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倫
摘 要: 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是強化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實踐性的加強,主要是在語文“讀”這一方面?!白x”的實踐,當然不能只局限于提高知識素養,更需培育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是語文實踐,語文教學的效果因語文教學實踐性的加強而彰顯。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讀”的實踐 知識素養 人文素養
一
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是強化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實踐,當然主要是課堂教學中的實踐。也許有人會問,課堂教學如何加強實踐?因為語文課程的教學特點便是聽、說、讀、寫,本身就包含著實踐活動,所以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語文教學實踐性的加強,主要是在語文“讀”這一方面。通過“讀”,了解和掌握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邏輯、文學常識及有關自然、社會、人生等知識。“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意謂“年輕人怎么可以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由此可見,“讀”的實踐,一是提高知識素養(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二是培育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
知識素養,需要通過“讀”的實踐,不斷增強。增強的過程,也就是不斷積累的過程和把握規律的過程。比如文言實詞,采用背誦的方法,效果往往不會太好,因為現代人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用文言文書面寫作或口頭交流的,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文言文更多的是用于考試,過后可能就遺忘了。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拼音文字,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表意性,如果按照中國古代的造字法理解、記憶字義,即根據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假借和轉注不是造字方法而是用字方法)的造字方法學習就會有趣得多,效果也會更顯著。由于漢字本身能夠還原出現實生活中的形態,如能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及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就能比較好地領會其中的意義,進而在理解文字意義的同時,得到有益的啟示和教育,這些單靠記誦是無法體味的。
例如象形字中的“貝”(繁體字寫作“貝”)象海貝形;“豆”象古代高足食器形;“夫”象頭上插簪子的成人形;都能一目了然地領悟其中的意思。會意字中有“炎”,表示火苗升騰;“赫”,表示紅如火燒;“夷”表示東方之人等。不少會意字本身就提供了很多信息,包含古時的風俗展現與情感表達。像“炎”和“赫”兩個字,前者是兩個“火”疊加,表現遠古時代的先民焚山而獵的歷史;后者是兩個“赤”(大火)并列,意為一片赤紅(“赤”還是一種火刑,即用大火處決罪人);而“夷”,則是由“人”(代表俘虜)和“已”(代表繩索捆綁)組成,反映當時中原人用繩索捆綁被俘獲的外邦人的事實,頗有蔑視的情感。指事的有“刃”(在“刀”的一撇上加“丶”,表示這里是刀邊)、“音”(在“言”的“口”中加“一”,表示聲音)、“兇”(在深坑的“凵”中加一個代表危險之物的“×”,表示兇險)。最多的是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兩部分合成一字,形旁表意義,聲旁表讀音。形旁多是象形,如寶蓋頭(宀)即“屋”;“頁”(頁)字旁,表示頭面;“歹”字旁,象有裂縫的殘骨,與死亡、喪事和損失有關。了解這些形旁的本意,對于理解形聲字的意義很有好處,如“戰”字,形旁“戈”表意義,像一種長柄勾刃的兵器之形,聲旁“占”表讀音。需要指出的是現在的一些形旁因為簡化的緣故已經看不出其原來的意思,比如“丬”(爿)字旁,有表示與“床”有關的,如“將”(將)中“爿”字旁表示“床”,“將”(將)意為雙手忙碌,照顧臥床的老弱病傷者;有表示與“筑版”有關的,如“牆”中的“爿”字旁表示“片”,“牆”意是用筑版壘起的糧倉土壁;也有表示與疆域、邊界有關的,如“牂牁”中的“爿”字旁表示地域或水域,意指古地名(夜郎區域之前的古國,也指漢代的牂牁郡),或古水名(古指貴州的烏江,后來指貴州六盤水的牂牁江)。這些用“爿”組成的字詞,需要仔細辨析它們的形旁意義,如從造字法還原其本來的字形結構,就比較容易理解它們的意思。
在認識和理解文言實詞的過程中,有時要把現在的簡體字和以前的繁體字聯系起來分析。因為漢字的本義很多在繁體字中十分清晰,比如“審”字,現在似是形聲字,下面是讀音,上面是意思(表示在屋內),但很難和“察看”及“仔細”聯系起來;在繁體字中“審”是個會意字,“宀”,房屋,番,獸足,表達屋內有獸足印能仔細分辨的意思。再如“丑”,繁體字寫作“醜”,“酉”,酒也,“鬼”,面目可憎者,酒醉后瘋狂可惡的神情昭然若揭,難怪很多王朝的帝王要施行禁酒令(有文字記載的我國最早的禁酒令,出現在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時代的《酒誥》),一則節省糧食,二則避免及杜絕酒后當眾出丑從而誤事甚至誤國的情形出現。原來略顯枯燥乏味的一個字如能解析出這樣的信息,就覺得很有趣,同時能受到諸多啟發和教益。繁體字中不少原先是兩個不同的字,現在卻簡化成一個字。如“復”字,繁體字的寫法有兩種:“復”和“複”。前者表示“往來”,后者表示“重衣”(有夾層的衣服),分得很清楚。另外如“匯”,繁體字有寫成“匯”和“彙”的,“匯”由盛器引出“積聚”之意,如“匯合”,“彙”則由雜食野獸引出“會聚”之意,如“匯聚”。當然簡體字并非一無是處,有些就是古字的復原,如“電”(象神秘而令人驚恐的霹靂或朝各個方向開裂伸展的閃電)與“蟲”(蛇形),形象明白,勝于“電”和“蟲”。再如“淚”,眼里流出的水,何等清晰,繁體字的“淚”,右面是戾,變成了形聲字,“戾”是“曲”的意思,兩者的意義當以簡體字為優。把“滅”簡化為“滅”(會意字:用“一”將“火”壓制),把“雙”簡化為“雙”(會意字:“兩”只手并列),筆畫簡單意義明了,并不遜于繁體字。
通過中國古代造字法來理解字義,會學得很有趣,因為其中大量的字本身有故事,留下了我國先民的諸多生活實踐,如能就此追索,更能記住其確切的意思。例如簡化字的“壇”,古代有兩種寫法,一是“壇”,古代為祭祀、朝會、盟誓而筑的塔臺;另一個是“罎”,加蓋的盛器。前者涉及精神領域,比如祭壇,是古代用來祭祀神靈、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筑,反映了先輩最初對世界的理解。后者則與物質活動有關,比如壇子,大多是用陶土做好胚子之后燒成作為腌制菜品或盛放物品的器物,那是先人必不可少的用器。文言文中表示“靠近”的意思用“即”,就是一個人接近一個酒壇,意為就餐;表示完成的意思則用“既”,就是一個人在酒壇旁,但是頭往回看,意為吃好了、吃飽了、不要吃了。
二
“讀”的實踐,當然不能只局限于提高知識素養,更需培育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的精神領域影響深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的導向作用,既學語文知識,又學做人道理。例如學生對于人的稱謂有些了解,多是因為有考試要求才記憶的,比如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等,至于其中顯現了中華民族的哪些禮儀和其中的積極意義就語焉不詳了,相反對于西方或鄰國的一些稱謂倒是耳熟能詳,如數家珍。一個民族不會消亡,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是要保有獨立的語言和文字,二是要保有獨立的宗教和文化,否則就會失去民族的特征,長此以往,其結果是令人擔憂的。
如何讓學生牢牢記住本民族的傳統稱謂,不能簡單地只是讓大家熟知幾個名稱??梢酝ㄟ^閱讀古代詩文進而親身實踐潛移默化。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稱謂方面很講究。比如古代一般人自稱,常用“愚”(不聰明)、和“鄙”(學識淺?。┑缺硎局t虛。讀書人自稱,則有“小生”、“晚生”和“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和“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和“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和“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和“舍侄”等)。其他自稱有:“在下”(因為古人座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老人自稱用“老朽”、“老夫”和“老漢”等。他稱則用“尊稱”,比如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傲睢?,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等。“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等?!百t”,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和“大人”等。
中國的傳統稱謂,反映出謙遜文明的良好風尚,也反映出對于先賢崇高品行的弘揚。比如“足下”是敬稱,關于“足下”的來源,有一個故事:據說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時,有一次他想吃肉,但是此時的重耳已不再擁有公子的身份,當然也就不再享有公子的待遇,他只是一個流亡者,無法弄到肉食。這時他手下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人,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吃。得知真相后,重耳非常感動。后來重耳回晉國登上王位,即為晉文公。他想讓介子推做官,然而介子推堅決不肯,并且和母親逃至山里不出。有人給晉文公出主意說:介子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就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于是晉文公便命人放火燒山,原本是想讓介子推就此出山做官,想不到介子推沒有下山,活活被燒死。晉文公非常難過并且歉疚,于是讓人將介子推抱樹而死的那棵樹砍下來,做成一雙木屐,每次起床穿上,就能想起介子推:足下別來無恙。后來“足下”一詞就成了對朋友的敬稱。為了表示對介子推的尊敬和懷念,晉國規定每到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清明節的前一二天),晉國民間禁止生火,大家吃冷食,是為寒食節。
這樣的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禮儀烙印的傳統稱謂,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理應傳承下去。對于中國傳統稱謂的傳承,除了需要發掘其中的積極意義之外,還可以通過實踐深入體味。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同樣也會勾起我們思鄉、思親的情懷,進而加固我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信念。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閱讀和實踐,水乳交融,沒有生活實踐支撐的閱讀難以為繼,閱讀之中更覺生活實踐的不可或缺。高中階段,正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對于語文教師而言,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是語文實踐,語文教學效果因語文教學實踐性的加強而彰顯。人文素養需要知識素養為基礎,知識素養應盡可能地轉化為人文素養,知識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能充分體現出價值。
參考文獻:
[1]何金松.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袁庭棟.古人稱謂[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