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錚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旅游視角下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語翻譯的意義、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語翻譯研究的現狀、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語翻譯的原則,提出了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語翻譯的策略。
關鍵詞: 旅游視角 河池民俗文化 越南語翻譯
一、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語翻譯的意義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傳承的一種較為穩定的生活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精神食糧。民俗文化游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滿足了域外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經成為旅游行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外籍游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占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高達56.7%。”外籍人士來華旅游除了欣賞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外,獵奇異己的異域文化心態也是其來華旅游的重要原因[1]。翻譯既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更是傳遞文化信息的橋梁。民俗文化翻譯,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文明,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及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廣西與越南的旅游合作關系日益緊密,雙方入境旅游人數逐年上升,越南赴廣西旅游人數激增。目前,越南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廣西第一大外國人客源市場。河池位于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南麓,東連柳州,南接南寧,西鄰百色,北界貴州,是廣西的西北門戶,自古有“黔桂通道”之稱,是大西南旅游省區的中心地帶,是中國西南走向東盟的咽喉要塞,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品牌。每年宜州劉三姐文化旅游節、羅城仫佬族依飯節、環江毛南族分龍節、南丹白褲瑤民俗文化節、天峨紅水河文化旅游節、巴馬國際長壽養生文化旅游節、都安密洛陀文化旅游節、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等一批特色鮮明的節慶旅游項目的舉行為河池旅游業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優越的旅游區位及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
對河池民俗文化的越南語翻譯研究有助于越南游客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了解河池的少數民族風情文化和風俗習慣,更有益于以游客為媒介對外宣傳。在目前國內旅游業蓬勃發展及中央政府、廣西政府重視旅游發展的今天,探索以解決河池地區民俗文化翻譯問題對于填補河池地區旅游民俗文化的越南語翻譯空白,更好地促進本地區民俗旅游文化的對外宣傳及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語翻譯研究的現狀
據“中國知網”以主題詞檢索,從1959年至今,中國文化翻譯相關的研究論文達925篇。然而,“民俗”并含“翻譯”檢索,僅177篇論文。以關鍵詞篩選,與民俗翻譯相關的論文僅40篇。統計發現,最近5年,民俗翻譯研究論文數量呈上升趨勢,印證了我國現代旅游的跨越式發展迫切需要滿足國外游客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尤其是對我國56個民族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的需要。
國內關于民俗翻譯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學領域國外學者著作的漢譯翻譯錯誤研究、中西民俗文化對比、對外宣傳翻譯、以古典文學英譯本為例從不同角度探討民俗文化詞語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等方面[3]。很少有學者關注地方旅游民俗文化翻譯方面的研究。在“中國知網”上檢索不到關于河池(一個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品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旅游民俗文化翻譯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過對“中國知網”和國內出版社正式發表出版的論文、編著和專著的檢索的結果分析,我國對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多為英譯研究,其他語種則少之又少,相關的越南語翻譯研究幾乎檢索不到。
三、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語翻譯的原則
河池民俗文化翻譯的目的是傳承河池民俗文化,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消除文化誤解,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因此,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要準確傳達河池民俗文化意象及文化內涵,將原語的表達方式及文化意象移植到越南語文化中,充分保留河池地方民俗文化形象,保持河池各民族獨有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地位,實現不同語言文化的相互交流與滲透,幫助越南游客盡情地享受河池獨特的民族民俗風情,宣傳河池民間文化,推動河池民俗旅游業的發展,讓河池走出廣西、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四、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語翻譯的策略
鑒于民俗文化翻譯的原則,在越南語翻譯過程中做到語言移植和文化移植并重。根據河池民俗文化翻譯中出現的詞匯空缺或語義空缺等具體狀況,通過采用音譯、音譯加注釋、音譯加意譯、意譯、直譯等翻譯方法,做到既忠實于原文又生動地再現原文,使譯文的讀者與原文的讀者能獲得大致相同的感受,將河池特有的旅游文化資源介紹給越南乃至世界,達到促進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
(一)音譯
有些文化詞匯和意象在譯語里是空缺的,難以用一兩個字準確地譯出其意義,此時,音譯就成了主要的翻譯手段,即用譯語中相同或相近的音把原語的發音表達出來。例如出生于粵西之宜山龍水(今廣西河池宜州)的宋朝三元及第狀元“馮京”譯成“Phùng Kinh”;又如廣西極具特色的旅游工藝品之一、由彩繡制作而成的廣西壯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繡球”譯成●● 。
(二)音譯+注釋
在翻譯的過程中,當純音譯不能清楚地表達出原語的文化內涵時,還需要在音譯后附加解釋性注釋。例如四月八是苗族人的傳統節日,每逢這天,廣西河池南丹縣近萬名苗族同胞歡聚一堂,表演民族花鼓、盛裝舞蹈等,喜迎民族傳統節日。把“四月八”譯成●●●●● ,再作進一步注釋“ ”,讓越南游客知道四月八是苗族的傳統節日。
(三)音譯+意譯
音譯加意譯,即采用保留原詞的語音或部分語音,兼顧意義的辦法進行翻譯。采用音譯加音譯,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際障礙,準確地傳達原語的意象和文化內涵。例如毛南族分龍節是毛南族祈神保佑豐收的傳統節日,于農歷夏至后的第一個辰日(龍日)前后舉行,一般活動有兩三天,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分龍節期間,環江毛南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與八方來客共慶佳節。把“分龍節”譯成 ●,有利于幫助越南游客僅從字面判斷即可明確這是一個節日;又如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的壯錦,起源于宋代,是利用白色棉紗作經線、彩色絲絨作緯線編織而成的精美手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天地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把“壯錦”譯成●●● ●,還可作進一步說明“● ●●●●● ● ●●●●”,有利于幫助越南游客從字面即知這是廣西壯族婦女用手工編織的錦。
(四)意譯
當原語和譯語之間存在巨大的社會文化差異時,譯者需要從原語意義出發,通過改變原語形式包括句法結構、用詞、比喻及其他修辭手段將原語的大意表達出來,即意譯。例如“八寶飯”譯成●●● ● ●,可讓越南游客進一步了解,還可作具體說明“●
...”,
讓越南游客知悉八寶飯是一種糯米加果料兒、蓮子、桂圓等多種食品蒸熟的甜食。
(五)直譯
當譯語與原語擁有相同的表達形式體現同樣的內容,并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時,通常采用直譯。直譯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達到與原文近似的語言效果,更好地傳達原作的意象和文化內涵。例如背新娘是大型劉三姐風情表演劉三姐民俗風情實景演出的壯族風情活動之一,“背新娘”可以直接譯成● ●● ● ;又如打銅鼓是白褲瑤為死者舉行葬禮的儀式之一,“打銅鼓”可直接譯成●●●●●●●。
五、結語
隨著越南赴河池旅游人數逐年激增,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民俗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基于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語翻譯的原則,采用音譯、音譯加注釋、音譯加意譯、意譯、直譯等翻譯的策略,使越南民族更好地了解河池的少數民族風情文化和風俗習慣,對中越民族間的無障礙跨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熊華.畢節試驗區民俗文化旅游漢英翻譯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2).
[2]朱兵艷,劉士祥.海南民俗文化詞項漢英翻譯初探[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5(02).
[3]于亞莉.淺析陜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譯[J].西部學刊,2013(08).
[4]劉安洪.民俗文化的傳播與旅游文本英譯初探特[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池學院2015年校級青年科研課題“基于旅游視角下的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語翻譯研究”(XJ 2015QN023)的階段性成果,河池學院校級科研平臺“桂西北少數民族文化對外譯介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