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清塵
摘 要: 廣告的功能決定了廣告翻譯的目的性本質。本文以功能派翻譯目的論為理論基礎,就具體案例從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及忠實性原則三個方面對廣告翻譯進行解析,進而印證目的論對廣告翻譯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 翻譯功能理論 目的論 廣告翻譯
“廣告”的英文表達為“advertising”,來源于“advertere”這一拉丁語,是指“喚起大眾對某事物的注意,并在一定方向上產生誘導而采用的一種手段”。廣告翻譯本質上是以實現譯文的預期目的為核心,以譯文讀者為目標,并以目的語文化為指向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譯者靈活采用翻譯策略,在譯入語文化語境中再現原語廣告的勸誘功能,再現其特定信息功能。廣告翻譯的終極目的是實現其廣告功能,即誘發消費者心理的購買行為。廣告翻譯以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為基本準則,遵循目標語語體風格,重視譯文讀者反映,尊重譯語文化,從而實現功能主義所倡導的“譯文交際目的”,進而體現運用功能派目的論對廣告翻譯的指導意義和研究價值。
1.功能派翻譯目的論
1.1功能派翻譯理論
作為一種較新的翻譯理論模式,功能派翻譯理論20世紀70年代始于德國。語言學派代表人物凱瑟琳娜·萊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中第一次提出翻譯功能理論,把“文本功能”作為翻譯批評標準之一,即通過考察原文和譯文功能關系評估譯文,進而有了功能主義理論的雛形。弗米爾1978年在《普通翻譯理論框架》中創新性功能派翻譯理論,提出翻譯目的論,核心概念被闡述為“任何翻譯都有一定目的,或者都要實現一定功能,譯文是否忠實于原則由翻譯目的決定”。克里斯蒂安·諾德于90年代初繼承并發展賴斯的思想,在“功能目的論”的基礎上補充了“忠誠原則”,拓展并完善了目的論應用領域,較完整的功能目的論得以構建。
1.2翻譯“目的論”三原則
根據諾德,翻譯行為目的可進一步細分:①譯者基本目的;②譯文文本交際目的;③特定翻譯策略所要達到的目的。廣義上的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便成為譯文文本的轄制規則。
1.2.1目的性原則。翻譯使得譯文在譯文語境文化中發揮特定功能,并對譯文文本使用者也發揮某種功效。翻譯活動的目的決定了整個翻譯過程及翻譯策略,此時目的是指翻譯活動發起者向譯者提出要求,并同譯者協商達成共識。目的性原則決定翻譯過程的根本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
1.2.2連貫性原則。是指目標文本的可讀性及其在目標讀者群中的接受程度,實現語際連貫,盡量適應目的地語境中的交際情境,讓譯文讀者在自己的背景知識和所處情景環境基礎上所理解。文本的意義體現在文本讀者對文本的接收和理解,從而實現文本功能,譯者的角色就是促成對譯語文化讀者有價值的文本。
1.2.3忠實性原則。是指譯文和原語間的語際連貫,即原文與譯文之間保持語際連貫一致,忠誠的審度由翻譯目的及譯者對原文理解的程度決定,要求譯者忠于原文作者,平衡原作者的意圖,又要求譯者有責任和義務向原文作者、客戶、譯者、讀者確保并闡釋解釋翻譯過程中的取舍。
2.案例分析
廣告的文本特點及廣告翻譯明顯的目的性,都要求譯者在翻譯時以目的論首要原則為指導,采用適當的翻譯方法和技巧,盡量達到譯文與原文較相似的傳輸效果。
2.1基于目的性原則
“任何翻譯行為所遵守的最首要的原則就是目的性原則。也就是說任何翻譯行為都是以其目的為指導的”(Nord,2001:28)。原文和譯文面臨的文化接收者存在差異,在陳述方式和內容分布上也存在差異,在譯本方法論取舍方面,翻譯目的仍為決定性因素。
例1:中國建設銀行龍卡廣告語:“衣食住行,有龍則靈”。
原譯:Your everyday life is very busy, Our LongCard can make it easy.
改譯1: LoongCard will make your busy life easy.
改譯2: LongCard makes a life youre longing for.
中國建設銀行“龍卡”使用的廣告語借用《陋室銘》名句“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明龍卡有助于持卡人更加高效、便捷地生活。“龍”在目的語文化中有不同的聯想含義,不譯無可非議,但原譯拘泥于漢語對仗句式,略顯冗長。改譯1用will代替can使譯文更加簡潔生動,busy和easy押韻且朗朗上口。原譯中“龍”用斜體翻譯區分英文long,容易造成誤解,改譯1將“龍”譯為Loong,雙寫oo避免文化沖突。改譯2的亮點在“LongCard”這一詞語上,譯為“LongCard makes a life youre longing for.”通過“龍”的漢語拼音與英文“long”同形異義實現龍卡的宣傳:龍卡造就向往生活。
例2:We do chicken right!(肯德基廣告語)
標準譯文:烹雞專家
該廣告口號在網上引起熱議,原本是想表示肯德基烤雞口感好,營養好,健康又美味,所以做得正確,做得好。在翻譯時過于追求“忠實”就不可避免地忽略翻譯的目的性。由于各國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雞”在漢語文化背景之下往往被賦予豐富的聯想意義和文化解讀,中國網友把這句廣告詞戲謔性地翻譯出幾十個版本,最有代表性的是“做雞,肯德基最地道”。如此翻譯肯德基一定會淪為笑柄,其原因出在“雞”上,只有把“雞”改譯為“烤雞”或把“做雞”改譯為“烹雞”才更符合肯德基餐飲企業的特征,不妨翻譯為“烹雞,肯德基最地道”,或者轉譯為“有了肯德基,生活好滋味”,從而避免特定文化層面的歧義聯想。
2.2基于連貫原則
以目的語讀者處境為主導的連貫原則注重目標文本,即譯文必須考慮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接受能力和語言習慣,使譯文表達方式盡量靠近目標語讀者,具備可讀性與信度。
例3:西鳳酒,“鳳型酒”的典型代表,清而不淡,濃而不艷。(西鳳酒廣告)
譯文1:Xifeng wine has unique “Feng” flavor, clear but not light, strong but not gaudy.
譯文2:Xifeng, Chinas cognac, perfectly mellow.
以“信、達、雅”作為翻譯衡量尺度,譯文1雖“忠實”于原文,但鑒于不同的語言文化習慣,“clear but not light, strong but not gaudy”的譯法,使英文讀者無法理解,原因是諸如clear,strong,gaudy 這類詞在英文中不能用來修飾酒;將“鳳型酒”生硬地直譯為“Feng” flavor,會給讀者帶來一定的閱讀障礙,從而背離廣而告之的目的。譯文2 “cognac”在英法語中特指上等白酒,“mellow”的“香醇”之意則完美詮釋并傳遞了此酒“清而不淡,濃而不艷”的一種高雅情懷,進而獲取消費者的好評與信賴。盡管譯文2在語言表達上與原文存在差異,但在強調產品品質方面不失為成功譯例。
例4:“喝孔府家酒,做天下文章。”(孔府家酒廣告語)
譯文1:Kongfu down , Cases done.
譯文2:Confucian Spirit provokes your mind.
孔子作為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譯文1的“Kongfu”一詞卻會使西方消費者聯想起中國功夫(Chinese martial art),而非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從而引發歧義,原文是“文”而“功夫”非“武”,與“孔府”意去甚遠。譯文2中除“provoke”基于“thought-provoking”易被接受外,Confucious(儒家文化)一詞已為西方所熟知,Confucian Spirit易讓西方消費者聯想到中國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從而更好地傳遞文化內涵。鑒于國外受眾群體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譯文2比較符合西方的消費文化心理。
2.3基于忠實原則
好的譯作既要忠于原文又要富于創造力。忠實原則明確要求譯文忠于原作者的創意,應用文本廣告本身,應盡可能地保留語言的美感和意境。
例5:原文:Proven, Potent, Professional(玉蘭油系列化妝品)
譯文:專研,專注,專業方程式
原文押頭韻修辭,連續以P開頭的英文單詞使得標語形式言簡意賅而又擲地有聲。譯文同樣連續以“專”字開頭的短語,既精準傳達原文詞義又保留原文押頭韻的手法。譯文的精妙之處在于,通過翻譯手法的靈活運用,原文與譯文達到同樣的功效。譯者形似與神似的兼顧考慮,締造了廣告翻譯的經典之作。
例6:化妝品系列廣告詞漢譯
A原文:“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
譯文:“美來自內心,美來自美寶蓮。”
B原文:“Because you worth it.”
譯文:“你值得擁有。”(化妝品歐萊雅的廣告詞)
C原文:“Feel you beauty.”
譯文:“感受你的美麗。”(嘉娜寶,日本化妝品品牌)
廣告詞A采用了漢語對仗和押頭韻修辭手法,這種審美折射出了詞化妝品牌擁有的美感,品牌翻譯詞“美寶蓮”符合漢語傳統和表達習慣,“美”、“寶”、“蓮”三個字都有美好寓意,受到許多愛美女性的青睞。B、C這類化妝品廣告語也通過直譯方式,簡潔明了、直白易懂、朗朗上口,準確傳達了原廣告文本賦予女性消費群體的愛美心理,更符合中國消費群體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通過顧客對產品使用的期待,達到滿意的廣告效果。
3.結語
傳統的翻譯標準“信、達、雅”、“忠實”、“對等”長期以來備受中西譯界的肯定和推崇,并占據“統治”地位。功能派目的論的出現突破了傳統翻譯標準的局限,拓寬了翻譯理論研究的廣度,使得翻譯標準多元化。廣告作為目的性較強的應用文本,目的論為其翻譯實踐及其策略的選擇提供了可行的理論支撐。嘗試運用功能派目的論對廣告翻譯分析指導,優勢在于深入理解廣告翻譯的本質,使譯者兼顧各國歷史、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靈活運用多樣化的翻譯策略與方法,為廣告翻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目的論雖然修正了傳統的“忠實”標準,拓展了可譯性的范圍,為翻譯理論研究開辟了全新的視角,但沒有足夠重視源文本的語言本質及目標文本的微觀特性。譯文文本的目的論特質固然重要,還應兼顧考慮譯文文本中的各要素。因此,在廣告翻譯中,原文文本中的語言特性有待譯者更加詳細深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 Explained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46,134.
[3]李克興.廣告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陳小慰.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對某些翻譯方法的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0(3).
[5]張美芳,王克非.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述[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