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丙連
王阿姨今年55歲,本打算退休后和老伴一起出去旅游,享受生活。可最近她總感到腰酸、背痛、乏力,去醫院檢查后才知道是因為患上了骨質疏松癥。這可嚇壞了王阿姨,她想不通自己平日身體很好,怎么骨質突然就疏松了呢?

骨質疏松是多發于中老年人群的代謝性骨病,是人體骨量減少和骨骼的微小結構退化。據有關統計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女性中有30%~50%患有骨質疏松癥,男性的患病幾率為20%~30%。
正常人骨骼的生長和退化是由兩種細胞共同起作用,一種是成骨細胞,一種是破骨細胞,雙方勢力此消彼長,維持動態平衡。35歲之前,成骨細胞占優勢,骨骼呈現一個積累生長的過程,直至骨量達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值;35歲以后,破骨細胞開始占優勢,骨骼則會逐漸被破壞。
1.中老年人由于咀嚼能力下降,胃腸功能減弱,飯量減小,導致攝入的鈣、磷、鎂、維生素D、蛋白質等有益于骨骼生長的營養物質減少。
2.各種生理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對于骨骼的發育有重要促進作用。女性絕經以后,體內雌激素開始下降,不利于骨骼生長。
3.運動尤其是負重運動可以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然而許多中老年人由于身體、生活習慣等方面的限制,往往缺乏運動。
4.維生素D對鈣的吸收有促進作用,人體通過曬太陽可以合成維生素D。但是有些中老年人較少出門,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短,不利于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
5.有些中老年人由于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肝病、腎病、甲狀腺疾病等,造成體內鈣、磷、維生素D等代謝紊亂,再加上要服用某些藥物,加速了鈣的流失。
骨質疏松癥在發病前期一般都是靜悄悄的,沒有明顯癥狀。只有當病情嚴重時才會出現腰背酸痛,疲勞感加重,甚至骨折的現象。我們可以通過測量骨密度來提前發現它。建議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去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幾個簡單的標準,初步判斷自己是否存在患骨質疏松癥的風險:年齡超過50歲(尤其是女性),體重較低或近期降低明顯者;身高較之前縮短2厘米以上;駝背、感到腰酸背痛腿抽筋、疲勞無力、進食減少,有骨折經歷等。
骨質疏松與年齡、性別、飲食、生活習慣、疾病以及遺傳等因素都有密切關系。而在這些因素當中,飲食是防治骨質疏松的基礎因素。
骨骼的生長有賴于“原料”的供應,這些原料主要包括蛋白質、鈣、磷、鎂、銅、鋅、氟以及維生素D、維生素A等,必須通過飲食獲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50~80歲輕體力活動的中老年人一天攝入的能量大概是7116~8790千焦,我們以中間值7953千焦為例,換算成食物約為300~400克蔬菜,300克奶,200~300克水果,200~250克主食,50克瘦肉,50克水產品,25克堅果和大豆,25克食用油和1個雞蛋。注意,以上說的基礎飲食攝入量,可以滿足大部分中老年人1天的膳食需要。預防骨質疏松還應注意多攝入蛋白質、鈣和維生素D等營養素。
1.蛋白質:蛋白質可以幫助骨骼具有一定韌性和彈性。相反,若蛋白質減少,骨骼的脆性就會增加。中老年人蛋白質的推薦攝入量為65克/天,且應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如牛奶、雞蛋、瘦肉和大豆。
2.鈣:中老年人鈣的推薦攝入量為1000毫克/天。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民鈣的攝入量不足500毫克/天。鈣缺乏會導致骨骼礦化不足,增加骨質疏松風險,所以應特別注意補充鈣。大豆和牛奶是鈣的最好食物來源。其他含鈣豐富的食物有芝麻、蝦皮、海帶、木耳、小白菜、菠菜、瓜子、核桃等。
說到補鈣,肯定有人會問,中老年人需要吃鈣片嗎?原則上提倡“食療”,即通過食物來滿足機體對鈣的需要。因為食物的鈣吸收利用率較高,也最安全,如牛奶中鈣的吸收利用率約為90%,遠遠大于補鈣產品的吸收利用率。不過,如果已經出現缺鈣的情況,可以考慮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食用鈣片。但應注意,鈣片攝入過量不但無益于治療疾病,反而會加重骨質疏松癥狀。
3.維生素D:維生素D對骨骼的生長發育起重要作用。在缺少維生素D的情況下,即便鈣質充足,人體也很難將其合理利用。中老年人維生素D的推薦攝入量為10微克/天。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天然食物有肝臟、魚子、蛋黃、魚肝油。但是,這些食物含有較高的膽固醇,應適量食用。建議中老年人每周攝入1~2次動物肝臟,每次20克。另外,曬太陽是一種安全、免費的維生素D的補充方式,中老年人每天應至少接受陽光照射30分鐘。
除了飲食,中老年人還可以適量參加一些戶外運動,如太極拳、廣場舞、游泳、騎行等。每天活動時間在30分鐘以上,但注意運動強度不可過大,防止受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少喝咖啡、濃茶、碳酸飲料等飲品,飲食清淡,早睡早起。另外,應保護好腎臟和肝臟,不要濫用藥物,尤其是激素類藥物。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骨質疏松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患有骨質疏松癥的中老年人易發生脆性骨折,嚴重者有可能致畸致殘,還會增加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的發病風險。中老年人應增強防治骨質疏松意識,積極做好預防工作,提高晚年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