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草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已有20余年的歷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品牌經營理念,在百姓心目中樹立了一定的品牌形象。本文從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品牌發展現狀入手,探究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品牌發展存在的不足之處,分析比較其他企業在品牌推廣方面的先進舉措,通過比較分析得出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在品牌推廣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烏拉草工藝品;品牌發展;品牌推廣;策略
品牌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整個企業經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的品牌發展狀況與其他先進企業進行比較分析,希望能為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在進行品牌推廣時有所啟示。
一、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品牌發展的現狀
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創辦于1995年,歷經20余年的發展,擁有孕嬰等多個健康用品,家居消費品系列,注冊了救命草(塔頭草)商標。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依靠現有的先進技術,將傳統工藝和現代的生產技藝相結合,完善產品種類,提高產品質量在受眾當中樹立了一定的品牌形象。然而,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一味地重視產品銷售卻忽略了自身品牌的建設。而且,產品樣式、制作工藝,風格并未實現實質性突破。根據筆者所做的285份“烏拉草品牌知名度”調查數據來看,40%的受訪者稱使用過“塔頭牌”產品;僅有約18%的受訪者了解“塔頭牌”。不難看出極少部分消費者了解“塔頭牌”。消費者普遍缺乏對“塔頭牌”牌的了解。
二、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品牌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就長白山烏拉草制片廠現在的發展狀況而言,還停留在注重產品生產的階段,沒有意識到品牌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認為只要物美價廉,輔以全面的宣傳就能贏得消費者青睞,這也是現在很多企業都存在的“通病”。恰恰公司用煮瓜子代替傳統的炒瓜子,這種差異化的定位策略,不僅形成了其獨特的賣點,還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行為,牢牢抓住了消費者。
(二)品牌知名度不高。首先,同行之間競爭激烈,產品優勢不明顯。據不完全統計,烏拉草大型生產企業高達50家之多,其他各類手工作坊更是不計其數。增加了消費者辨識和認可的難度。其次,“塔頭牌”影響范圍極其有限。東北三省的消費者少數消費者了解并認可“塔頭牌”。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該品牌的影響都是極小的。王老吉將“怕上火,喝王老吉”提煉出來作為核心賣點,并借助具有影響力的電視媒體來擴大宣傳,迅速從一個區域性品牌成為全國大眾所熟知的品牌。
(三)產品創新能力不夠。人們審美需求在不斷變化,對烏拉草產品種類、質量以及外觀設計等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的產品多為實用家居用品,機械化的生產,無法滿足人們審美的需求。蒙牛卻為何能占據中國乳業的霸主地位?絕大部分因素要歸功于其公司始終堅持在自主知識產權下的產品創新,通過產品創新來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正是這種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創新精神,使得蒙牛連續九年成為“全球乳業二十強”之一。
因此,成功的企業需要完善品牌建設,也需要加強品牌宣傳。首先,要成立專門的品牌管理團隊,明確企業的品牌定位,并制定出長遠的品牌經營戰略,以此來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其次,充分挖掘品牌的獨特優勢,結合恰當的營銷手段,來提升品牌知名度;最后,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從而擴大品牌影響力。
三、長白山烏拉草制品廠品牌推廣策略
(一)企業進行品牌建設必須要有專業的管理團隊和完善的管理機制。企業通過成立專門的企業品牌管理部門,深入挖掘品牌核心價值和內涵;探究其他同行在品牌管理方面的獨到之處。同時,注重品牌經營人才的培養。制定合理的競爭機制,讓他們在競爭的環境中,努力為建立和完善企業品牌管理服務。
(二)拓寬推廣渠道,重視媒體的推廣作用。充分發揮大眾口碑與媒介宣傳這兩大信息傳播途徑的優勢。通過有序的廣告策略,利用社會組織、大眾和媒介之間的相互關系。另一方面,則是利用消費者的口述來擴大宣傳影響力。大眾的口碑宣傳,可信度會更強一些,往往起到的作用要比媒介宣傳要好很多。
(三)強強聯合,提升品牌創新能力與競爭力。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尤其是當產品品質和推廣方式相差無幾的時候,想要實現一家獨大的局面是很困難的。在這一競爭環境下品牌管理者就不得不進行適當的調整。如中國一汽車、德國大眾汽車、奧迪汽車聯合推出一汽大眾品牌,旗下汽車系列產品滿足了消費者的全方位駕乘需求,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通過企業合作,不僅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還能再次挖掘同業合作的價值。不但可以提升市場競爭力,規避市場風險,而且還能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
總之,品牌建設與品牌推廣是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企業要想更好地發展下去就必須深入分析自身品牌建設的不足之處,虛心向其他先進企業學習,不斷創新品牌管理理念和機制;同時要合理利用營銷手段,來擴大品牌的影響力。烏拉草作為“東北三寶”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文化底蘊。加強烏拉草品牌的推廣,不僅能為從事烏拉草制品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而且具有深遠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李濱.《品牌管理與推廣》[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2]智研咨詢集團.2018-2023年中國化學纖維產業市場運營規模狀況與投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J].中國報告網,2017.
[3]沈穎,彭佳麗,張宇莎,陳玉倩,黃名鳳.特色品牌推廣的制約因素與促進策略[J].中南民族大學,2017.
作者簡介:
陳慶(1994- ),男,漢族,四川省自貢市人,長春建筑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研究方向:藝術品及藝術市場研究;
龐曉婷,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