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陽,李偉華
(1.寧海縣第一醫院 病理科,浙江 寧海315600;2.瑞安市人民醫院 病理科,浙江 瑞安 325200)
早期乳腺癌治療方案,首選手術治療;保乳治療術由于其具有著保留乳房形態美感以及手術切口小等臨床優點,成為了早期乳腺癌手術治療的主要方法[1]。近年來,乳腺癌發病呈年輕化趨勢,而年輕女性對保乳治療的要求較老年患者更為強烈,但是關于不同年齡患者保乳治療預后,仍有著較大爭議[2]。本研究回顧153例保乳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臨床資料,探討分析不同年齡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預后情況。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6年3月—2012年3月寧海縣第一醫院收治的行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患者153例,均在我院接受保乳手術治療且經病理診斷確診、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炎性乳腺癌、初治時已經發現遠處轉移、男性乳腺癌患者、診斷為乳腺癌5年內死于其他疾病或意外患者。根據患者的年齡不同,將其分為青年組(≤35歲)78例、中老年組(≥36歲)75例。
1.2 觀察指標 在盡可能保持患者乳房美觀的情況下,以患者病灶為中心進行輻射狀切口,切除腫瘤及其周邊2cm正常組織,進行冰凍病理檢查。記錄患者相關病理檢查結果并進行比較分析,包括患者腫瘤直徑、TNM分期、淋巴結轉移、癌癥家族史、病理類型、切緣、雌激素受體(es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 P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P53表達情況。
1.3 隨訪 術后2年內每3個月進行一次復查,術后2~5年每6個月進行一次復查,術后5年后每年進行一次復查。隨訪結果判斷根據門診復查、電話隨訪、郵件隨訪以及再入院進行判斷,隨訪截止日期為2017年5月31日。局部復發情況根據患者乳腺腫瘤標志物、鉬靶、乳腺超聲、腹部超聲等檢查患者乳房周圍組織是否出現癌變、鎖骨上下淋巴結以及腋窩淋巴結是否出現轉移等;遠處轉移根據患者是否發生肝轉移、肺轉移、骨轉移以及對側乳房是否發生癌變等;總體生存情況排除與乳腺癌無關疾病或意外死亡患者。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比較采用秩和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對患者進行生存分析,組間生存情況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年齡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比較 青年組患者TNM分期、Her2陽性比例及p53陽性比例均明顯高于中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在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癌癥家族史、病理類型、ER受體表達、PR受體表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比較(例)
2.2 不同年齡乳腺癌患者保乳手術預后情況分析 青年組患者5年無局部復發生存率為76.92%、中老年組患者5年無局部復發生存率為88.00%,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45,P<0.05);青年組患者5年無遠處轉移生存率為82.05%、中老年組患者5年無遠處轉移生存率為89.33%,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84,P>0.05);青年組患者5年總生存率為89.74%、中老年組患者5年總生存率為92.00%,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28,P>0.05),見圖1~圖3。

圖1 兩組患者無局部復發率生存分析

圖2 兩組患者無遠處轉移率生存分析

圖3 兩組患者總體生存情況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乳腺癌患者數量一致呈不斷升高的趨勢,尤其是年輕的乳腺癌患者發病率不斷上升[3]。對于年輕乳腺癌患者的判斷標準有著一定爭議,但一般而言,大部分學者均認為≤35歲是區分年輕患者與中老年患者的時間點[4]。隨著保乳手術的逐漸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了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療的首選術式。有學者認為[5],年輕乳腺癌患者較中老年患者具有著復發轉移率高、侵襲性強以及預后差的臨床特點。但是對于年齡是否是影響患者保乳手術術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目前研究結果尚未統一。
本研究探討分析不同年齡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預后,按照患者年齡差異,分為青年組和中老年組,研究結果顯示,年輕乳腺癌患者初診時較中老年患者臨床分期更晚,年輕患者Her2陽性比例顯著高于中老年患者,而Her2陽性往往與患者的臨床不良預后有關[6];年輕患者P53陽性比例顯著高于中老年患者,研究顯示[7],P53突變與乳腺癌患者臨床不良預后明顯相關。此外,本研究對比不同年齡組乳腺癌患者臨床預后,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5年無遠處轉移率及5年生存率無顯著差異,但是年輕乳腺癌患者5年無局部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年輕乳腺癌患者與中老年患者相比較,具有著更高的復發率。有研究顯示[8],即使對于臨床分期相同的乳腺癌患者,年輕乳腺癌患者的5年、10年生存率均低于年長患者,其原因可能是:與年長乳腺癌患者相比較,年輕患者具有著更多的高危生物學特性,且年輕患者對綜合治理反應性較差,但是對于此結論目前尚無統一認識。而本研究中,年輕患者術后復發風險明顯高于中老年患者,而兩組患者遠處轉移以及總體生存情況無差異,可能與本研究納入樣本量不足以及隨訪時間不足等因素有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年輕乳腺癌患者初診臨床分期、Her2陽性比例以及P53陽性比例均較中老年患者更高,且年輕乳腺癌患者保乳治療術后局部復發風險更高,但不同年齡患者總體生存情況無差異,因此對于年輕乳腺癌患者仍可建議采取保乳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張海峰,索文軍,呂品,等.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29):78-80,84.
[2] 王宏,曹旭晨,楊紹時,等.保乳聯合前哨淋巴結活檢術治療早期乳腺癌患者 80 例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15,55(45):54-56.
[3] Panhofer P, Ferenc V, Schütz M,etal. Standardization of morbidity assessment in breast cancer surgery using the Clavien Dindo Classification[J]. Int J Surg, 2014, 12(4):334-339.
[4] 崔芳,劉紅,陸蘇,等.35歲及以下年輕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J].天津醫藥,2016,44(11):1371-1376.
[5] 張艷琦,張麗娜,顧林,等.77例25歲以下女性乳腺癌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3,40(24):1548-1552.
[6] Ahmed S, Sami A, Xiang J. HER2-directed therapy: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for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2015, 22(2):101-116.
[7] Liu JC, Voisin V, Wang S,etal. Combined deletion of Pten and p53 in mammary epithelium accelerates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with dependency on eEF2K[J]. EMBO Mol Med, 2014, 6(12):1542-1560.
[8] 張軍,張永慶,王昌亮,等.35歲以下年輕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因素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12):2346-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