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兆農
今年的5月12日,格外不尋常,汶川大地震過去整整10年了。回望那場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慘痛損失的歷史大災難,可以有很多的視角和維度,而最好的紀念,則是進一步增強抵御災害的能力。
汶川大地震之所以傷亡特別慘重,主要原因當然是震級太高。其次,則與建筑物等設施的地震設防標準太低有關。不難想象,山區鄉村里的那些民居怕壓根兒就沒有抗震的設計。如果說那是一種“從無到有”過程中的痛,那么,我們今天正在努力邁向“從有到好”的征程中,進一步增強抵御各種災害的能力,提高防災減災的水平,必須是這個“好”字中的應有之意。因為,它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治理能力,以及現代化的水平,也是人民福祉的一種提升。不斷提高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系數,理應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這些年來,我們的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預報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提高,地震的人員傷亡數量逐步在減少,這是防災減災工作的重大進步。但我們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依然復雜嚴峻,當前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災害信息共享和防災減災資源統籌不足,重救災輕減災的思想還比較普遍等。
為什么會出現“重救災輕減災”的情況?救災是急活、顯績,減災是慢功、潛績;前者忙一陣子,后者可能要搞一輩子;前者政績立竿見影,后者的成果有時則可能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但防災減災的意義,一點不比救災小。它的立足點是防患于未然,是減少災害損失最有效、最經濟的路徑和手段。
重視防災減災,就要在工作評價和干部的任用上,與救災同等重視。防災減災之所以易被忽視,還因為一些干部平時心中就“無災”。作為現代化的管理者,居安必須思危,必須要有災害意識。災害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事先有無防范的意識和應急的措施,以及承災能力的強弱,都直接關系著災害帶來損失的大小。只有心中有災害意識,才會持續把防災減災工作拿在手上,而不是發生災害時才抓緊一下,平時就擱在一邊。
防災減災是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持續投入,全面發力,久久為功。加大對防災減災領域的投入,激勵更多的科研人員潛心研究防災減災技術,需要不斷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這是為廣大群眾集體購買保險所交付的保費,應該列入政府的硬開支。只有平時多投入,才有災時少損失。
2009年5月1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正式實施。該法對防震減災規劃、地震應急救援、震后恢復重建等做了完善,明確了防震減災管理體制等16項機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文件。今年,國務院又專門新設了應急管理部。這些頂層的設計和安排,標志著我國的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已經成為國家行為。今天,經歷過深重災難磨礪的中華民族,正在成熟起來,強大起來,相信在中國,災難帶來的損失一定會越來越小。▲
(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環球時報201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