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永隆
滴滴作為一個網約車平臺,招募和吸引各類私家車車主成為兼職司機,司機能夠賺錢,平臺可以盈利,市民得到便利。然而,日前發生的滴滴司機殺人事件,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平臺的安全性。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兼職司機殺人事件呢?從犯罪心理學角度出發可以歸納為如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角色切換困難。滴滴司機并非專職,幾乎各行各業中都有人兼職滴滴司機,而滴滴司機是一個服務型的角色,需要在約定地點到達,需要態度友好地面對客人等。如果兼職的滴滴司機本來的職業內容和職業要求與滴滴司機這一角色之間差異過大,就會造成角色切換困難。特別是一些高精尖行業的兼職司機,或者是性格較為急躁的兼職司機,都不太容易切換到服務型網約車司機的角色。這會極大地影響到司機本人的情緒和自我評價。一旦司機情緒過于負面,比如暴怒和感到被侮辱,就可能促成暴力事件。
其次,故意利用滴滴司機角色犯罪。滴滴司機往往能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客人,其中不乏單獨出行的年輕女子,老年人甚至小孩,而這些人都是罪犯們的絕佳目標。因此,一些潛在的、有意從事犯罪的人可能會利用滴滴司機這一角色來尋找犯罪機會。
最后,乘客糾紛導致犯罪。有一些犯罪并不是蓄意的,但由于滴滴客人與滴滴車主都是各種各樣的人,而一些脾氣暴躁或不文明的客人或車主都容易與對方發生爭執和糾紛。有些時候情況十分惡劣,糾紛進一步加劇,就會出現打人、傷人甚至殺人的情況。
誠然,各行各業都有各式各樣的犯罪行為或者意外,滴滴司機殺人這樣的極端、小概率事件并非常態。但是,在筆者看來,此次事件應引起大眾足夠警惕的是,應該如何規范越來越多的跨界兼職者。
中國現在的跨界創新發展迅猛,除了兼職網約車司機,還有兼職送外賣、兼職家庭教師、兼職銷售等跨界兼職。這個現象造成傳統的職業倫理道德的束縛越來越弱,職業對個人的約束力越來越小,甚至很多人因為兼職跨界而沒有了對職業的身份認同、倫理遵守。
究其原因,還是角色切換困難。每一個職業都有其特定的職業要求和倫理道德規范,跨界兼職的人由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或教育,對兼職行業的倫理道德了解不夠,或認為兼職不是自己的本分,無法正常切換到相應的職業角色,造成對職業倫理道德的忽視或輕視。而今后兼職跨界的現象必將越來越普遍,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對兼職人員的系統培訓和嚴格篩選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兼職人員本身需要正視兼職行業的角色,選擇適合自己人格和能力的兼職,并尊重兼職行業,而不是忽視或逃避。▲
(作者是西南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環球時報201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