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洛佩茲 張建國
前天晚上,收音機發布的天氣預報簡短而不利:為北拉布拉多海發出大風預警。然而,我們憂懼的不僅僅是狂風巨浪。前方有許多冰山,而我們將要在黑暗中駛向前方海域,徑直進人像哨兵一樣整齊、如教堂一般大的巨冰塊中,這些冰塊隨加拿大洋流緩緩南移。這是來自格陵蘭島西部人海冰川的一些漂浮冰山。具體地說,是從格陵蘭西海岸薩維細微克(Savissivik)、托蘇卡塔克(Torsukattak)和烏佩納維克一帶高聳的、大理石般的冰墻上脫落而來。但我們明白,行駛在波濤洶涌的海域,即使有比我們所乘輪船大50倍的物體,船上雷達也無法把它與狂風掀起的巨大浪頭分辨開來。
滿載設備和一年供應物資的“蘇德克”號內燃機船(MV Soodoc)*,在黑暗中堅定地向一個極地礦區駛去,船頭蕩起陣陣浪花。大風勁吹,船上的錨索不停顫抖,發出蕭蕭之聲。甲板上的吊架也在長嘯。我們處在船的中部,但浪花已開始飛濺到我們身上。船員關上上層甲板的舷窗和艙門,并做好應對船身劇烈顛簸搖晃的準備。
我們平安地進入了戴維斯海峽。狂風風向轉向左邊,我們的船駛出了風區。我們暫時緩了口氣,但還是將信將疑,不敢掉以輕心。
早上,我站在船頭,看船首平穩劈開6英尺厚的墨綠色海水前行。那些冰山在霧靄中若隱若現,不斷南移,令人生畏;我們中一些人曾因此徹夜未眠。冰山的移動悄無聲息,其中卻醞釀著殺機。如果我們昨晚撞上了冰山,輪船會在一片警報聲中陷入慌亂。我們會胡亂穿著衣服,踉踉蹌蹌地從艙梯沖上甲板,坐進小救生艇,掙扎在死亡邊緣。在黑暗中,救生艇被降入20英尺下的冰水里,你驚恐萬分,就像有一條野狗撲入你的懷中。
我們一切平安。我凝視著淺黑色的海涌。思索著停落在船上的雀鳥如何受到船員的款待。隨后,我便去船尾吃早餐。
蒙特利爾被我們遠遠地甩在后面。我們的船警惕地向西北航道行進,和當年弗羅比舍、戴維斯和巴芬穿過的是同樣的海域,看到的是同樣色彩、同樣的動物、同樣的清澈水流。這就是我請求同行的原因。我請求搭船來看使上述先行者陷入絕境的海冰。如果我被問道,在北極渴望與什么東西朝夕相處。答案就是冰山。我說不清,這一愿望是由來已久呢,還是重走西北航道的計劃有望落實后,我才有了這一強烈的愿望。但當我看到冰山時,感覺就好像我已經靜靜地等了很久,就像信徒見到達賴喇嘛時的感覺。
當天下午,我們意識到,風暴的確已經過去。我站在輪船艦樓右舷的一個窗戶旁,打開厚重的玻璃窗。我的前臂倚在窗臺上,雙腿感到的是艦樓供熱設備提供的暖氣,面部卻有一股股冷氣拂過。我們看到的第一簇冰山位于貝爾島海峽的北部,排成一排,被海水侵蝕出許多凹痕,看起來非常悲傷,好像已被一些莫名的苦痛折磨得筋疲力盡。我們從這些冰山一側駛過。往北去,這些冰山就像一些掉隊的士兵,在這一望無際的荒涼海面上我行我素地漂泊著。它們好像來自一個神秘的世界,那里充斥著眾神的爭吵聲和大災難。它們又像是月亮上掉下來的碎片。
再往北去,冰山顯得更有氣魄。它們體積龐大,側壁高聳而陡峭,讓人想起拉薩的布達拉宮——一座依山而建、禁欲冥思的建筑。我們將要從冰山間穿過,兩側與其相距都不到半英里。我從船的一側走到另一側,驚詫著這些生命跡象如此明顯的龐然大物怎么會顯得既離我們很近,又距我們很遠。那種感覺。就好像站在飛行于喜馬拉雅山系中的安納普爾納峰和珠穆朗瑪峰一側的飛艇上一樣。
冰山周圍有生命跡象并不是幻覺。格陵蘭海豹和群群海鳥,被游動在營養豐富的冰山基部水域的魚群吸引——來自冰山上的淡水徑流使得魚群上涌,涌人海水中較輕的淡水中。我用望遠鏡可以看到,一層藍綠色融水猶如一張巨大面紗,從400英尺的高度垂向海面。
我問或從右舷窗口稍許后退,去畫張景物素描,或拿起望遠鏡向外眺望。我看到光線在冰山周圍產生的奇觀,就像看到那些冰山在海水中赤裸、執著地漂浮前進一樣,感到驚嘆不已。由于太陽照射、云朵飄浮及海水映射,冰山便有了不同顏色。但也由于光線原因,冰山的立體感也有所不同:光線越強,照射角度越大,冰山表面及冰本身與海水的對比會越鮮明;冰山側壁暗淡的表層被蝕刻得也會越嚴重。天空越藍,冰山在天幕上的輪廓線越清晰。
我寫下了各種色彩的景象——灰色的海鷗和珍珠,還有灰色煙霧。從望遠鏡中看,一座冰山猶如平頂山似的,其壁壘般的高大側壁,似乎是一塊被切割的巨大濕潤滑石的切面。另一座冰山上部沒有棱角,呈圓形,在天幕上猶如人類的額頭,表面既有許多凹凸痕跡,又有不少條形痕跡,就像抹香鯨有劃痕的桶狀身軀。冰山呈現出漂浮山岳的景觀——它們原本就是從山脈上脫落下來的:那山脈有白雪覆蓋的山脊、環形盆地、陡峭山峰。冰山陡峭的側壁通常直達海面,它們就像花崗瀝青巖;其表面不平,猶如未加工的玉石,或有更粗糙的,就像有磨損的黑曜石。
冰山沒入水中的那部分側壁,受到海浪沖蝕,形成不少冰洞、冰穴和冰橋,酷似海蝕崖。冰山與海面相接的地方,冰體閃爍著藍寶石色,與上部的灰白色冰墻明顯不同。冰山融水會注入冰山上的縫隙,或在冰山上積聚成一潭水,由于縫隙或水潭周圍冰體的厚度不同,水脈和水潭會呈現淡藍色或更亮的海藍色。如果冰山剛剛斷裂分開,那么新的斷面會呈藍綠色——稍早的、被侵蝕的斷面呈灰綠色。黎明或黃昏時分,由于陽光的作用,冰山表面會呈現多種顏色:玫瑰紅,紅黃色,淡紫色,淺粉色。冰面能在晶瑩透亮的邊沿和角落反射和捕捉光,并強化其效果。
冰山包含的巖石、礫石、泥沙和沙子,使其側壁呈現許多條紋和斑紋。由于逐漸融化,冰山從海面漸漸上升,堆積在冰山根基部分淺水灘里的殘屑,在其側壁形成一道道吃水線痕跡。由于冰山的分裂和傾斜,吃水線痕跡會以奇異的角度交叉,并會向上傾斜。
盡管看起來幾乎是沒有必要,船上的三副還是拿出六分儀來測量冰山。其中一座冰山高64.7米,長465.4米(212.27英尺高,1526.88英尺長)。另一座高70.4米,長371.0米(230.97英尺高,1217.19英尺長)。但這些數字不能體現冰山的真正大小。冰山沉浸到海面以下很深的地方,并以第三維度向后延展。要想弄清冰山有多大一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是不太可能的——按照航海者的一般經驗,冰山高度的五分之四,總質量的八分之七都在海面以下。隨著船的行進,每座冰山的形狀都在變:一會兒像剛形成的河谷,一會兒像被風吹聚在一起的雪堆,一會兒像一道壁壘和一座尖塔,一會又像柱狀絕壁。這樣,對同一座冰山進行測量所得的數據就有所不同。
一天,層層低垂的積云向東南方向散去,西部和北部,海水與藍天相連。在熠熠陽光下,橫在前方的閃亮冰山歷歷在目,在黑色海水的映襯下,猶如被大風吹開的片片白帆。過了一會,在海水與藍天相接之處,一座座冰山似乎脫離海面,在低垂的淡藍色天幕上漂浮。其中四五座像是海市蜃樓,看起來頗為虛無縹緲。我回過神來,微笑著觀察近前的幾座冰山,開始修改畫錯的素描。我記得,在新墨西哥的蘭舒斯德陶斯(Ranchos de Taos)有座圣方濟各教堂,數十年來,攝影師不斷前往那里,渴望拍攝有關那一人文景觀的黑白照片。類似愛德華·維斯頓、溫·布洛克或者保羅·史川德這樣的攝影師,會如何看待眼前這些景象呢?透過右舷窗,我凝視冰山長達數個小時,這些造物以前我從未見過。它們在清爽、美好的天氣里飄然而過。它們看起來無比靜謐,無比獨特,無比奇妙。
在格陵蘭島的內陸地區,威斯康星冰期仍在繼續。格陵蘭冰蓋長1500英里,寬450英里,厚達11,000英尺;它是由層層壓實的積雪、滯留空氣不斷堆積而成,并以不同的速率擴張。其壓力巨大,以至中心部分沒人海平面以下1180英尺。有幾個地方,冰蓋的冰舌和冰川邊緣伸進海洋,因而經常有一些巨大冰塊斷裂,隨著洋流漂走。在那些向海洋延伸的部分當中,最壯觀的一處是洪堡德冰川400英尺高的冰質絕壁,在凱恩盆地的邊沿向南北蔓延50英里。
北半球的大部分冰山,都是從格陵蘭冰蓋的西部冰川上斷裂,落入迪斯科海灣和梅爾維爾海灣后漂浮來的。它們先是隨西格陵蘭洋流向北漂浮。然后在當年或第二年隨加拿大洋流向南行進至拉布拉多海。冰山盡管壯觀,但與冰島相比則遜色許多;在格陵蘭島北部海岸和埃爾斯米爾島西北海岸,巨大的陸架冰超出海岸,蔓延至海灣,斷裂后就形成冰島。(陸架冰的結構和動態被比作冰川和海冰,但嚴格說來,它與二者都不同。)這些冰島的面積最大可達300平方英里,但只有150英尺到165英尺厚,與極地浮冰群融合,可為極地科學考察提供長期的漂浮基地。它們結構穩固,頂部大體上是平的,像白鐵皮屋頂一樣起伏有致,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靠近水面的工作平臺。(弗萊徹冰島,面積達50平方英里,從埃爾斯米爾島迪斯雷利峽灣的沃德亨特冰架上斷裂后產生,截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科考工作結束,作為科考團體的基地長達25年。)一般情況下,冰島會在阿拉斯加以北海域的浮冰群中環游數十年,最終會被卷入東格陵蘭洋流,然后在此水域逐漸碎裂融化。
扁平冰山幾乎與冰島一樣大,卻比冰島厚得多。這類冰山是低平海岸邊沿的冰川整塊斷裂飄人海洋,體積大約40到50立方英里,是北半球最大的漂浮物。其他類型的北極淡水冰包括:北極的河流凍結的冰,苔原湖和水塘凍結成的冰(冬季時底部都能結冰),以及永凍土中包含的各種形狀的地下冰。地下冰會使苔原的凍土形成特殊形狀的凍裂,這種凍裂被稱為“定式地面”,它能使地面拱起,形成被稱作冰核丘的半圓形小土丘或凍騰。(在馬更些河河口東側的托克海岬附近,有一個由150多個冰核丘組成的著名冰核丘群,這些冰核丘已有3000年到5000年的歷史。)*
比起淡水冰,形成于海洋表面的海冰的相關情況較難預測;具體體現在其形成方式和變化方式及其形成時間長短等方面。海冰的物理性能非常復雜;這些性能包括力在其內部的分布,其彈性和可塑性的大小,以及其晶格的結構特征等。一位科學家曾寫道:“地球上很少有這樣一種物質,既很溫順,又出乎意料地復雜,它的順從是一種假象。”
淡水通常在39.2華氏度開始結晶,在這一溫度淡水冰的密度最大。氣溫下降到28.6華氏度時,海水才開始結冰,就是說,這時海冰的密度最大。海冰剛形成時,其晶體結構包含著鹽水,因而并不堅固,承重時先彎曲,而不是立即破裂。新形成的淡水冰易碎,且更加透明,會像窗玻璃一樣隨時破裂。(由于海冰有彈性,即使行走在厚達四英寸的海冰上也不安全,而僅有海冰一半厚度的淡水冰,卻能承載一個人的體重。)
在無風無強大洋流的情況下,海水最初凍結形成的晶體,就像一層油一樣漂浮在海洋表面。這種碎冰晶不斷變厚形成一種灰色半融冰,這就是凝脂冰;接著,它繼續加厚,形成約一英寸厚的彈性冰晶層,這就是暗冰。新形成的暗冰近乎透明(如海水一樣呈淺黑色),像波紋綢一樣在海洋的微波之上起伏。大約四英寸厚時,暗冰開始慢慢變成灰色。這就是新冰或灰冰。灰冰最終變得不透明時,就被稱作首年冰。到后面這些階段,海冰變厚過程比較緩慢。
到春天時,首年冰可能有四到六英尺厚。如果它在夏天沒有完全融化,在秋天就會成為隔年冰,泛出藍色且更堅硬。(冰層上部包含的鹽水在夏季已經流失,新形成的冰晶填補了空隙)。隔年冰會不斷變厚,直到幾年后穩定到10到12英尺的厚度。如果隔年冰在下一個夏天仍沒有融化,便被稱為多年冰或是極地浮冰,以便與首年冰和隔年冰相區分。*還有一種更堅固的多年冰——陳年積冰,形成于開闊的極地海洋,可能有50英尺厚。
大量的浮冰可能會融合成廣闊的崎嶇冰面,形成冰原冰;或者程度不同地被一些水道(冰間水道)分隔成不同部分,形成各種類型的密集流冰群和稀疏浮冰群——比如,形成“密集冰”(覆蓋海洋表面的十分之七到十分之九)。**
風和洋流通常會影響海冰的形成。例如,如果泥狀的凝脂冰層中出現海涌,這種冰的晶體會凝結成許多又大又圓的片狀冰,其邊沿因相互撞擊而上翹,這個階段的冰叫作荷葉冰。如果暗冰被風吹裂,裂開的冰塊經常以一種典型的相互搭接模式疊在彼此之上。這種模式叫作指狀疊加。較厚的浮冰可能是一層疊在另一層之上,也可能是由于自我摩擦,形成低矮的、由碎冰堆成的條狀突起,或冰塊堆。經過風吹來的雪的進一步堆積,碎冰堆會形成圓形小丘,這就是冰丘。足夠厚的冰由于風、潮汐和洋流的作用發生斷裂,并且因同樣的力量自我堆積。形成高20到40英尺的巨大碎冰堆,該碎冰堆會延伸到冰層以下,這就是冰壓脊。
風和洋流對海冰的形成影響很大,除海灣和沿岸淺海以外,北極其他海域很少有平滑冰面。春天,冰面上形成一些水潭和融洞(常在長久使用的呼吸孔),以及復雜的排水模式。隔年冰冰面上融水水潭的底部可能產生針狀冰,這種冰的頂端十分鋒利,無論人類、狗還是北極熊,都會敬而遠之。在排盡了鹽水的首年冰的上層,有時會形成燭冰,一陣風掠過或用手觸碰時,這種冰會傾倒,發出叮當聲。好像枝形玻璃吊燈被叩擊一樣。
三
因為海冰受風和洋流影響,風和洋流又有著顯著規律,研究人員每年都會在相同地點尋找所形成的同種海冰。在皇冠灣,風和洋流都較弱,連續數英里海冰都可能十分平滑。在埃爾斯米爾島與格陵蘭島之間的內爾斯海峽(肯尼迪海峽、霍爾灣以及羅伯遜海峽),風和洋流驅動多年冰從北方南下,堆成80英尺高的冰脊,這一皺裂嚴重的冰面向北、西兩個方向延伸,直達林肯海極其崎嶇的冰面。
冰有多種不同類型,其斷裂和錯位的模式也五花八門,這會使首次造訪北極的人大吃一驚。我們本以為,在冰上行走如在土地和巖石上行走一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兒,現在卻發現,腳下的冰面如另一個星球的表面一樣,異常奇特,難以把握。當暗冰在腳下凹陷,你頓時不知如何邁步。如果你不得不乘坐較大的雪橇翻越一個個冰壓脊,或者在移動的浮冰中間不停地竭力操縱一艘小船,以免被撞得粉碎,這時候你很難想象,還會有其他什么地方能像這里讓人感到如此疲憊,如此渺小。
要想大范圍觀賞北冰洋海冰的構造活動,更好地了解北冰洋冰面的永不穩定特征,乘飛機是一個簡易辦法。從空中俯視,相互搭接、巨大而透明的暗冰塊,就像一片片精致、整齊的細木窗玻璃。片片新形成的暗冰相互拼接,形成松散的高層云般的樣態。深色的浮冰塊要么被海藻覆蓋,有動物在上面活動,要么是海象在冰上活動、休息和排便的地方。有雪覆蓋的遼闊冰面上穿插著長長的、條紋形的灰白冰面,后者是冰間水道新近凍結成的冰面。一條低矮的冰壓脊可能會通向一個深色的洞口,以及一片淡紅色的雪,那是北極熊捕殺獵物的現場。在一片片開闊水面上,如飄帶似的凝脂冰隨風向綻出縱列式圖形。冬天,冰間水道會冒出凍煙,這是相對溫暖的水面遭遇寒冷空氣所致。
閃電狀的冰問水道,又長又黑的水塘,曲曲折折的小溪,像蛇丘一般蜿蜒的、由碎冰堆成的冰脊,這些景象呈現的種種幾何形狀一直綿延至視線不能企及的地方。一條寬闊的冰間水道中,小塊的浮冰順著風向,緩緩向右側飄移,斜角為30度左右。(受到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地球表面運動的任何一個物體都會向一邊傾斜,這就是科里奧利效應;由于這種效應,北極被風吹動的冰都會出現偏移現象。)
由于冰面經常出現手風琴般的開合運動,即使在最冷的天氣,北冰洋海域也常有無冰水域。沿海岸會形成穩定的附岸冰帶(shorefast ice),通常有一條細窄冰間水道把這一冰帶與離岸的浮冰群分隔開,這種情況在離岸風吹拂時尤為明顯。(這一冰間水道區是海洋哺乳動物的慣用通道,也是北極熊和人類捕獵最頻繁的海冰區。)
除了這些細窄冰間水道和浮冰中定期開合的眾多冰間水道外,還有一些比較廣闊的水域常年不結冰,即使冬季也是如此,這就是冰間湖。由于獨特的洋流和風向模式,冰間湖得以存在下來,常年出現在同樣的位置。如果冰間湖的大小和位置適宜,它們就可成為大量海鳥和海洋哺乳動物的過冬場所。(捕鯨者所說的、位于巴芬灣的西部水域,實際上是北美北極地區最大冰間湖的南端,這一冰間湖總稱為北部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