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一百年來,現代西方的政治觀念、社會思想和文化價值在很多時期被中國知識分子視為啟蒙精神的核心和主流,認為其體現著一種進步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生態。拋開具有的不言而明的優勢不說,其運行的載體似乎總離不開商業化與金錢。恰恰因為如此,西方文明的運行規則天生所具有的商業化模式,使其必然地將對于金錢的追逐作為其有限存在的一種強有力的因素,而這點卻又是不能為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秩序所克服。在當下,我們能夠認清這一點,并對此在定義上加以明確和確定,將提醒我們丟掉我們通過對于西方文明的想象所臆造出的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
但是有時候對此的反撥,會使我們常常期望把在此理論框架下的“前現代”,作為自己心中的帶有普遍公理式的時代,心向往之,并將之作為唯一的具有可接受性的社會形態。就是這種妄想,使得很多作家創作,就是從這樣的期待中或者比較中開始了。這樣的開始必然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尋找傾向會使我們對于所處的當下諸多形態,無形中產生一種罪惡感或者仇視感,并將前現代的諸如大小罪惡大大淡化掉。因此當下的寫作,作家和讀者一起在寫作對象的期待上就發生了巨大的轉移和變化。由此。很多作家筆下的人物很多時候不是這個時代正式的存在者,而是設想的一個具有前現代思想和審美的人群,但事實是,我們面對的也許是正在完成現代化的人群。以此為起點,現在的作家以現在的社會形態為依據,獲得了在現有一種制度和理想上的世界觀和審美。這就是,他們對于前現代的美學秩序和終極思想始終抱有一種精英人物才有的自信,他們認為他之外的其他人都有進入回望和眷戀的期待,文學的新秩序必須由此開始,并將現存的社會形態與之關聯,并不斷給出理由,認為只有作品中具有了“前現代”的因素,自己作品中的時間和空間才具有了不可分割性。
其實這種以前現代的內在價值的等級性確認為基礎,以人的尊嚴為借口,對于當下的現代形態和思想做出否定,對此我是不能茍同的,因為雖然對于前時間時代的美化。是我們在面對后現代時自身局限性的一種自覺。甚至有補償的味道,但我們依然要對這種狂想的情緒和虛偽的假設保持警惕。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國家的風貌,是由其文化風貌決定的;而其文化風貌是由史、時、世的風貌共同培育而成的,比如鑒于秦朝歷二代而亡,因此,西漢社會文化思潮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總結秦亡教訓,為西漢新朝提供借鑒。如劉向、劉歆的《別錄》《七略》,均出于此原因,陸賈的《新語》,賈誼的《過秦論》,賈山的《至言》,都是言治亂之道,借秦為喻,并認為秦之前,崇道德,隆禮儀,才使得天下大治,春秋之后,禮儀衰落,至于秦。而“無道德之教,仁義之化”,“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坑殺儒士,致使天下大潰,因此對歷史的回顧、思考與反省,就需舍短取長,可以通萬之方略,且有利于當時之世的。
因此,從這一點說,本期推出的王族、徐小泓、陳蔚文、黃圣鳳的寫作,都是具有這樣一個特點的,這既是他們的優勢,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他們的劣勢。他們寫作的優勢在于,他們的寫作雖古今事殊,卻都能將民族的、歷史的、文化心理、時代意識和當時意緒與情懷,互相扭結,才開始一些空間較大的散文:他們的劣勢就在于上面我說到的,散文為思想的一種開口,以及一種載體和表達,他們思想的依靠依然是不明晰的,至少是“從前現代到史、時、世”的這個角度依舊可以去深入。
說來說去,又說多了,可是幸虧是最后一期了,版面占多了,我也不顧了,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耍點無賴,這種感覺也還不錯,呵呵。
感謝賈平凹主編、穆濤副主編、龐潔老師,感謝你們的付出與寬容。
感謝為這個欄目付出心血的所有人。
祝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