購物選擇面大,花在購物上的時間較多;做飯時間、洗衣時間、打掃時間,有明顯的南北差異,東北和華北地區的做飯時間明顯多于中部和西南地區。照料時間方面。遼寧和江蘇的人均照料時間最低,日均時間為30分鐘左右,上海和重慶最高,日均時間為50分鐘左右,其他地區的照料時間在40分鐘左右。
表1 2011年調查地區的人均家務勞動時間
2.2.2 職工工資及行業工資的描述性統計
機會成本法估算家務勞動價值,是假定家庭成員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可以參與市場勞動,用市場勞動的工資收入來替代家務勞動的價值,采取各調查地區當年度的城鎮職工的年平均工資數額作為估算指標;綜合替代法是用假定所有的家務勞動均由家務服務人員完成,用家政服務人員支付的工資來替代家務勞動的價值,采取各調查地區當年度的居民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的年平均工資數額作為估算指標;行業替代法是假定家務勞動由市場中從事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員來完成,假定做飯由住宿餐飲服務業工作人員完成、購物、清潔和打掃由居民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工作人員來完成、照料小孩和老人由衛生和社會保障行業的工作人員完成,分別用這些行業的年平均工資來替代,各地區的職工年均工資及各行業工資情況見表2。
表2 2011年調查地區的職工工資及各行業工資情況
2.3.1 機會成本法
機會成本法估算家務勞動價值,是假定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可以參與市場勞動,用市場勞動的工資收入來替代家務勞動的價值,本文采取各調查地區當年度的城鎮職工的年平均工資數額進行替代,根據2008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下發的文件《關于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勞社部法[2008]3號)規定,每月記入薪酬的天數為21.75天,每天記入薪酬的天數為8小時,分別對各地區的職工年平均工資進行小時工資的換算表示i地區職工的小時工資,ωiy表示i地區的職工年平均工資。將職工小時工資視為家務勞動的影子價格,家務勞動時間需要每天都要付出,一年核算的天數為365天,則年家務勞動價值為表示家務勞動的影子價格,T/60表示每天的家務勞動的小時數,因為調查數據中是按分鐘來核算的,需進行小時的換算,這樣可以分別得到各地區的年度人均家務勞動價值,將年度人均家務勞動價值除以人均GDP得到家務勞動占GDP的比重,具體核算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方法估算的家務勞動價值
2.3.2 綜合替代法
綜合替代法是用家政服務業人員的工資綜合替代家務勞動的工資,采用居民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的小時工資綜合替代全部家務活動的工資,首先對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的年平均工資進行小時工資換算,表示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的小時工資,表示年平均工資,假定每年工作12個月,每個月工作天數21.75天,每天工作8小時。然后用居民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的小時工資替代家務勞動小時工資,估算家務勞動年平均價值表示利用綜合替代法核算得到的年平均家務勞動價值,因調查數據中的家務時間單位是分鐘,需進行小時換算,并假定一年365天均進行家務活動,將綜合替代法核算得到的家務勞動價值除以人均GDP可以得到家務勞動占GDP的比重,具體核算結果見表3。
2.3.3 行業替代法
行業替代法是將各項家務勞動和勞動力市場中相近的行業進行替代,選取住宿餐飲業替代做飯;居民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替代購物、洗衣、清潔;衛生和社會保障行業替代照料小孩和老人。分別計算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衛生和社會保障業的小時工資。換算理由和綜合替代法相同。用三個行業的小時工資分別對做飯;購物、洗衣、清潔;照料五項家務勞動進行年度家務勞動價值核算,并將各項核算指加總得到行業替代法核算的各地區年度總家務勞動價值,將行業替代法得到家務勞動價值除以人均GDP,得到家務勞動占GDP的比重,具體核算結果見表3。
不同的核算方法采取的替代指標不同,得到的家務勞動的核算價值也不相同,機會成本法選取的指標是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綜合替代法的指標是居民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的年平均工資;行業替代法的指標是居民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住宿餐飲業、衛生和社會保障業等行業的年平均工資;各個行業的工資收入的一般規律為:衛生和社會保障業工資>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所以核算結果會呈現:機會成本法>行業替代法>綜合替代法。核算結果顯示:北京、遼寧、上海等9個省、市、自治區遵從這一規律,但黑龍江、江蘇和山東這3個省份例外,出現變異的原因的是這3個省份的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的工資水平較高,均高于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
采用機會成本法核算的各地區的家務勞動潛在價值占GDP的比重在1/3左右,且南方的潛在價值高于北方;采用綜合替代法核算的各地區的家務勞動潛在價值占GDP的比重大約為1/4,地區分布上沒有顯著的南北差異;采用行業替代法核算的各地區家務勞動潛在價值占GDP比重約為30%,且南方的潛在價值高于北方。綜合不同方法估算的利弊,可以發現家務勞動的潛在價值大約占GDP的30%,這一估算結果和OECD國家的估算結果相比[14,15],如美國、日本家務勞動占GDP比重為20%~30%,瑞士、澳大利亞等國家超過50%,說明估算方法產生的誤差在接受范圍內。從國內其他學者對家務勞動潛在價值估算的經驗研究來看,無酬家務勞動占我國GDP比重約為1/3[16-18]。
從家務勞動價值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來看,上海、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家務勞動的絕對價值較高,廣西、貴州和黑龍江等經濟欠發達地區較低。說明經濟發達地區人均工資水平高,家務勞動的影子價格高,單位時間的家務勞動報酬高,核算的家務勞動價值高。但從家務勞動占GDP的相對比率來看,經濟發達地區比重較低,欠發達地區的比重較高,主要是從家務勞動、市場勞動的時間利用的機會成本進行解釋,因為經濟發達地區的工資高,勞動者會減少家務勞動時間,增加市場勞動時間,導致家務勞動價值占GDP的比重降低。
家務勞動是服務于家庭成員,在家庭內部進行的生產活動,具有相對的封閉性、無酬性和非標準化等特點。由于家務勞動邊界的模糊性,與市場經濟勞動相比在價值結構、工作結構和報酬標準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使家務勞動難以度量和估算。本文借助OECD國家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關于家庭住戶的無酬性服務核算辦法:機會成本法、綜合替代法和行業替代法對中國營養和健康調查(CHNS)2011年12個省、市、自治區的家務勞動潛在價值分別進行估算,保守估計家務勞動潛在價值約占GDP的30%。說明家務勞動是國民經濟對國民經濟具有重大的貢獻,家務勞動的水平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勞動力商品的水平和質量,從而影響整個社會再生產的穩定有序的進行。
通過本文的估算還發現,家務勞動時間和潛在價值存在地區差異性,南方地區的家務時間和潛在價值要大于北方地區。家務勞動潛在價值除受家務勞動時間影響外,還和當地的工資收入、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的關系,工資收入水平越高,家務勞動的機會成本越高,潛在價值越高,經濟發達地區,如上海、北京等地區的家務勞動的絕對價值大于其他地區。家務勞動占GDP的比重,也與工資水平和經濟增長相關,不過是反向相關,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單位家務勞動時間的影子價格高,居民會采取高效率方式替代或減少的家務勞動,從而使得家務勞動占GDP的相對比率較低。
本文的估算尚存在一些需完善的地方,其一,調查數據的處理,如居民在從事不同項目的家務勞動時,可能存在疊加的現象,如照料小孩和老人的同時,可能同時做飯或清潔房屋等活動,導致家務勞動時間核算出現偏大,最后可能導致結果偏高;其二,機會成本法、綜合替代法和行業替代法選取的指標來替代家務勞動的小時工資,因市場勞動和家務勞動的差異性,其價值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可能存在高估或低估的現象。基于上述不足,有必要借鑒國內外關于家務勞動估算的方法和手段進行修正和完善,這也是繼續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Becker G S.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J].The Economy Journal,1965,(75).
[2]VanEvery J.Understanding Gendered Inequality:Reconceptualizing Housework[J].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1997,(3).
[3]Edholm F,Harris O,Young,K.Conceptualising Women.Critique of Anthropo-logy[J].The Economic Journal,1977,(11).
[4]Fox B J.The Formative Years:How Parenthood Greates Gender[J].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2001,38(4).
[5]朱梅,應若平.農村“留守妻子”家務勞動經濟價值的社會學思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戴秋亮.關于家務勞動產出核算的探析[J].統計與決策,2010,(20).
[10]王峰.家務勞動的計量方法[J].能源基地建設,1998,(6).
[11]Weinrobe T A.Estimating Intra-household Allocation in a Collective Model With Household Production[J].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74,(11).
[12]Becker G.A Treatise on the Famil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3]暢紅琴,董曉媛.經濟發展對中國農村家庭時間分配性別模式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09,(12).
[14]Basque Statistics Office.Household Production Satellite Account for the Autonomous Community of Basque Country[R].Basque Statistics Office Report,2004.
[15]Chadeau A.What Is Households’Non-Market Production Worth?[J].OECD Economics Studies,1992,(18).
[16]李金華.關于總產生核算方法及其理論規范的探討[J].統計研究,2006,(2).
[17]張健.無酬家務勞動價值的估算及實證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18]戴秋亮.關于家務勞動產出核算的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