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1986年,我在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研究班讀書。入學前我在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政協負責征集文史資料,看到過呼和浩特市武川縣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些史料,那些英雄人物和戰斗故事讓我感動。那年暑假前,內蒙古自治區作家協會安排我們班體驗生活,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我就約了兩個同學去武川縣。
乘坐班車出發不久,我們和一位相鄰而坐的女同志聊天。我問她:“你出門干什么呀?”
她說:“我是農民,到呼市給一個親戚送“油面”。”
我第一次聽說“油面”這種面。我想,是不是我們赤峰飯店賣的那種油炒面呢?我問:“商店就賣油炒面,還用你給他去送嗎?”
她笑了說:“不是油,是草字頭下邊有單立人的莜。”
我緊忙說:“我知道了,是莜面,也叫燕麥面,不是油面。不過,這莜面比我們赤峰那里的白面、蕎面還好吃?”
她來了精神,說:“你沒吃過不知道,要是吃起來,別人在身后割你耳朵你都不知道。我的親戚喜歡吃這種面。因為呼市買不到,就捎信讓我送去兩袋。莜面是我們這里的特產,好吃還禁餓。我們這里有段順口溜:五十里莜面,四十里的糕,三十里的蕎面餓斷腰。”
到了武川縣,我和同學走進牛街的一家飯店,商量吃點什么。服務員說:“到這兒還商量啥?吃莜面餅唄!我們飯店的莜面餅都是用我們當地種的燕麥碾成的面做的,特別純正,大師傅也是我們當地人。”
既然她這么說,那就吃莜面餅吧。
莜面餅像紙一樣薄,面的顏色比白面黑,比蕎面白,口感滑溜、筋道,味道清香,近似于蕎面,又不是蕎面的味道,好吃極了!
我問服務員:“別桌吃的面食都是什么面做成的?”
服務員說:“都是莜面啊。莜面可以做成螺絲卷卷、涼拌莜面、素炒莜面、回勺莜面、煮馀子、油煎對夾、油煎合子、莜面拿糕等等,細說起來好多好多。”
我們吃完,都抹著嘴說好吃,想帶給同學們嘗嘗,就跟服務員說:“再給我們來一斤莜面餅。”
她問:“你們不是吃完了嗎?怎么還要?”
我說:“我們想帶回去給同學吃。”
她說:“今天不行,吃飯的客人太多,忙不過來,只能在這兒吃,不能拿走。不是錢的事。人家坐著等,我們卻給你們吃完的忙,這飯店還咋開呀!”
我們朝外走時,服務員說:“別人想吃,可以來飯店,想吃多少就給你們上多少!”
我沒有跟她解釋我不是當地人,不在當地工作,也不在當地居住,不然,我怎么會提出要帶走一些呢?在我們面前,這個剛剛上崗一星期的服務員還是個孩子——熱情、淳樸、倔強,像這莜面一樣令人感到新奇、舒心。
這次旅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個給親戚送莜面的婦女,那個天真可愛的姑娘,還有我第一次吃的莜面,讓我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