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素來認為,在任何一種文學創作中,文學的積累與獨特體悟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讀馬小貴的詩,很難不被他巧妙的布局和富有張力的抒情方式所吸引。這就是文學積淀能給文字帶來的魅力。他的詩歌帶給人一種穩重感,像一件陶器,歷經西北風沙的洗禮,即使是日常平淡的事物,也能在字里行間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那么這些事物是什么呢?譬如說夜色下輕盈的貓的身形,譬如雨中的清真寺,譬如縈繞在校園中意味深長的靜寂:那是平平淡淡的學院生活,也是來自家鄉的綿長余味,仿佛作者在這個發展的時代下仍在反復詢問自己:我是誰?我此刻在何處?我的家鄉在何方?而呼嘯而過的人群無人回應,只留下自己的思緒隨風飄動。可以說,他是一個理性的觀察者,他描繪的畫面是日常的,只不過以另一種不同于一般生活視角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但他同樣也是感性的,哪怕微弱燈光下的發絲拂動也能被敏銳地察覺。如果說這些并不能說明他詩歌的魅力,那么更重要的是,他的詩作,并不止于觀察。
詩歌的發端是對愛的追求和對生命本身的探索。當一個這樣的生命從西北走來,帶著家鄉的風塵和多年文化的沉淀,他會思考什么,探索什么?在讀完詩后,我感受到,他思考的落腳點最終也是生命,卻并非那種縹緲柔軟的東西,更像是一種古老而深刻的堅韌。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描寫了生命,卻并沒有單單發出對人的一生的感嘆。寫人,他是片段的,真實的;而思考,則是從更廣闊的角度立足。當繁華的伊斯蘭教堂門扉緊閉之時,鎖上的除了篆刻的古蘭經,還有什么?當禮炮響起,身著傳統服飾的阿拉伯女子喝下眾人遞來的祝婚酒,她的腦海中在想著什么?這樣的思考,是對諸多事物共同本質的一種追求:無論身處何方,學校也好,教堂也好,抑或行走街頭,種種樣樣的生命仍在繼續。人們來來去去,或聒噪,或虔誠,或年輕,或遲暮,這都是生命最平常的形態,也同樣是生活值得歌頌之處。
簡單地說,馬小貴的創作是真誠的,他的筆下,將生活的各種形態仔細地描摹了出來。這幅畫面中,有人追尋著時代的主旋律奔跑,有人在無家可歸地浪跡,也有人站在神學的門前禱告。他的文字帶著故鄉留下的深深烙印,帶著文化熏陶過的痕跡,用自己的方式描繪著這個世界上,新生命力與舊生命力共存帶來的矛盾與和諧。這樣獨特的視角帶來的體會,想必與作者的長年所見,所讀,所感不無關系。或許在許多年后,有人再讀起這些詩作,躍入眼簾的,依舊是一個在濃厚文學積淀中端莊起舞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