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曦
在過去的三年中,安倍晉三挺過了多次國會逼宮和民意逆反。而在進入2018年后,曾經使安倍內閣深陷其中的森友·加計丑聞死灰復燃,將安倍的夫人安倍昭惠、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和財務省的多名官僚牽涉其中。在這個多事之春,曾經“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安倍政權,似乎走到了懸崖邊緣。
然而有民調顯示,73%的日本大中型企業經理人希望安倍在9月連任自民黨總裁;他在自民黨支持者當中的支持率穩定在47%左右,遠高于黨內幾位可能的挑戰者。4月26日,安倍晉三稱自己現在“完全沒有考慮”提前舉行大選,并承諾盡力澄清親信門丑聞的有關事實。他還在尋求外交突圍,這位日本戰后罕見的“不倒翁首相”能夠力挽狂瀾嗎?
回顧過去數年,安倍政權的支持率起起伏伏,多次在低谷中艱難返回平衡點,可以說在應對洶涌的民意方面相當“老成持重”。
2017年上半年爆發的森友學園“地價門”事件中,安倍正是看準了下半年大選即將帶來的混亂,最終在地價門的圍剿中逃出生天。由于執政的自民黨于劣勢中穩固了在國會的優勢地位和在野黨的泡沫化,安倍“共主”的地位在派系林立的自民黨中得到了再次確認,說是因禍得福也不為過。
有了這次求生成功的經驗,安倍對朝野內外的反對壓力更加呈現出一種淡定。對于安倍來說,只要在政治上沒有足以挑戰其權威的力量出現,無論是議會政治的程序約束,還是民意壓力,這些“稻草”似乎都對他的執政構不成什么威脅。
但在進入2018年之后,森友事件的第二季“文件門”突然被媒體踢爆—涉及安倍昭惠出面促成財務省和森友學園理事長籠池泰典達成土地交易的記錄簡報被發現,財務省隱瞞并篡改了相關簡報中的內容,最終被查實。日本官僚體系重視文牘往來的習慣,給安倍這個喜歡用非常規的密室政治僭越行政程序的首相“埋了一顆雷”。去年7月,直接經手該文件的財務省官僚在接受調查前突然自殺。
今年3月27日,事件相關責任人、時任財務省理財局長的佐川宣壽到國會接受質詢,以“正在接受刑事調查”為由49次拒絕答辯。如果說,此前安倍和籠池泰典之間的私相授受,還遵循著日本金元政治的傳統,那么佐川宣壽以財務省官僚的身份,公然拒絕履行政治義務的舉動,就徹底激怒了日本朝野。
在國會,包含自民黨議員在內的眾多國會議員,正在非常嚴肅地探討傳召安倍昭惠到國會接受質詢的可能性。與老練的政客不同,安倍昭惠如果最終應召來到國會,將很難招架住議員們凌厲的攻勢,恐怕會暴露出無法彌補的重大破綻,讓安倍陷入更大的被動中。
此外,安倍的前政治恩師、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日前就森友事件指出:“安倍首相發言稱‘如果有關,就將辭去首相與議員職務是開端。”小泉談到安倍昭惠一度就任了森友學園擬建小學的名譽校長,批評稱“怎么能說沒有關系呢?”
森友事件之外,加計學園新設獸醫系丑聞也有了新的旁證,牽扯到安倍的前秘書官柳瀨唯夫。4月26日,安倍就愛媛縣政府制作的文件中記載了柳瀨的“首相項目”發言一事表示:“如果有某種機會,希望柳瀨透露知曉的一切。”關于據稱愛媛縣政府職員等訪問官邸,與時任首相秘書官柳瀨會面的2015年4月官邸入館記錄,安倍稱“進行了調查,但未能確認”。
安倍內閣屢次從支持率的谷底攀升,與日本近5年來的經濟復蘇有直接關系,而倡導以量化寬松的金融改革推進經濟發展的戰略,就是麻生主持實施的。
這期間,多份民調顯示安倍政府支持率下跌。日本電視臺(NTV)的民調中,安倍政府支持率跌至2012年12月安倍再度上臺以來的最低水平,僅剩26.7%。而《讀賣新聞》和《每日新聞》的民調都顯示安倍的支持率跌了3個百分點,分別跌至39%和30%。右翼的《產經新聞》民調顯示跌了6.7個百分點,至38.3%。
去年的眾議院選舉中,反安倍勢力的“合縱”沒能充分利用森友事件對安倍政權的沖擊,最終不敵自民·公明聯盟的“連橫”。但朝野間反對安倍的力量并沒有偃旗息鼓,而是在2018年升級了戰術,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暫時把安倍逼到了懸崖邊上。
森友·加計丑聞的第二季同去年第一季的顯著不同在于,對安倍不利的信息和證據不是一次性攤牌,而是分階段放出。正當安倍以為森友事件已經告一段落之時,外界打擊的目標由安倍本人換成了麻生太郎,這不啻于打到了安倍政權的“七寸”。
現年77歲的“大嘴麻生”,在新世紀曾四次沖擊首相寶座,終于在2008年9月成為第92屆日本首相。然而他一年無所建樹就下臺,且連累自民黨成為了在野黨,因此被扣上“平成版的德川慶喜”的帽子。
安倍之所以重用曾將自民黨政權“拖下水”的麻生,是因為后者在財界人脈極深,不僅是安倍的大管家,也是安倍內閣經濟政策的主要倡導者和執行者。安倍內閣屢次從支持率的谷底攀升,與日本近5年來的經濟復蘇有直接關系,而倡導以量化寬松的金融改革推進經濟發展的戰略,就是麻生主持實施的。
在派閥林立的自民黨內,除了支持安倍的第一大派閥細田派外,掌握眾參兩院近60個議席的麻生派,是安倍的主要政治同盟。對于安倍來說,麻生與自民黨內其他的派閥不同,是有資格與他分享權力的左膀右臂。
正因為麻生的地位如此重要,安倍才不敢像撤換佐川宣壽一樣撤換麻生來為自己“止血”,盡管很多跡象顯示,麻生本人應當深度介入了森友學園文件瞞報和篡改事件,是知情人甚至授意者。
“屋漏偏逢連夜雨”,4月中旬,麻生太郎的得力助手、財務省事務次官福田淳一“性騷擾”朝日電視臺女記者的錄音曝光。在媒體窮追猛打下,幾番抵賴的福田淳一被迫請辭。4月24日,內閣會議正式批準福田辭職,卻并未對其處分。主要在野黨要求先處分福田淳一再批準其辭職,并強烈要求麻生太郎辭職,否則它們就不再參加議會辯論。
安倍4月26日在參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發表看法時,民進黨和共產黨等主要在野黨批評政府就加計問題和性騷擾疑云的應對,缺席了審議。若長此以往,安倍政府的改革和立法工作都將受到影響。最終,若要徹底與財務省的丑聞切割,無論是把麻生交給國會進行質詢,還是勸麻生主動辭職,安倍總得做一選擇。
這個選擇一發千鈞,關系到自民黨將在今年9月進行的黨首換屆。如果安倍失去麻生的派閥和財源支持,即使他已經修改了總裁任期、做好了謀求連任的準備,也將面臨黨內以自民黨前干事長石破茂、前外相岸田文雄為代表的實力派和小泉進次郎、河野太郎為代表的準世襲派的挑戰。
自3月以來,小泉純一郎頻頻在媒體上質疑安倍應對丑聞的態度,甚至在4月20日同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會面,散發出濃烈的“行廢立”意味。其子小泉進次郎近期也頻頻曝光,被視為自民黨總裁的熱門人選,民調支持率直追甚至反超石破茂。
不過,日本第一大報《讀賣新聞》最近的民調顯示,安倍仍然是自民黨支持者最希望看到的首相人選。這意味著他還有時間來為自己打造政績,將功補過,重新獲取國民的支持。
4月20日,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宣布,將不再為物價指數上漲2%的目標設置期限。這一政策的背后,是安倍二次執政以來日本經濟持續復蘇的勢頭愈發脆弱,難以抵擋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
與屢遭民眾抵制的安保政策不同,以增加貨幣“量化寬松”、擴大投資和政府支出、促進外貿和就業為特征的“安倍經濟學三支箭”,創造了日本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復蘇,由此奠定了安倍長期執政的經濟基礎。但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勢頭的整體放緩和美國“縮表”進程的持續,在外需不振、流動性收縮、外貿出口增幅減少等綜合因素作用下,日本經濟復蘇的勢頭也不可避免地被拖慢。
特別是在丑聞疊加、主持財稅改革的財相也卷入其中的不利條件下,安倍心心念念的稅改法案無法得到國會的支持,其他經濟改革措施更難以實施。在經濟上復蘇乏力之際,安倍只好積極尋求外交突圍。
中國的橄欖枝對安倍來說至關重要,也會使他不敢冒險以修憲的敏感議題打亂中日關系回暖的步伐。這個中日關系的晚春,對安倍穩固支持率具有重大意義。
4月中旬安倍應約訪美,政治任務主要有二:一是在朝鮮半島局勢、亞太戰略和TPP等重大事件上與美國“對表”,二是爭取在美國發起的關稅戰中得到豁免。這兩個任務都與安倍在國內和黨內的地位息息相關。但是三天的訪問并沒有取得太多實質性的成果。在記者見面會上,特朗普雖然重申了美日關系的重要性和加強合作的意向,卻沒有呼應日本一直強調的對朝施壓和貿易制裁豁免。在美朝接觸提上日程、美國對外貿易爭端逐漸升級的大背景下,美國的政策主張實際上已經同日本發生了偏離。
面對難以捉摸的特朗普,安倍既不能得到美國的戰略保證,也無法為國內的產業界爭取到實際好處,幾乎兩手空空地回到了日本。本是一次躲風頭的訪問,卻在美國對待同盟的漫不經心和特朗普“親同盟明算賬”的氣勢下,搞得十分被動。
安倍下一個外交重頭戲,是接待李克強總理5月上旬訪問日本,屆時有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的相關紀念活動。這是自2011年5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日后,中日之間高層互訪首次重開。外界目前所關心的是,日本會不會加入由中國發起的亞投行。而明年將迎來中日韓合作啟動20周年,已經舉行了13輪談判的中日韓自貿協定屆時會不會出爐,也頗受關注。
在經貿關系、“一帶一路”等重大區域性議題上,日本需要與中國積極溝通和密切協作。特別是當選民不滿日本的對朝政策失利、被孤立于半島政治進程之外時,中國的橄欖枝對安倍來說至關重要,也會使他不敢冒險以修憲的敏感議題打亂中日關系回暖的步伐。這個中日關系的晚春,對安倍穩固支持率具有重大意義。
關于朝日關系也傳來了“好消息”。據韓國青瓦臺方面4月29日表示,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愿意與安倍晉三舉行會談。之前由于日本的單方面追加制裁,朝鮮解散了綁架事件特別調查委員會。如果日朝領導人能夠見面,綁架問題一定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未來一段時期,安倍將以首相身份參與的外交日程和處理國際事務的經驗,將成為他守住首相大位的有力武器,無論是美日同盟、中日關系還是朝鮮半島問題,只要有一個外交方向實現突破,都將給日本的國際聲望和經濟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外交突圍的成果,也成為影響安倍政權最終走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